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 >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在线视频

下一节: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返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三节

我们介绍一下

1965年以后台湾汉人社会研究的状况

首先呢

我们讨论一下

汉人社会研究的范式的兴起以及背景

1965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经过十年的筹备

正式成立

一种以英美功能学派理论为主

兼顾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兴趣的

这样的一种研究范式

在台湾人类学民族学界中

逐渐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那这样的一种理论范式呢

强调科学和实证方法

在选题范围上

注重主流社会

在理论解释上呢

更注重现实关联

那么

在这样的一种

转换的过程中啊

大概出现了两种趋向

一种趋向呢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把工作重点从台湾少数民族

转向了当地的汉人社会

民族学研究啊

越来越强调

人类学与心理学

和社会学的所谓科技整合

也就是转向行为科学的研究

关注的焦点

从文化史的构建

转向了对于现存文化结构功能的分析

那么我们来讨论

造成这种

台湾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

转换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说

首先有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变化的影响

那么

在这个时候

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阐释人类学等等的理论

开始建立并且流行起来

这样呢

就为从新的角度

分析人类学民族学资料啊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呢

台湾学术界

积累了大量的民族志资料

具备了进行分析

解释和建构理论

并且和国外学术同行

进行对话的基础

李亦园先生

他就积极地推行了科技合作和整合

注重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研讨

那么

凌纯声能够容纳异己

他鼓励新人呢

并且开辟一些新的研究的园地

研究的领域

还有一批

离开台湾

到欧美国家深造的学者学成归来

然后也在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学术空间

当然

我们说

导致这种学术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

还是当时的

社会认知场域的变化

冷战的延续

和台湾岛的开放

在这样两者并存的场景中啊

使得台湾

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实验室

有了这样的一种地位啊

西方的学术界对台湾的学术呢

也开始更多的认同了

台湾的人类学民族学呀

就不可能再延续原来的那样的一种

建构文化史的那样的一种道路

去发展了

那么

在新的范式下

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1965年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和历史系

就合办了台湾研究系列讨论会

研讨台湾汉人历史研究中的方法和题材

李亦园

王崧兴

就分别在彰化新港和龟山岛开展

对于汉人社区的田野工作

当然

这个台湾的汉人社会研究的动力之一啊

是来自于西方

所以

他的研究理论方法以及选题

都深受西方人类学中国研究趋势的影响

那么

这样实际上是

中美社会

核心与边缘的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写照

那么

在这个时候

也产生了一批汉人社会研究的民族志专著

这个时候也产生了一批

汉人社会民族志研究的专著

这里边呢

既有国外学者

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一系列的著作

也有关于海外华人社会的研究

对于其他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

也能够得到应用

比如说问卷 量表

心理测验

历史文献的使用

这些方法

都在研究中

很好的得到了体现

使得理论的探讨

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在应用研究方面

那么

一批人类学民族学家解析

当代台湾社会的一些问题

并且提出对策

使得台湾

地方政府部门

和社会各界

认识到人类学民族学的应用潜力

显示出

人类学民族学的一种学科应用的

这样的一种趋向

人类学家和其他的

社会科学家

对于现存的社会文化问题

非常的重视

它反映出当时台湾社会

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啊

由于政府行政部门官僚化

和反应迟滞

导致的学术研究者

积极投入到社会政策的

这个研究和咨询工作中

那么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

台湾的人类学民族学者

不仅在政治制度

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上

有很多的批判性的探讨

而且呢

台湾的人类学民族学者

不仅在政治制度

及其其他相关的社会问题上

有很多批判反思

而且利用了专业的研究技术

对于有关弱势族群的

面临的社会问题

做了一些应用性的研究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论

-1.1.1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上)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与学科体系(上)

-1.1.2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定义与学科体系(下)

-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的分期

--第一章 第二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分期

-1.3.1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上)

-1.3.2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课后作业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2.1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第二章 第一节 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类学知识

-2.2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第二章 第二节 早期人类学译著与介绍

-2.3.1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上)

-2.3.2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第三节 相关教学机构的建立与早期学术活动(下)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背景课后作业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3.1.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上)

-3.1.2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创立(下)

-3.2.1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上)

-3.2.2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第三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与学科理论研究(下)

-3.3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第三节 学科格局与理论流派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

-第三章 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开展课后作业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4.1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第四章 第一节 研究重心向西部的转移

-4.2.1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上)

-4.2.2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第四章 第二节 田野工作在西部的大规模开展(下)

-4.3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第四章 第三节 战时及战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4.4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第四节 学科应用与人类学中国化的讨论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课后作业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5.1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一节 革命政权的建立对学术的影响

-5.2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第五章 第二节 民族研究旗帜下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5.3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第三节 苏联模式的影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

-第五章 新中国建立与学科新定位课后作业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6.1.1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上)

-6.1.2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第六章 第一节 民族识别与其理论意义(下)

-6.2.1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

-6.2.2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

-6.3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第三节 民族译名和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第六章 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课后作业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

-7.1 来龙去脉

--第七章 第一节 来龙去脉

-7.2 民族志与文化史

--第七章 第二节 民族志与文化史

-7.3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

-7.4 自立门户:科际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第七章 第四节 自立门户:科技整合与中国化的探索

-7.5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第五节 上下求索:社会开放之后的多元化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课后讨论

-第七章 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课后作业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8.1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第八章 第一节 机构重建与新作出版

-8.2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第二节 游移的学科地位与人才培养

-第八章 民族学人类学的复兴

-第八章 人类学民族学的复兴 课后作业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9.1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第九章 第一节 汉人社会研究的倡导与实践

-9.2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第九章 第二节 区域性的地方社会文化研究

-9.3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第九章 第三节 追踪研究与乡村社会的变迁

-9.4 海外人类学民族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第四节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第九章 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 课后作业

第十章 结束语

-第十章 结束语

第七章 第三节 反观自照:1965年以后的汉人社会研究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