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其实在民族识别的时候

要重点地解决几件事情

首先是要求重点划清

要求识别的人们共同体

哪些是汉族的一部分

而哪些呢

是少数民族

是少数民族的呢

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一部分呢

还是一个单一民族

当然

这个民族识别的时候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还在于怎么样理解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以及怎么来应用它

斯大林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

一个有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在识别的时候

有人就主张我们就用斯大林概念就好了

是吧

按照这个概念来识别

那么这个标准就是斯大林

说的四个特征

可是当时呢

就有很多的中国学者和干部

意识到进行民族识别的时候

可能还不能

这么简单化

不能简单的套用

斯大林的概念

那么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中国和苏联的情况也不相同

大部分的民族

还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

因为按照这个

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

大部分的民族

它属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这个民族

当然斯大林的概念

指的恰恰是

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出现的这种人类共同体

那么这个 所以中国民族学家

在研究的时候就采取了比较积极灵活的态度

认为

这个

所谓的四个特征

斯大林讲的四个特征

是逐步完善的

一些群体

他可能缺少其中的一些特征

我们依然

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民族

那么

中国民族学家就认为

民族识别

应当依据

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

也就是

是否存在民族特征

一个

就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

那么这个民族的四个特征

在不同的民族中间

因为

这个历史条件的不相同

发展的不平衡

所以在

识别民族的时候必须

将这些特征

结合到中国的具体情况

来发现来观察

这个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

在民族识别的时候

后来大家总结

说是不是“名从主人”的原则

也就是说

我们在做民族识别的时候

那么

更多的是按照这个

当地

这个文化群体里面的人

自己的命名

来命名我们的文化群体

通过民族识别

用被人们认为是科学的

由国家确定的

相对稳定的民族划分来代替

以往的被认为是混乱的流动的

这种地方族群认同

通过民族识别呢

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

能够通过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

同时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通过民族识别

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能够

通过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

能够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这些方面得到更好的落实

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计划生育等等方面的一些实际利益

有可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几十年以后

我们重新看民族识别

因为这个问题也是学术界有了很多的争论

中国的民族识别

他的理论前提

理论指导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

但是呢

对原则的实际利用

又表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

也就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境内

各民族发展在历史上形成的格局

以共同文化特点

作为识别标准

坚持实事求是

同时呢

我们对预设的理论

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也就是说

我们不是墨守

斯大林提出来的四个特征

当然

民族识别

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

简单套用

现代民族的四个特征的现象

然后

把理论的简单化和教条化了

那么

民族在这个时候

就成为一种

政治和法律范畴的单位

进行了识别

并且固定了下来

那么这样的一个办法呢

他有的时候

就难以发现民族这一历史现象

以及民族认同的长期的发展和变化

因为我们讲这个民族

民族实际上是在现实社会里面不断的

重新认识重新建构的

但是我们民族识别以后

这样的一种分类是固定的 不变的

还有呢

民族识别也遗留下了其他的一些复杂的问题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从学术上加以思考

比如说这些问题

我们把它归类一下

个别地区

存在着

过分的强调

族源或者血统的现象

有一部分学者

就过多的去强调

和依赖历史相关性

试图由族源来解决族别的问题

还有个别地区

他对于本民族的意愿重视不够

识别在很大的程度上

他是政府行为

在学者

政府和被识别的族群

这三者当中

政府的意见呢

往往是非常重要

而其他方面的

这个发言权

相对是比较少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同省区

他对于同一个民族或者族群

他会有不同的认定

这个识别工作是分省区进行的

各个省区之间

缺乏交流和沟通

那么地方党委的意见也不一样

因为就有某一个省里面

他是这个族

而另一个省里面呢

他又划归到那一个族

甚至还有过一家兄弟

四个人

在民族识别以后

分属于四个民族的状况

因为这一个家族

他是到外地去经商

经商的这些 这个家族的分支

它就和当地的文化有更多的交流

所以他最后就被识别为当地

占人口多数的那个少数民族

在识别的过程中间

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

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

也是对于少数民族

有很多优惠的特殊待遇

另一个方面是

大家都在追逐

优惠的一些特殊待遇

因为我们的政府在民族识别以后

是给少数民族以优惠待遇

那么

这样就使得一些群体对于

政府认可的合法化的

民族认同和民族身份呢

也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就是你有补贴

我就认

哪个族可能得到的好处多

我就希望变成那个族

这样的一种状况

当然

还有一个方面是我们应该要重新思考的

就是民族认同的多层次性

民族识别

使得我们的国民

除了公民身份以外

这个第二个身份

就是民族身份

那么这个民族身份的这种区分

他强调了

差异性

而忽略了普同性

他们建构族群文化和族籍认识

所以呢

有一部分民族

就出现了族籍迷失的状况

所以现在有时候这个民族识别

到底属于哪个族

到底怎么来划分

依然是争论不休

包括在公共媒体平台上面

依然是充满了争论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