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影像中的人类学 >  第三讲 百家争鸣:影像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与代表人物 >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返回《影像中的人类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在线视频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下一节:3.13百家争鸣(13)——让•鲁什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返回《影像中的人类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罗伯特·加德纳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

也完成了一部民族志纪录片作品

名字叫《死鸟》 Dead Birds

那么这个《死鸟》和约翰·马歇尔完成的《猎人》一起

被称为整个视觉人类学界在上个世纪50 60年代的破冰之作

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里程牌的价值

那么我们看到后面这幅图片

就是他拍摄《死鸟》的剧照之一

死鸟拍摄的地方是当时的这个荷属新几内亚

也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境内 那么在一个大峡谷当中

生存着一个非常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这个部落的名字叫 达尼 所以他们是达尼人

达尼人有一套非常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他们认为曾经在这个世界刚刚诞生的时候

有一只鸟和一条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如果鸟获胜 那么人类就会获得永生

如果蛇获胜 那么人类就会面临死亡

那么战争的结果是鸟失败了 蛇获胜了

所以人类就必须要面对死亡这样的

这样的一个结局

在达尼人的这样一个整个的世界和他们所面对的这样的一个文化图景当中

他们反复的要强调在生和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所以在临近的达尼人的村落之间 永远在爆发着仪式性的战争

也就是隔三差五 两个村子的人都要在一个战场上来打仗

互相获得这个对方的牺牲 或者说

试图通过这个杀死或者是被别人杀死

这样的过程来维系宇宙的平衡

在生和死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的关系

这是达尼人所谓“仪式性战争”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代表之处

而罗伯特·加德纳就拍摄了这部《死鸟》

非常详尽的展示了达尼人他们的日常生活

以及他们人生中 社会中最重要的

这套仪式性战争他的过程以及他的起因 他的结果

还有这些当地人是如何来看待这样的一个战争

带给他们的村落的这样一个后果

所以《死鸟》是60年代非常重要的

一部民族志的纪录片 人类学电影

虽然很多人对它提出了批评的意见

但是始终在现在 当我们来回顾视觉人类学

50 60年代发展的过程的时候

这部影片都是必须要提及 必须要肯定

其历史价值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那么罗伯特·加德纳在他后期的民族志影像的创作过程中间

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的代表者

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一个新的学术价值观念的代表者

他非常强烈的反对这个理论人类学家认为的

影像仍然只是文字和理论附庸 这样的一个观念

他强烈的推崇或者是提倡

影像本身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表达力和阐释力

强调文化的这种视觉性能够带给人与人之间

这样一种交流和理解的可能性

所以在他后来的民族志电影过程中间

就越来越少有解说词的出现

甚至越来越少有同期声对话的出现

更多的会成为一种文化图景在你面前直接展现

你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和罗伯特·加德纳的摄影机一起进入到一个文化的场景之中

在也许并不理解对方语言的前提下

试图通过眼睛的观看 通过心灵的理解 通过思想的震撼

甚至通过一种直觉来获得一种文化上的共鸣和认知

这个是罗伯特·加德纳在他的后期的民族志电影

比方说 我左边这幅图 我这幅图

叫做《极乐森林》 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极乐森林》拍摄的是这个印度的一个圣地

叫做贝纳勒斯

这个地方就在恒河的边上

那么很多的虔诚的印度教徒都要在贝纳勒斯的恒河边

走完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

并且通过火化的方式在恒河边上结束自己的人生

烧掉自己的尸体

那么罗伯特·加德纳就是用影像记录了贝纳勒斯

这个整个的这样一个从生到死的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个影片当中

有非常 很多的强烈的影像的隐喻和象征

但是没有一句旁白 甚至没有一句当地人说话的语音的翻译

全靠观看者进入这样的一个情景当中

来感受印度教这样一种文化

对于人们的这样一种生和死的这种观念的认知 再度的认知

所以《极乐森林》也是罗伯特·加德纳

所完成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构成了一个非常既丰富又神圣又带有神秘性

同时又对于人类的文化 人类的这样的文明

人类整体上的生与死 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和提出了自己的表达的这样的一部带有普适性的民族志电影

这个是罗伯特·加德纳为视觉人类学界做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影像中的人类学课程列表:

第一讲 光影联姻:人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

-1.1光影联姻(1)——什么是人类学

--1.1光影联姻(1)——什么是人类学

-1.2光影联姻(2)——人类学的起源

--1.2光影联姻(2)——人类学的起源

-1.3光影联姻(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3光影联姻(3)——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1.4光影联姻(4)——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1.4光影联姻(4)——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1.5光影联姻(5)——什么是视觉人类学

--1.5光影联姻(5)——什么是视觉人类学

-1.6光影联姻(6)——可视的人类文化

--1.6光影联姻(6)——可视的人类文化

-1.7光影联姻(7)——视觉人类学的学术定位

--1.7光影联姻(7)——视觉人类学的学术定位

-1.8光影联姻(8)——早期文化的视觉表达

--1.8光影联姻(8)——早期文化的视觉表达

-1.9光影联姻(9)——英国人画笔下的中国人

--1.9光影联姻(9)——英国人画笔下的中国人

-1.10光影联姻(10)——中国人画笔下的英国人

--1.10光影联姻(10)——中国人画笔下的英国人

-1.11光影联姻(11)——机械影像的诞生

--1.11光影联姻(11)——机械影像的诞生

-1.12光影联姻(12)——摄影和绘画的认知差异

--1.12光影联姻(12)——摄影和绘画的认知差异

-1.13光影联姻(13)——电影的发明

--1.13光影联姻(13)——电影的发明

-1.14光影联姻(14)——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1.14光影联姻(14)——走向田野的人类学

-1.15光影联姻(15)——电影与人类学的历史性相遇

--1.15光影联姻(15)——电影与人类学的历史性相遇

-第一讲测试

第二讲: 图腾先祖:用影像记录人类文明的先行者

-2.1图腾先祖(1)——19世纪末的拯救人类学

--2.1图腾先祖(1)——19世纪末的拯救人类学

-2.2图腾先祖(2)——用影像拯救文明

--2.2图腾先祖(2)——用影像拯救文明

-2.3图腾先祖(3)——爱德华•柯蒂斯生平

--2.3图腾先祖(3)——爱德华•柯蒂斯生平

-2.4图腾先祖(4)——《北美印第安人》

--2.4图腾先祖(4)——《北美印第安人》

-2.5图腾先祖(5)——爱德华•柯蒂斯摄影的人类学价值

--2.5图腾先祖(5)——爱德华•柯蒂斯摄影的人类学价值

-2.6图腾先祖(6)——爱德华•柯蒂斯的历史贡献

--2.6图腾先祖(6)——爱德华•柯蒂斯的历史贡献

-2.7图腾先祖(7)——早期民族志电影《在猎头人的领地上》

--2.7图腾先祖(7)——早期民族志电影《在猎头人的领地上》

-2.8图腾先祖(8)——《在猎头人的领地上》的人类学价值

--2.8图腾先祖(8)——《在猎头人的领地上》的人类学价值

-2.9图腾先祖(9)——如何评价柯蒂斯的影像作品

--2.9图腾先祖(9)——如何评价柯蒂斯的影像作品

-2.10图腾先祖(10)——阿尔伯特•卡恩与地球档案

--2.10图腾先祖(10)——阿尔伯特•卡恩与地球档案

-2.11图腾先祖(11)——阿尔伯特•卡恩的历史贡献

--2.11图腾先祖(11)——阿尔伯特•卡恩的历史贡献

-2.12图腾先祖(12)——《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

--2.12图腾先祖(12)——《青草:一个民族的生活之战》

-2.13图腾先祖(13)——罗伯特•弗拉哈迪生平

--2.13图腾先祖(13)——罗伯特•弗拉哈迪生平

-2.14图腾先祖(14)——《北方的纳努克》及其创作方法

--2.14图腾先祖(14)——《北方的纳努克》及其创作方法

-2.15图腾先祖(15)——本讲小结

--2.15图腾先祖(15)——本讲小结

-第二讲测试

第三讲 百家争鸣:影像人类学的理论体系与代表人物

-3.1百家争鸣(1)——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3.1百家争鸣(1)——视觉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3.2百家争鸣(2)——玛格丽特•米德简介

--3.2百家争鸣(2)——玛格丽特•米德简介

-3.3百家争鸣(3)——米德在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记录

--3.3百家争鸣(3)——米德在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记录

-3.4百家争鸣(4)——米德的影像研究方法

--3.4百家争鸣(4)——米德的影像研究方法

-3.5百家争鸣(5)——米德在视觉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地位

--3.5百家争鸣(5)——米德在视觉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地位

-3.6百家争鸣(6)——战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变迁

--3.6百家争鸣(6)——战后人类学研究范式变迁

-3.7百家争鸣(7)——约翰•马歇尔简介

--3.7百家争鸣(7)——约翰•马歇尔简介

-3.8百家争鸣(8)——《猎人》与马歇尔的民族志电影成就

--3.8百家争鸣(8)——《猎人》与马歇尔的民族志电影成就

-3.9百家争鸣(9)——蒂莫西•阿什的民族志电影

--3.9百家争鸣(9)——蒂莫西•阿什的民族志电影

-3.10百家争鸣(10)——蒂莫西•阿什的学术成就

--3.10百家争鸣(10)——蒂莫西•阿什的学术成就

-3.11百家争鸣(11)——罗伯特•加德纳简介

--3.11百家争鸣(11)——罗伯特•加德纳简介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

-3.13百家争鸣(13)——让•鲁什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3.13百家争鸣(13)——让•鲁什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3.14百家争鸣(14)——分享人类学与真实电影

-3.15百家争鸣(15)——视觉人类学的学术特征

--3.15百家争鸣(15)——视觉人类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讲测试

第四讲 中国风范

-4.1中国风范(1)——中国视觉人类学发展三阶段

--4.1中国风范(1)——中国视觉人类学发展三阶段

-4.2中国风范(2)——方苏雅的云南摄影

--4.2中国风范(2)——方苏雅的云南摄影

-4.3中国风范(3)——方苏雅摄影简介(一)

--4.3中国风范(3)——方苏雅摄影简介(一)

-4.4中国风范(4)——方苏雅摄影简介(二)

--4.4中国风范(4)——方苏雅摄影简介(二)

-4.5中国风范(5)——方苏雅摄影的历史价值

--4.5中国风范(5)——方苏雅摄影的历史价值

-4.6中国风范(6)——约瑟夫•洛克的在华经历

--4.6中国风范(6)——约瑟夫•洛克的在华经历

-4.7中国风范(7)——约瑟夫•洛克的摩梭人摄影

--4.7中国风范(7)——约瑟夫•洛克的摩梭人摄影

-4.8中国风范(8)——中国早期纪录片导演孙明经

--4.8中国风范(8)——中国早期纪录片导演孙明经

-4.9中国风范(9)——孙明经纪录片作品《西康》

--4.9中国风范(9)——孙明经纪录片作品《西康》

-4.10中国风范(10)——摄影师庄学本

--4.10中国风范(10)——摄影师庄学本

-4.11中国风范(11)——庄学本摄影简介

--4.11中国风范(11)——庄学本摄影简介

-4.12中国风范(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背景

--4.12中国风范(1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背景

-4.13中国风范(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过程

--4.13中国风范(1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的创作过程

-4.14中国风范(14)——文化救险与复原重建

--4.14中国风范(14)——文化救险与复原重建

-4.15中国风范(15)——影像重访与对话

--4.15中国风范(15)——影像重访与对话

-4.16中国风范(16)——视觉人类学在1980年代舶来中国与生根发展

--4.16中国风范(16)——视觉人类学在1980年代舶来中国与生根发展

-4.17中国风范(17)——学术影像民族志的多元类型

--4.17中国风范(17)——学术影像民族志的多元类型

-4.18中国风范(18)——影视机构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8中国风范(18)——影视机构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9中国风范(19)——独立电影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19中国风范(19)——独立电影导演的民族志电影创作

-4.20中国风范(20)——本讲小结

--4.20中国风范(20)——本讲小结

-第四讲测试

第五讲 田野灵光

-5.1田野灵光(1)——何为影像民族志

--5.1田野灵光(1)——何为影像民族志

-5.2田野灵光(2)——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型

--5.2田野灵光(2)——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型

-5.3田野灵光(3)——影像民族志的学术特征

--5.3田野灵光(3)——影像民族志的学术特征

-5.4田野灵光(4)——视听语言

--5.4田野灵光(4)——视听语言

-5.5田野灵光(5)——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

--5.5田野灵光(5)——客观记录与主观建构

-5.6田野灵光(6)——影像深描

--5.6田野灵光(6)——影像深描

-5.7田野灵光(7)——影像赋权

--5.7田野灵光(7)——影像赋权

-5.8田野灵光(8)——影像民族志的伦理

--5.8田野灵光(8)——影像民族志的伦理

-5.9田野灵光(9)——影像民族志的创作方法

--5.9田野灵光(9)——影像民族志的创作方法

-5.10田野灵光(10)——分享人类学

--5.10田野灵光(10)——分享人类学

-5.11田野灵光(11)——本讲小结

--5.11田野灵光(11)——本讲小结

-第五讲测试

第六讲 土著影像

-6.1土著影像(1)——人类学的表述危机

--6.1土著影像(1)——人类学的表述危机

-6.2土著影像(2)——海外社区影像实践

--6.2土著影像(2)——海外社区影像实践

-6.3土著影像(3)——中国DV影像的兴起

--6.3土著影像(3)——中国DV影像的兴起

-6.4土著影像(4)——社区影像教育项目

--6.4土著影像(4)——社区影像教育项目

-6.5土著影像(5)——吴文光与村民影像计划

--6.5土著影像(5)——吴文光与村民影像计划

-6.6土著影像(6)——乡村之眼计划

--6.6土著影像(6)——乡村之眼计划

-6.7土著影像(7)——社区影像的基本特征

--6.7土著影像(7)——社区影像的基本特征

-6.8土著影像(8)——社区影像的主要价值

--6.8土著影像(8)——社区影像的主要价值

-第六讲测试

3.12百家争鸣(12)——《死鸟》与《极乐森林》的学术价值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