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讲第四章第四节

学科应用

与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的讨论

人类学民族学学科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相关的这个应用实践

也很早就已经开展了

那么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

这个学科呀

始终充满强烈的问题意识

也就是说

从一开始的

“启民智”

以图强国保种到

“察国情”

来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再到以“抗战建国”为口号的边政研究

这些方面都是应用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

有关人类学知识的应用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人类学民族学逐渐的把

观察的视点

转移到了当代社会

为解决当代社会中

实际出现的现实问题

而进行更多的探讨

一些中国留学生啊

在国外学习

人类学

民族学

社会学这些学科知识的时候

就已经注意到了实地调查

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那么

在学术实践里面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家呢

就力求找出

解决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症结

然后把做学问和服务现实联系在一起

理论和社会实践

结合起来

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实现学科的社会价值

那么

在学科应用方面

我们也从几个方面

给大家更多的一些介绍

特别是在抗战阶段

抗战动员

和边疆知识的宣传

可以说是非常的重要

那么

在抗战前

就开设了边疆史地讲座

也有一些专家

到包括中央电台在内的媒体啊

还有各个大专院校去发表专题演讲

出版了有关边疆民族的一些书籍

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积极的进行边疆问题的宣传

介绍国内各个民族

以及他们的文化的一些情况

这样呢

就唤起社会公众

对边疆问题的关注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

因为人类学民族学家

有大量的实地调查的经验

他们结合了他们的田野资料

就着力去宣传多元的价值观

特别去强调

不同民族的文化

都有它自己的价值

力求由此呢

来扭转

“夷夏大防”的传统偏见

也就是说

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啊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歪曲啊

这样的一些现象

那么

由此来改善民族隔阂

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和在其中

各个民族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就是边政学的建立

1942年

吴文藻先生

发表了《边政学发凡》这篇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面

他特别指出

边政学

是以边疆民族政治思想

事实 制度

及行政等问题

为主要研究对象

那它的宗旨呢

在于以边政学为根据

来奠定新边政的基础

辅助新边政的推行

从而使学术研究

在理论及实践上

齐头并进

那么

在抗战时期

边政学会

边政学系

还有边政的课程

和边政的专修班和培训班

都开办起来

人类学者在抗战期间

直接参与

具体的边疆研究工作

比如说西南边疆边胞服务站啊

边疆的调查呀

还有对各界民众的

包含各民族文化

和发展状况的抗战宣传

另外一件事情是

在抗战期间呀

其实有一项研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也就是所谓国民素质研究

在1943年的七月份

蒋介石致电中央研究院

当时的院长朱家骅

要求以科学方法

对民族素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因为抗战打到那会儿

这个蒋介石是感到说

那我们的抗战能不能够延续下去

我们参加抗战的这些人呐

到底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比如说是不是所谓素质低下

那么

如果素质低下的话

我们做研究

怎么去提高这个素质

那各个研究机构啊

随之就马上投入了研究

你比如说中央研究院

各个相关的研究所

还有各个著名的高校

那么就马上组织了相关的讨论

教授啊

研究人员

就参与到了国民素质研究之中

那么在这样的研究里边

你比如说潘光旦啊

还有这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

历史学家呀

当然也有

像吴定良这样的体质人类学家

也都参与到了研究中

第四个方面

也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

边疆教育事业的推进

那么

在1941年的时候

李安宅

在从拉卜楞寺到成都的路途中

他就专门去考察了

川 甘 康 青四个省

也就是四川

甘肃 西康和青海四省交界地区的

民族教育的问题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面

他专门写了一个报告

就这一片地方的民族教育的状况

谈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对于怎么样发展

民族教育

提出了一些举措

那么

人类学家也阐述了

在中国发展应用人类学的主张

比如说这个时候

人类学家就提出

研究异文化价值时

应该根据进步的

民主的

适应的

理性的

轻重的

和多数的原则以此为基础

通过边疆武力的国防化

边疆政治的民族化

边疆经济的现代化

和边疆语文的国语化

边疆官吏的专业化等等途径

来实现

建设现代中国边疆的目标

所以这个时候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啊

边疆问题 为什么会有边疆问题

边疆问题的根本

在于边疆与内地教育

文化 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

那么我们讲到这一节

就是这一节的重头戏

是关于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的讨论

那么这个话题呢

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中

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延续很长时间

我们从这段时期来看

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的这个命题

从研究过程上

来回顾

他的内涵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呢

是以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中国社会

从而更好地解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当然

这个任务到今天也还没有完成

也还在进行中

第二个方面呢

我们说

通过具体的研究

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补充

学术界已有的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和方法

以丰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

在这个知识体系中

补充中国的知识

以丰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体系

在其中补充中国的内容

最后

以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的

研究所得的这个结果

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

那么

这个是所谓中国化到底要做什么

那除了理论的探讨以外

人类学民族学中国化呢

也还有一些具体的

衡量指标

比如那个时候的学者就提出了

所谓的中国化

你做的成功不成功

我们应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去衡量

比如学术流派是否形成

有没有建立起一批学术机构

知识系统性传授做的怎么样

还有田野调查的资料

是不是积累的

足够丰富

当然还有

具备相当学术水平的

人类学民族学著作

和人才的出现等等

中国学者

对于学术发展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面

从简单的采用西方理论

来解释中国材料起步

然后进一步的就发展到

综合西方的这些

各个学派的理论学说

和方法论的见解

来构成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

再到汇合到中国化运动的潮流之中

从学术发展自有体系建设的立场上

提出更有系统性的人类学民族学

学科中国化的主张

那么这样的中国化的主张

是建立在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要不要有国家或者区域的

这种学术特色的思考之上

那么这个在这样的思考中啊

中国的学者

当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从功能学派的本土化的道路来说

按照吴文藻先生的说法

他有一个著名的

关于中国化的一段言说

他说

我们要以试用假设始

以实地验证终

理论符合事实

事实

启发理论

必须理论和事实糅和在一起

获得一种新综合

而后实现的社会学

才是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

又必须有了

本着这样的眼光

训练出来的

独立的科学人才

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

社会学才算彻底的中国化

这样的一种观点

是对不同理论流派做研究的基础上

最后选择

功能学派

作为一个理论的章本

但是

对于理论范式转换的问题

其实当年吴文藻先生并没有太多的讨论

足够的认识

另外

一些学者主张啊

要博采众长

采取一种综合的方式来实现中国化

也就是综合西方

各个学术流派的长处

各个学术流派的长处

来研究中国社会

那孙本文先生

就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名著

以及欧美重要的学术思想以及研究方法

同时

他也做另外一些具体的工作

他提出

我们要厘定译名

就是我们翻译西方的概念

怎么翻译成中文

而且大家要经过讨论

把它统一起来

还有编辑词典

编纂

大学社会学的教材

和参考书

再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的内容

就是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学方面的史料

进行实地研究

那黄文山先生呢

也有一本著名的著作叫《文化学体系》

也是主张

采取一种综合的方式来发展中国的学术

李济先生主张

只要和研究论题有关

不管哪个学派的东西

都可以毫无顾忌的拿来使用

当然还有一种主张

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也已经提出了

这就是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

你想当时岑家梧

马长寿啊

都有这样的一些观点

他们主张说

因为国情不同

中国需要的人类学

和欧美作为殖民地共谋的人类学

应当是有本质性的区别

那我们必须

建立一种在观点

方法和内容上

都与西方的人类学不同的

中国自己独立的人类学

他们也发表文章认为

中国的人类学呢

固然不能

放弃人类学学科

所具有的共性

但是呢

更应该强调

更应该重视

在中国情境下的人类学的个性

一方面要修正应用人类学

另外一个方面呢

要把人类学的原则

比如说

文化相对论

文化动力论

多元文化的主张等等的

然后进一步的

中国边疆建设

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这样的

特殊的场景中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说啊

怎么理解人类学民族学的中国化

这个人类学民族学的中国化

它的要旨在于

是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然后在本土开展研究

利用本土资料

发展本土的人类学

民族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