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土壤地理学 >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在线视频

下一节: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返回《土壤地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我们前边两节

一节讲了

在不同的温度带里边的

主要土壤类型

第二节课

讲的是在不同的干湿带里边的土壤类型

当然这两个

一个是由于气温的影响

一个是由于降水及其气候的湿润程度影响

我们这一节来讲

由于非地带性的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土壤类型

非地带性因素

比如说地形母只水文状况

人类活动对土壤影响所形成的土壤类型

第一个就是干旱区的湿地生态系统的盐成土

根据《湿地公约》

湿地包括

沼泽

泥炭

湿草甸

湖泊

河流

滞洪区等等

它的一个特征要求

水深必须小于六米的滨海地区

在干旱地区的湿地盐成土

是矿质土层自里往下30公分的范围里边

有机盐层

或者在

矿质表层的

上边也有碱积层

这个是一个

盐成土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么盐成土

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

当中的部分干旱土

美国在土壤分类里边

把盐成土没作为单独的土纲

在WRB中有盐土和碱土

这个和我们盐成土是一致的

在土壤地理分类当中有盐土和碱土

这个大家一看就很明白

盐成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或者半湿润地区的河流地接地

滨湖低地或者洪积扇的

中下部滨海平原地区都有

在中国盐成土的分布范围

大致沿沿秦岭淮河

巴颜喀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

以线依稀以北的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在东部的沿海的低平原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那个主要是由于海水影响所形成的盐成土

盐成土的主要的成土过程就是盐化过程

就是土壤溶液或者地下水当中可溶性盐分

随水向表层迁移聚集的过程

为什么

水从下层沿着毛管力上升到表层

在表层水变成水蒸气走了

它把水里边溶解的

可溶性的盐分就会聚集在表土层

那么易溶性的盐分包括

碳酸氢钙

碳酸镁

碳酸氢镁

硫酸钙

和碳酸钠

硫酸化钠

这些易溶盐容易形成

再一个碱化过程是指

土壤溶液当中的钠离子

进入到土壤胶体交换出来一定量的

钙离子和镁离子的过程

土壤碱化过程经常是通过苏打盐化

土壤积盐于脱盐交替过程的综合的产物

这个是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说

盐成土地边的盐土一般的

没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土壤表土层

常有白色或灰白色盐结皮

盐霜或盐壳薄层

一般的厚度几个毫米或者几个厘米的特征

那么

盐成土里边的碱土

具有特殊的土壤结构

是一个E层

加这个

Btn

和Bz层

其中表土的

淋溶层E层厚度一般的是

15到20公分为灰色或者灰白色

而且这一层的土壤

一般的呈为片状或者鳞片状的结构

盐化层

就Btn的厚度比较大

一般的呈现褐色或者油褐色

一般的为很紧实的柱状结构

为什么

因为这个碱化层

土壤里边钠离子很多

这个导致土壤的成一个强分散状态

再一个由于土壤结构体的

表面常有白色的二氧化硅粉末出现

为什么因为在碱性的条件下

二氧化硅是溶解于土的

所以说它会随着水分的减少它可以会析出

其下部为盐化层

易溶盐的盐分含量比较高

而且呈为块状

或者核状结构

鉴别盐成土的主要标志就是

盐化层和碱化层或者是也叫盐积层和碱积层

它是这两个诊断土层为特征的

那么盐积层

就是在冷水当中溶解度

大于石膏的易溶盐类的聚集层他有这些特征

厚度必须大于15公分

含盐量

在什么不同的方位是有不同的

在干旱地区含盐量必须大于20克一千克土

这个也可以用电导率来测

因为大家都知道盐分吗是容易导电的

用点电导率来测也是可以的

在其他地区一般的可能大于十克每千克

也这个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那么碱积层是唯一一个交换性

那么碱积层是唯一一个交换性

钠含量比较高的特殊的粘化层

为什么粘化

它主要是土壤里边的矿物在碱性的条件下

都溶解分解成细小的

一般的呈柱状结构或者

是棱柱状结构哎或者是块状

这个大家应该知道

这一个的土层的

有一个特点就是

一个结构就是柱状或者棱柱状结构

再一个ph值大于9.0

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在一般的我们的土壤的ph值啊

都是8.5以下的

但是在碱土里边ph可以达到10

一般大约9.0

那么第二个就说

寒冷湿地生态系统

这个可能是一个寒冷就是相对湿润的

这个土叫做有机土啊

它是以泥炭化为主的主要成土过程形成的一个土纲

土壤的形成过程当中

有机质的积累大于有机质的被分解过程

其中以富含有机质为主要特征

具有有机表层的土壤

有机土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当中的有机土

这两个是一致的

相当于WRB当中的有机土

相当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当中的泥炭土

像我们国家这个过去

东北三江平原有大面积的泥炭土

这个土壤的分布呢

有机土呢一般的分布面积比较少

它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

地表积水

养分而通气状况比较差的地段

为什么

空气状况好可能就被分解了

通气状况差土壤的有机质就会得到富集

那么有机土的形成首先是土壤的沼泽化过程

一般的按照地貌可以分为河流湖泊的沼泽化

草甸的沼泽化

林地里边的一些

积水的谷地也可以沼泽化

它的形成的特点是地形低洼地表水分多

大气湿度大

土壤常年为水分饱和甚至或季节性的水分饱和

这个就是这么一个特点

但是总归这些地方是小范围的

那么有机土的剖面构型

一个是H下来是一个G层

H层就是泥炭层

或者是G层就是一个潜育层

而且层次由不同分解程度的

黑棕色或者灰棕色的纤维半纤维状

有机物组成的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可以达到500克每千克以上

所以说这种土

马上要干了都可以燃烧的

再一个就是 G层也就是潜育层

它主要受还原过程控制

土壤的颜色以灰绿色或浅蓝色为主

有机质含量不高

所以说这个主要是在还原条件下

土壤里边的氧化铁氧化锰

遭受还原而变成的一个颜色

这个大家知道就行

再一个是潜育土也是在地下水

或者地表水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一个潜育土

潜育土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当中的部分始成土

相当于WRB当中的潜育土

以及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当中的潜育土

潜育土的构型第一个有暗色的腐殖质层a层

下边有一个灰蓝色的潜育层G层

所以说这种条件下一般的

也与湿润的气候和低洼的地形呃相联系的

那么季节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还有一个变性土

它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

粘土矿物具有高的膨胀性的

粘质裂隙的土壤

其鉴别的依据为在矿质土层至

100公分厚的土层里边有变质现象

变质现象也是一种诊断特性的一种特征

这个大家知道

这个在我们国家还是比较多的

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当中的变性土

相当于

WRB当中的变性土

在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当中

它相当于黑黏土或者艳黏土

这个或者还相当于砂浆黑土

变性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节性的

干旱的地区

有季节性干旱的地区

那么多种陆地生态系统

形成的土壤叫雏形土

雏形土是指具有

雏形层或者具有以下特征的土壤

矿质土层至100厘米的范围

里边有任意一层的土壤

就是

这个雏形土

雏形土就说它的这些土层的诊断土层的

指标没有达到

像这个铁铝土富铁土的特征

最后把

它划归为一个雏形土

雏形土也叫土壤分类的垃圾筐

你这个标准达不到

那个标准达不到

最后都归在雏形土里边去了

这是一个特点

大家知道一下就行

那么

再一个就是多种陆地生态系统

下边的火山灰土

是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

或者火山碎屑物上边的土壤

这个主要是含有大量的火山玻璃质的土壤

这个不让大家知道一下

火山灰土

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WRB以及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当中的火山灰土都类似

为什么

它都类似

因为它是由成土母质决定的一个土壤类型

但是这个土在我们中国比较少

因为我们中国活火山没有

我们只有休眠火山

所以说

这个范围也不是很多

还有一种是多种陆地生态系统下的新成土

为什么因为土壤不断地在形成

凡是具有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土壤

或者

只有一个淡薄表层或者人为

扰动的土壤具有岩性特征的

都归为新成土

这类土壤的弱发育的原因

一个是由于年龄比较轻

在一个由于土壤遭受侵蚀或者

间断性的沉积以及人为的扰动形成的

新成土相当于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当中的新成土

相当于WRB当中的冲积土

薄层土

疏松岩性土

相当于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当中的扰动土

风砂土

冲积土

部分黄绵土

部分紫色土

和粗骨土

初育土等

实际这个新成土在世界上

分布还是挺大的

像在我们国家的黄土高原

新疆的南疆北疆好多的地区

包括华北平原的好多都有新成土的分布

河流的中下游都有新成土分布

再一类就是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

就是农业生态系统下的人为土

它是由人类活动

或者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土壤

具有明显区别于

自然土壤的一类土壤

比如人类的耕作

灌溉

灌淤

施肥形成的这个土壤

这些土壤通过人类的

这些过程就形成了

具有不同特征的人为土层

人为土层的厚度一般的

要求大于50公分

土壤肥力一般比自然资源的

土壤肥力要高

而且具有很好的性质

但是人为土里边也可能

也有一些起源于人类活动的一些

土壤侵入体比如说砖头

瓦块玻璃碎屑这些等等

它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里边首次设立的一个土纲

其分类原则和诊断特征

已经被世界土壤资源参比

基础也就是WRB所接受

这个是我们中国土壤学界对

全世界土壤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大家思考一下

我们这一节讲的

由于地形地表水分状况

这些影响以及人类活动

母质影响形成的土壤

那大家试分析一下

土壤盐化和碱化的异同

盐化是盐分的聚集在表土层的聚集

但是碱化可不是碱的聚集

碱化是土壤溶液当中的

钠离子强烈的置换土壤胶体

表面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结果

再一个大家分析一下

有机土和潜育土有什么异同

有机土跟潜育土两个下边是共同的

可能都有一个潜育层就是大G层

但是

表土层可能有些形状不一样

好的我们今天就到这

希望大家回去要多比较

才能掌握著土壤的一些特征

谢谢大家

土壤地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1 土壤、土壤圈的相关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2 土壤圈的地位与作用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3 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1 土壤矿物(一)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2 土壤矿物(二)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3 土壤矿物(三)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4 土壤有机质(一)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5土壤有机质(二)

--2.5 土壤有机质(二)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6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一)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7 土壤圈的物质循环(二)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8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一)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2.9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二)

第三章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 土壤热量状况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3 土壤水分形态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4 土壤水势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5 土壤胶体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3.6 土壤溶液

第四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4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和地形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4.6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5.3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第六章 土壤分类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1土壤分类概述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2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4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5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6.6 不同土壤分类系统的参比

第七章 "土壤类型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 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1地带性土壤类型1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2 地带性土壤类型2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4 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剖析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7.5 新疆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第八章 土壤分布和土壤分区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1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2 全球各州土壤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4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5 土壤负向垂直地带性及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6 土壤中域/微域性及耕地土壤的分布规律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7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与空间格局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8.8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区划

第九章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1 土壤资源的含义与生态环境功能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2 世界土壤资源概况及其空间特征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质量概念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4 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5 土壤质量指标功能与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6 土地开发整理、土壤退化与侵蚀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7 土壤侵蚀方法、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8 土壤风蚀沙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9 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9.10 土壤污染

第十章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1 土壤地理调查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2 现代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10.3 土壤信息库

考试试卷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一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二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三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四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五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土壤地理学 试卷六

7.3 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剖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