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二节

我们来讨论一下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首先

我们来介绍

闽台地方文化与汉人社区的研究

在这方面研究中间

首先是对于福建惠东人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

老师们和同学们

就在这一带地方开展研究

陈国强先生

带领他的学生们

当然有些学生已经是年轻老师了

和正在读书的那些弟子一起

到惠安这一带地方做研究

那么包括崇武城

包括惠安女

这样的一些专题

都做了深入的调查

也出版了一批专著

对于惠东人 研究

形成了厦门大学

人类学专业研究的一个特色

第二个方面

是闽台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1989年到1994年

由当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人类学系担任教授的武雅士先生

Arthur P. Wolf来牵头

然后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的

当时的正副所长

庄英章和潘英海来主持

做了台湾与福建两地

民族志基本调查与比较研究计划

当然

李亦园先生

对这个计划也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采取了

分头调查和集体工作会

穿插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开展调查

也就是说

学者们分头在不同的田野地开展调查

然后大家坐在一起来研讨

来发现

各自调查里面

存在的问题

以及可能的

理论研讨的方向

后来

就出版了三卷本的

《台湾与福建

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

与此同时

在闽台汉人村落的研究中

也做出了一些相关的探索

另外一些学者也在做研究

比如说王铭铭

就曾经在福建和台湾做田野调查

他的著作《社区的历程》

和《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闽台三村五论》

这两本书

就是关于福建和台湾村落的

民族志个案的讨论

那庄孔韶

也在福建做田野考察

他考察的地点呢

是林耀华先生

当年写作《金翼》的田野点

也就是林耀华先生的家乡

第二个方面是

关于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在1993年的时候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就获得了美国岭南基金会的资助

由系主任黄淑娉先生来主持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这样的一个大的研究计划

在这个研究计划中

他们重点考察

在广东的所谓汉人的三个民系

就是广府人

客家人和潮汕人

这样三个民系的历史和文化

因为在民国的时候

其实在广东的人类学民族学家

就已经对广东的客家人

疍民

做过一些田野调查

这个研究

就从新的角度

重新开展了这样的一种研究

同时又加进了族群问题研究的事业

在研究中 第二个方面是

宗族的复兴和重建的研究

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带地方

宗族也得到了复兴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个宗族复兴的这样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这个宗族复兴

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关系

是当时探讨的重点

还有一个

是生计模式的传承

原有的一些生计模式

在现代化的这个潮流中能不能够延续下去

另外

在珠三角城市的郊区

当时已经出现了所谓乡村都市化的状况

人类学民族学家们也对这样的状况

进行了田野考察

并且去分析讨论

乡村都市化未来的状况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