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影像中的人类学 >  第三讲 百家争鸣:影像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与代表人物 >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返回《影像中的人类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在线视频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下一节:3.15百家争鸣(15)——视觉人类学的学术特征

返回《影像中的人类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让·鲁什带给视觉人类学的有很多具有非常前瞻性的理论观点

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就叫做“分享人类学” “Shared Anthropology”

在分享人类学的概念当中 让·鲁什曾经提出

他说 当我回到我曾经进行过研究工作的田野的时候

如果我给当地人带去一本我的博士论文

那么可能当地人谁都看不懂 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

但是如果我带去一部我们在这里一起拍摄的记录片 电影

那么当地人会非常高兴

并且他们会和我共同来分享这部影片

并且告诉我更多有关他们文化的知识

所以在他的视野当中 视觉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就在于能够把影像民族志和当地人进行分享

并且在这种分享的过程中间

创造新的文化价值 创造新的文化共识

他也认为视觉人类学所生产的影像产品

能够成为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人之间

他们相互理解 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和媒介

这是分享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第二点 让·鲁什在他的创造过程中间

在他的长期的民族志电影的拍摄的过程中间

他意识到了像美国的直接电影这样的拍摄方法

这样的民族志影像的创作方法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直接电影” 或者说在人类学界被称为观察式电影 Direct Cinema

它强调的是 这个拍摄者不介入这种文化环境

不干预当地人的社会生活

同时也不和当地人进行直接的交流

仅仅通过同期声的方式来录制当地人内部的话语的对话

来建构这样的一个系统

观察式电影或者直接电影 他们的一个理论就在于

我们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不干扰这个社会

最终能呈现在我们影片当中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未经干扰的社会图景和文化结构

但是让·鲁什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不存在一个纯净的

没有被外人干扰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的本身

或者说一个人类学的摄制组当他们进入一个村庄的时候

必然会对当地的文化 进行扰动

同时 如果说不和当地人进行这样的一种影像中间的交流和往来

那么我们通过电影这样的媒介所获得的文化知识

通常是表面的 浅层的 难以挖掘这个族群 这个村庄 这些人

他们的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所以让·鲁什他自己提出了一套新的民族志电影的创作方法

叫做“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最大的差异就在于

它是一个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

充分的交流 甚至是反复的探讨 多层次的分享

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让·鲁什的直接电影 特别是

比方举一个例子 他的一个代表性的纪录片作品

叫做《夏日纪事》

就是由拍摄的小组和被拍摄对象之间

进行直接的沟通 采访 讨论 反思 观看 再讨论

这样的一个具有多个层次的这样一个影像记录和展现的过程

最终能够揭示一个远比在外面观察

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的这样一种文化现实

所以真实电影是让·鲁什

提供给视觉人类学又一个重要的学术武器

就是我们怎么来判断到底什么是真实

我们怎么来揭示一种文化的真实

让·鲁什就认为所谓的真实有现实的真实和文化的真实

那么文化的真实其实会比现实的真实更加的深入

虽然他可能和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有差异

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电影摄影机深入到这样的一个族群当中

最终获得一个他们所认可的

他们所展示出来的内心的 文化的 真实

这要比拍摄一个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现实环境

要更加的具有学术价值

第三点 基于我们刚才讲到的真是电影这样一个概念

让·鲁什还提到了一个新的

他所在拍摄中间发现的一个新的 有趣的事实

叫做“电影灵媒” 所谓灵媒 就是说摄影机在场

或者说人类学电影创作者的在场

不仅仅可能不干扰这样的一个文化仪式 或者这样一个文化环境

甚至有可能因为这种在场

激发了这些文化持有者他们的内在的表达的欲望

使之成为了一种调节的工具 成为了一种催化的媒介

那么一些也许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呈现出来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样的一些文化情感

由于电影摄影机的在场 反而被激发了出来

反而我们会因为电影的拍摄 影像工具的在场

获得了我们刚才讲到的更加深层次的文化的真实

所以这几点都是让·鲁什

在他长期的人类学民族志影片的拍摄过程中间所获得的真知灼见

直到现在 视觉人类学家们

都还享用着他所传承下来的这样一些学术的遗产

那么并且不断的来探索着人类文明的新的疆域

影像中的人类学课程列表:

第一讲 光影联姻:人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

-1.1光影联姻(1)——什么是人类学

--1.1光影联姻(1)——什么是人类学

-1.2光影联姻(2)——人类学的起源

--1.2光影联姻(2)——人类学的起源

-1.3光影联姻(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3光影联姻(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4光影联姻(4)——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1.4光影联姻(4)——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1.5光影联姻(5)——什么是视觉人类学

--1.5光影联姻(5)——什么是视觉人类学

-1.6光影联姻(6)——可视的人类文化

--1.6光影联姻(6)——可视的人类文化

-1.7光影联姻(7)——视觉人类学的学术定位

--1.7光影联姻(7)——视觉人类学的学术定位

-1.8光影联姻(8)——早期文化的视觉表达

--1.8光影联姻(8)——早期文化的视觉表达

-1.9光影联姻(9)——英国人画笔下的中国人

--1.9光影联姻(9)——英国人画笔下的中国人

-1.10光影联姻(10)——中国人画笔下的英国人

--1.10光影联姻(10)——中国人画笔下的英国人

-1.11光影联姻(11)——机械影像的诞生

--1.11光影联姻(11)——机械影像的诞生

-1.12光影联姻(12)——摄影和绘画的认知差异

--1.12光影联姻(12)——摄影和绘画的认知差异

-1.13光影联姻(13)——电影的发明

--1.13光影联姻(13)——电影的发明

-1.14光影联姻(14)——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1.14光影联姻(14)——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1.15光影联姻(15)——电影与人类学的历史性相遇

--1.15光影联姻(15)——电影与人类学的历史性相遇

-第一讲测试

第二讲: 图腾先祖:用影像记录人类文明的先行者

-2.1图腾先祖(1)——19世纪末的拯救人类学

--2.1图腾先祖(1)——19世纪末的拯救人类学

-2.2图腾先祖(2)——用影像拯救文明

--2.2图腾先祖(2)——用影像拯救文明

-2.3图腾先祖(3)——爱德华•柯蒂斯生平

--2.3图腾先祖(3)——爱德华•柯蒂斯生平

-2.4图腾先祖(4)——《北美印第安人》

--2.4图腾先祖(4)——《北美印第安人》

-2.5图腾先祖(5)——爱德华•柯蒂斯摄影的人类学价值

--2.5图腾先祖(5)——爱德华•柯蒂斯摄影的人类学价值

-2.6图腾先祖(6)——爱德华•柯蒂斯的历史贡献

--2.6图腾先祖(6)——爱德华•柯蒂斯的历史贡献

-2.7图腾先祖(7)——早期民族志电影《在猎头人的领地上》

--2.7图腾先祖(7)——早期民族志电影《在猎头人的领地上》

-2.8图腾先祖(8)——《在猎头人的领地上》的人类学价值

--2.8图腾先祖(8)——《在猎头人的领地上》的人类学价值

-2.9图腾先祖(9)——如何评价柯蒂斯的影像作品

--2.9图腾先祖(9)——如何评价柯蒂斯的影像作品

-2.10图腾先祖(10)——阿尔伯特•卡恩与地球档案

--2.10图腾先祖(10)——阿尔伯特•卡恩与地球档案

-2.11图腾先祖(11)——阿尔伯特•卡恩的历史贡献

--2.11图腾先祖(11)——阿尔伯特•卡恩的历史贡献

-2.12图腾先祖(12)——《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

--2.12图腾先祖(12)——《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

-2.13图腾先祖(13)——罗伯特•弗拉哈迪生平

--2.13图腾先祖(13)——罗伯特•弗拉哈迪生平

-2.14图腾先祖(14)——《北方的纳努克》及其创作方法

--2.14图腾先祖(14)——《北方的纳努克》及其创作方法

-2.15图腾先祖(15)——本讲小结

--2.15图腾先祖(15)——本讲小结

-第二讲测试

第三讲 百家争鸣:影像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与代表人物

-3.1百家争鸣(1)——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3.1百家争鸣(1)——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3.2百家争鸣(2)——玛格丽特•米德简介

--3.2百家争鸣(2)——玛格丽特•米德简介

-3.3百家争鸣(3)——米德在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记录

--3.3百家争鸣(3)——米德在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记录

-3.4百家争鸣(4)——米德的影像研究方法

--3.4百家争鸣(4)——米德的影像研究方法

-3.5百家争鸣(5)——米德在视觉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地位

--3.5百家争鸣(5)——米德在视觉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地位

-3.6百家争鸣(6)——战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变迁

--3.6百家争鸣(6)——战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变迁

-3.7百家争鸣(7)——约翰•马歇尔简介

--3.7百家争鸣(7)——约翰•马歇尔简介

-3.8百家争鸣(8)——《猎人》与马歇尔的民族志电影成就

--3.8百家争鸣(8)——《猎人》与马歇尔的民族志电影成就

-3.9百家争鸣(9)——蒂莫西•阿什的民族志电影

--3.9百家争鸣(9)——蒂莫西•阿什的民族志电影

-3.10百家争鸣(10)——蒂莫西•阿什的学术成就

--3.10百家争鸣(10)——蒂莫西•阿什的学术成就

-3.11百家争鸣(11)——罗伯特•加德纳简介

--3.11百家争鸣(11)——罗伯特•加德纳简介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3.13百家争鸣(13)——让•鲁什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3.13百家争鸣(13)——让•鲁什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3.15百家争鸣(15)——视觉人类学的学术特征

--3.15百家争鸣(15)——视觉人类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讲测试

第四讲 中国风范

-4.1中国风范(1)——中国视觉人类学发展三阶段

--4.1中国风范(1)——中国视觉人类学发展三阶段

-4.2中国风范(2)——方苏雅的云南摄影

--4.2中国风范(2)——方苏雅的云南摄影

-4.3中国风范(3)——方苏雅摄影简介(一)

--4.3中国风范(3)——方苏雅摄影简介(一)

-4.4中国风范(4)——方苏雅摄影简介(二)

--4.4中国风范(4)——方苏雅摄影简介(二)

-4.5中国风范(5)——方苏雅摄影的历史价值

--4.5中国风范(5)——方苏雅摄影的历史价值

-4.6中国风范(6)——约瑟夫•洛克的在华经历

--4.6中国风范(6)——约瑟夫•洛克的在华经历

-4.7中国风范(7)——约瑟夫•洛克的摩梭人摄影

--4.7中国风范(7)——约瑟夫•洛克的摩梭人摄影

-4.8中国风范(8)——中国早期纪录片导演孙明经

--4.8中国风范(8)——中国早期纪录片导演孙明经

-4.9中国风范(9)——孙明经纪录片作品《西康》

--4.9中国风范(9)——孙明经纪录片作品《西康》

-4.10中国风范(10)——摄影师庄学本

--4.10中国风范(10)——摄影师庄学本

-4.11中国风范(11)——庄学本摄影简介

--4.11中国风范(11)——庄学本摄影简介

-4.12中国风范(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背景

--4.12中国风范(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背景

-4.13中国风范(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过程

--4.13中国风范(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过程

-4.14中国风范(14)——文化救险与复原重建

--4.14中国风范(14)——文化救险与复原重建

-4.15中国风范(15)——影像重访与对话

--4.15中国风范(15)——影像重访与对话

-4.16中国风范(16)——视觉人类学在1980年代舶来中国与生根发展

--4.16中国风范(16)——视觉人类学在1980年代舶来中国与生根发展

-4.17中国风范(17)——学术影像民族志的多元类型

--4.17中国风范(17)——学术影像民族志的多元类型

-4.18中国风范(18)——影视机构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8中国风范(18)——影视机构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9中国风范(19)——独立电影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9中国风范(19)——独立电影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20中国风范(20)——本讲小结

--4.20中国风范(20)——本讲小结

-第四讲测试

第五讲 田野灵光

-5.1田野灵光(1)——何为影像民族志

--5.1田野灵光(1)——何为影像民族志

-5.2田野灵光(2)——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型

--5.2田野灵光(2)——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型

-5.3田野灵光(3)——影像民族志的学术特征

--5.3田野灵光(3)——影像民族志的学术特征

-5.4田野灵光(4)——视听语言

--5.4田野灵光(4)——视听语言

-5.5田野灵光(5)——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

--5.5田野灵光(5)——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

-5.6田野灵光(6)——影像深描

--5.6田野灵光(6)——影像深描

-5.7田野灵光(7)——影像赋权

--5.7田野灵光(7)——影像赋权

-5.8田野灵光(8)——影像民族志的伦理

--5.8田野灵光(8)——影像民族志的伦理

-5.9田野灵光(9)——影像民族志的创作方法

--5.9田野灵光(9)——影像民族志的创作方法

-5.10田野灵光(10)——分享人类学

--5.10田野灵光(10)——分享人类学

-5.11田野灵光(11)——本讲小结

--5.11田野灵光(11)——本讲小结

-第五讲测试

第六讲 土著影像

-6.1土著影像(1)——人类学的表述危机

--6.1土著影像(1)——人类学的表述危机

-6.2土著影像(2)——海外社区影像实践

--6.2土著影像(2)——海外社区影像实践

-6.3土著影像(3)——中国DV影像的兴起

--6.3土著影像(3)——中国DV影像的兴起

-6.4土著影像(4)——社区影像教育项目

--6.4土著影像(4)——社区影像教育项目

-6.5土著影像(5)——吴文光与村民影像计划

--6.5土著影像(5)——吴文光与村民影像计划

-6.6土著影像(6)——乡村之眼计划

--6.6土著影像(6)——乡村之眼计划

-6.7土著影像(7)——社区影像的基本特征

--6.7土著影像(7)——社区影像的基本特征

-6.8土著影像(8)——社区影像的主要价值

--6.8土著影像(8)——社区影像的主要价值

-第六讲测试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