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四章第二节我们来介绍田野工作

在西部的大规模展开

抗战这样的特殊时代

造就了特殊的学术话题

而特殊的学术话题

它又规定着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走向

国难当头

边疆政策研究啊

就成为了政界学界

全力以赴的共同目标

那么

在这个时候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逐渐地归入到

以国家建设目标为中心的

边疆族群文化研究的主流之中

那么

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边疆族群研究的情况

在抗战时期啊

这个

迁到西部地区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们

他们和田野调查地的距离缩短了

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更吸引了很多民族学家

人类学家以及相关学科学者的眼光

不过呢

在中国西南和西北的田野工作

还是有一点区域上的差别

当时的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

我们可以把他们大概的

分成四类

第一是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调查

第二呢

是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的考察团

第三是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进行的调查

第四个方面呢

是院校学生的边疆服务和调查工作

当然

这个过程里边啊

人类学民族学家

在不同类别的调查中间都有程度不同的参与

我们后边讲到不同的

调查的时候

大家可以看的到

那我们首先说

李安宅先生做的藏传佛教的研究

1938年

李安宅夫妇来到甘肃的拉卜楞寺

那么在拉卜楞寺开展了

数年的田野调查

另外

1941年的四月份呢

这个甘肃拉卜楞巡回施教队

还出版了一本书

叫《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

那么这个巡回施教队

也在拉不楞寺这个地方啊

做了一段时间的这个田野调查

在1944年的时候

西北大学

成立边政学系前后

这个西北大学教授杨兆钧

就带领着西北大学边疆考察团

对西北地区主要是甘肃

青海做了田野调查

而这个人文地理学家李式金

在抗战的时候

也是对青海和甘肃等地的

做了一些人文地理学的考察

那么第二个方面

我们介绍是吴文藻先生和西北民族调查

吴文藻先生在云南大学停留一段以后

他就到了重庆

做蒙藏委员会研究部的工作

那么

在1943年的时候

吴文藻先生参加了西北建设考察团的考察

那么

这个到新疆啊

进行实地的考察

在考察结束以后啊

这个吴文藻先生本来想

就新疆民族问题

向当局提出一些建议

但是那个时候正好是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的发表

那么这个发表以后啊

这个吴文藻先生的观点和

这个《中国之命运》是不太一样了

尽管吴文藻先生也在谈

要全民族抗战

但是呢

他的意愿是在抗战以后

能够建立一个民族平等的多民族的国家

而蒋介石那个时候讲啊

这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华国族

而各个民族呢

是这个国族的一些宗支 分支

那这样的观点

对吴文藻先生来说

他觉得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没有依照惯例

提交这个调查报告书

另外

抗战的时候啊

吴文藻先生还推荐了陈永龄

到新疆学院去任教

这个陈永龄教授呢

也是我的硕士和博士导师

中央大学地理系

也对西北以及其他的边疆地区

做了一些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考察

这些考察对于开发西北

也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西部的考察中

川康文化的考查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在1937年的时候

当时在四川大学任教的冯汉骥

就进行了川康地区的考察

也对川康地区的民族分类做了研究

冯汉骥是从美国毕业回来的

人类学的博士啊

他长期在四川大学工作

后来他也在四川大学做了很多

考古学方面的研究

比如说三星堆这个遗址

最早就是冯汉骥先生做考古发掘的

另外呢

抗战时期啊

迁到成都的金陵大学

他们的专家也组织了考察

社会学系主任柯象峰

和社会学系的教授徐益棠

他们就组织了川康地区的考察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的一些专家凌纯声

芮逸夫

马长寿在抗战的时候啊

也合组了川康民族考察团

到四川西部和西康省进行考察

还有呢

就是李安宅先生

他和华西大学边疆文化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

进行了川康藏区的调查

连翟先生在拉卜楞寺做研究之后

他到华西大学去工作

在华西大学担任过社会学系的主任

1944年

成都燕京分校的

社会学系主任林耀华先生

调查了康北地区的藏民

就是西康北部地区的藏族社会

那么

在1945年呢

林耀华先生带领他的

硕士研究生陈永龄

考察了川康北部的嘉戎

现在这个嘉戎啊

已经被识别为藏族

是把他算成是藏族的一部分

在那个时候

我们经常在这个学术界

经常把嘉戎作为一个单独的族群来考察

在抗战时期啊

还有一个研究的热点

是凉山彝族地区的研究

那么对凉山彝族的研究啊

也是投入了很大的力量

在1943年的时候

林耀华先生和助手和胡良珍

就去考察了凉山彝族社会

林耀华先生事后啊

写作的著作

《凉山彝家》

在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

当时在中央研究院供职的马长寿

在抗战期间

在彝族地区调查

他曾经著有《凉山罗夷考察报告》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有关彝族社会研究的著作

使得他后来

在彝族的社会以及彝族历史的研究里边

颇有影响力

刚才我们提到的柯象峰

还有徐益棠

以及当时在云南

从事研究的江应樑

也分别到凉山去进行过考察

另外一项研究啊

我们要提到吴泽霖和贵州的苗族研究

上一节

我们曾经提到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

那么这个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

在吴泽霖先生的带领下

也包括陈国钧岑家梧

对于贵州省内的

边胞文化运动啊

非常关心

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不过吴泽霖先生后来

因为日本飞机轰炸贵阳

他太太呢

死于这个轰炸之中

他离开了贵阳这个伤心之地

去云南去昆明加盟了西南联合大学

也就是说

实际上就是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

所以此后啊

吴泽霖先生就变成清华大学的教授

他走后呢

岑家梧先生实际上就开始

主持这个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的工作

另外

在抗战时期

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

还有中央研究院

中央博物馆

也做了一些苗族地区的考察

包括川南和黔北的苗族社会的调查

当然

也有一些学者到黔东南地区研究苗族社会

李方桂

吴定良 芮逸夫

也对川南和贵州的苗族社会做了考察

另外一项研究啊

是我们提到的是中山大学

文科研究所的实地调查

因为抗战时期

这个中山大学是辗转迁移

他们从广州

迁到了云南

在云南的澄江县

后来呢

又从云南再到贵州

再到湖南

广西和广东的交界处

他们也做了一些沿途的各个民族的调查

特别是后来的粤北以及广西的蒙山呀

修仁一代的这个少数民族社区

特别是苗族社会的调查

说到抗战时期的研究啊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是语言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那么当时语言学家李方桂

有年轻的一些学生

和青年学者罗常培

马学良

邢公畹

高华年

袁家骅等

这些人呢

都开展了语言学方面的调查

因为抗战的时候

西南地区可以说是

语言学研究的黄金地带

那么这些学者进入到这里

在语言学的调查里面

注意和人类学民族学的密切结合

体质人类学方面

吴定良啊

李济 刘咸

他们都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在1944年的4月1号

中央研究院还建立了

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

由吴定良担任主任

那么

采用现代科学方法

那么采集体质数据

同时呢做统计学的研究

那么这样的体质测量啊

那么也是直接和国家民族分类啊

民族起源呢

以及战事的一些重要的文化和体质方面的

研究项目相关联

比如说吴定良专门研究过

中国远征军

选拔士兵的标准

当然

因为抗战的局势紧张

后来这个标准

其实是没有采用的

是调动了整建制的部队

去做远征军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