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在线视频

下一节: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现在我们就首先来学习

和了解有关土壤成土的基本知识

近代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 受俄国政府的邀请

于1829年前往俄罗斯进行科学考察

他和生物学家爱伦贝尔格等从柏林出发

经过东欧平原

乌拉尔山区

西西伯利亚平原

阿尔泰山麓

准格尔盆地边界

图兰低地到达里海沿岸

进行了15 000km的长途考察

于1832 年出版了《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等著名论著

阐述了亚洲的地形

地质

气候等状况

其成果揭示了这个广阔区域从西到东存在着

明显的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

因此

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

在相近的母质上留下了它们的影响

产生了明显的土壤性状差异

这是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形成的科学基础

随后现代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

和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

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

首先将上述广阔地域的土壤研究

与土壤周围的自然条件联系起来

创立了野外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方法

即土壤地理比较法

该研究法强调土壤调查要阐明

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分布与地方成土因子

如气候

植物

母质

地质水文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总结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道库恰耶夫探讨了俄国不同气候带内土壤发生类型及其特征

并确立了将土壤作为一系列成土因素作用于母质而形成的独立自然体

这构成了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石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道库恰耶夫

1881年

研究指出

土壤总是有它自己本身的起源

始终是母岩

活的和死的有机体气候

陆地年龄和地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创立了土壤函数关系式

以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从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

道库恰耶夫这种综合地研究土壤的观点

仍然具有鲜明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

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育

它们同等重要地和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各个因素的同等性

绝不意味着每一个因素始终

处处都在同样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

讨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是无益的

因为其中每一个单独因素来说都是同样的重要

但对于某个具体土壤形成过程而言

其中必然是某个成土因素属主导因素

成土因素的时空分异与土壤演化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永远发展变化的

即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土壤也在不断变化

土壤有时进化

有时退化以至消亡

这取决于成土因素的变化特征

随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同

成土因素及其组合方式也会有所改变

故土壤也跟着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讲了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我们接着说下其后续的发展

随着成土因素学说的传播和在

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该学说本身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俄国土壤学家威廉斯

从土壤肥力发展的角度提出了 土壤形成的生物发生学观点

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

而土壤肥力是高等植物和微生物在土层中进行生命活动的结果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土壤学者才开始重视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发育中的特殊作用

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和劳动的产物

人们有意识

有目的利用与改造成土因素和土壤

使得土壤形成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

更高级的阶段

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

一些特殊土壤便在悠久农业区得以发展

1927年俄国土壤学家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学者

前来华盛顿参加第一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之际

俄国代表团主题内容就包括道库恰耶夫的思想

土壤发生和土壤分类等

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广泛交流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 詹尼(Jenny)在广泛学术考察的基础上

对广阔区域的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研究

使得成土因素学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随后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土壤形成因素》

詹尼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

主导作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

在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不同的因素占优势

故成土因素函数式有多种组合

詹尼(Jenny) 在上述函数式中试图将

土壤性质与状态因子融和于概念体系之中

并对状态因子进行重新定义

使其成为独立变量

以使上述函数式组成为可解方程组

但未有明显进展

后来的研究表明土壤形成

学说原理可用数学方程来表达

但这种方程事实上应看做是概念模型

而不是可解的数学模型

因为在自然环境系统中

每一个成土因素都是极其复杂多变的

它们不仅不是独立的

而且在时空上也是可变的

因子之间及因子与土壤之间时刻都处在作用-反馈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

它反映了现代土壤发生学研究向定量化发展的趋势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土壤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

故土壤的发生发育也各有特点

因此定义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的发生

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科学

因而土壤发生学认为土壤处于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

是连接地表各环境要素的枢纽

因此土壤与周围地理环境

及成土年龄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随后研究了土壤动态变化的模式

认为许多土壤发生学性状

可以用土壤动力学系统稳定状态的概念来解释

土壤动力学性质是指土壤受外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力学性质

如土壤强度

塑流

压缩

摩擦等

土壤动力学作为一门科学

始于20世纪20年代

1950年美国工程师学会建立了独立的土壤动力学学科

成为农业基础性研究领域之一

当这个系统达到或已处于平衡状态时

土壤系统与成土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即土壤发育过程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这期间土壤发生学特性处于稳定状态

当成土环境的某个或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后

土壤动力学系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并逐渐地向另一个稳定状态进化

同时某些土壤发生学性状会被保持下来

特别是当土壤层被后来的沉积物埋藏之后

一些土壤性状会被长期稳定地被保存下来

土壤发生学认为母质

生物因素

气候因素

地形因素

时间因素

人类活动是影响土壤发生的几个主要方面

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它们对土壤的发生发育是同等重要的

彼此不可替代

土壤也正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

由于各个成土因素之间具有发生上的联系

在研究成土因素时

不仅要具体地分析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

也要在其互相联系上分析它们的作用

第二

对任何一个成土因素来说

其他因素都为它创造或规定了起作用的条件

因而在分析任何一个因素的作用时

要考虑它起作用的条件

从各个因素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中去考察它

第三

各个成土因素及土壤本身均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的

因而不仅要研究它们的现状

还要研究它们的过去和最新的发展趋势

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2个问题

第一土壤形成因素方程的基本原理

第二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