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在线视频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下一节:1.3.1.1 国家政体介绍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多元文化融合的第二个阶段

就是华夏文化跟其它民族文化融合

这个融合我们就可以

基本上说是汉族

跟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

这些少数民族

在汉代的时候应该说

很多都是一些独立的小国

那么 “汉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我们历史学界如果没有依据

一般是不下定论的

所以历史学界

没有很准确地告诉我们(“汉族”的来历)

因为找不到这方面的历史依据

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是从汉代开始的

人们习惯把整个秦汉疆域一带的民族叫做华夏民族

但是到了汉代的时候

由于汉域对周边的一些独立的小国

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周边那些小国的人

就把汉疆域里面的人就叫做汉族

久而久之 就这样叫下来了

那么一些野史有这样说

但是一般正史却没有这样说

只是民间都有这样的传说

汉族(华夏)文化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

最后融合成中华民族文化

当然这种融合

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有两个阶段

即以汉代 具体地是以汉武帝为界

在这之前基本上是通过武功拓疆实现融合

然而在这之后

就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交往来促进这个融合

为什么说汉武帝之前是通过武功拓疆实现融合

我们先看一下古代中国的版图

以此作一个比较

当然我们这个版图也是(古地图的)草图

我们先看一下夏代的疆域

由于是华夏族的后裔开辟的

它的疆域基本上是在黄河的中游到下游

但不是很丰满

然后到了商朝

因为黄河出海口(的部落)

是以鸟夷族为主

因此(商朝)是他们(鸟夷族)的后裔建立的

商族人很明显地属于鸟夷族

他们的历史传说就讲得很清楚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诗经》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

即“天”命那个玄鸟 那个黑色的鸟

我们一般说它是“燕子”

让黑色的鸟来到凡间

然后繁殖出商族人的祖先出来

所以商族人是很明显的鸟夷族的后裔

由于他们(商族人)的参与

所以你们看

商朝的疆域已经大了很多

快到淮河了

然后有一部分开始接触长江

这是周朝的疆域

周朝的疆域已经是占满淮河以北了

甚至有一部分已发展到长江出海口

这是秦朝的疆域

秦朝的疆域已经非常的辽阔

想在地理上再继续的扩大已经很难

因为它的南边 它的东边就是茫茫大海

它的北边 它的西北要么就是戈壁草原

要么是沙漠

西南边横亘着我们现在看到的

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险峻的高原

青藏高原

如果说那个军队不断地征战

秦汉的板块也许会越来越大

但事实是到了秦的时候就很难了

因为地理上的环境(隔绝)

可以说是天然的屏障

要是想再突破它

对于军队来讲是很困难的

所以秦汉一直保持这个版图

而且一直保留了很长时间

后来唐朝的版图有了很大的扩展

很多都是其他的民族

或整个国家都是一些独立的小国

比方说

西藏 当时叫做吐蕃国

依附或加入进来的原因

通过拓疆 那个版图越来越大的过程中间

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来到这个地方

入侵者发现自己的习俗跟当地的习俗不一样

有的时候就难免打仗 结果战争频仍

所以汉武帝之前

基本是靠武功拓疆来实现民族融合的

但是到了秦朝

不可能再利用武功来拓疆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

到汉代 汉武帝

他有两次大的军事举动

一个是北击匈奴

一个是南下平越

最后就把这个(秦以来的)版图给稳定下来

从此以后

华夏文化跟其他文化融合

就有了这样几个途径

第一个是经济交往使各民族文化互相同化

这个同化本来有一个故事的

就是汉匈之间的“恩怨“

但是由于这里我们的时间有限

只能请大家自己看书

第二个就是贸易之路

成为连接各民族文化的纽带

特别是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主要是通往国外

但是它经过的地方

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当时一些小国(的人民)居住的地方

像米兰 楼兰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

这些小国(的人)也会通过丝绸之路

跟中原的人进行交往

第三个就是民族宽待政策

比方说像唐朝

唐朝的中国疆域已经非常的辽阔

大到什么程度

除了元朝以外

中国的疆域最大的

应该是在唐朝

特别是吐蕃国

吐蕃国很大

加入进来以后中国的版图就变得很大

这个时候

要去管理那些边疆民族

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因为可以说是政治管理层面

已经是鞭长莫及

这连皇帝都知道的

所以一些开明的皇帝

就只好采取民族的宽待政策

给一些优惠

这些少数民族

比方最典型的就是和亲政策

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最典型的政治联姻

还有就是自治政策

设立自治州

所以为什么唐朝以前

很多的少数民族最后都

不知道为什么就慢慢地消亡了

但是唐朝以后

我们发现很多少数民族

整个民族保留下来

一直保留到今天

那么为什么

就是因为唐朝时搞了个“羁縻州 ”

当时叫做羁縻州

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自治州

又给这个州里边的人

他们的贵族自己管理自己(州内事务的权力)

甚至这些贵族

还可以参与到中央一级的国家管理层面

并让他们保留各种习惯

他们的文字 他们的习俗等等

然后还有很多的优惠

因为少数民族区域一般都是很贫穷的

那些地方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

唐朝廷会给予这些地区减免税收的政策

比方 “夷僚之户皆从半输”

“夷僚”指的是少数民族

“夷僚之户”是少数民族的家庭

“皆从半输”

也就是本来一般的人都要向国家纳税的

但是他们(少数民族的家庭)可以只交一半的税

甚至可3年免税

所以这些优惠政策

即宽待政策对国家管理

就当时来讲是很有好处的

多元文化融合的第三个阶段

就是中国跟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跟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它的主要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除了丝绸之路以外

在青藏高原的南边还有一条很著名的路

就叫做蜀身毒道

“身”字它是写成一个身 身体的身

但是读yuān(渊)

蜀就是现在说的四川一带

“身毒”又读作“天竺”

指的是印度

当时可能在梵文的翻译上有一些区别

这条路非常的艰难

它要比丝绸之路难得多

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可走

只能在那个峭壁上打一个洞

然后插入木头

在上面再铺上木板修成栈道

那么难的路他们都要去走

那就表明了一点

曾经有人说中国到了汉代以后

地理环境基本上是封闭的

由此来推测中国文化是封闭的

没有什么对外的交流

其实他们不知道

文化交流这个东西

就跟商品交流是一样的

一旦有一种对外交流的向往

这样一种要求

你想挡都挡不住

所以这么困难的路人们都要把它开辟出来

目的就是不断地向外去进行交流

还有一条路就是我们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路

就是“一带一路”

这一带一路实际就是古代

穿过天山 一直往西走向国外

基本上穿行在中亚那一带的那条路

当时就叫做“草原路”

这在当时主要是跟中亚那些国家进行交流的

另外在

中国东北

东北这边还有两条路通往俄罗斯

此外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陶瓷之路

海上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

后来元代 还有了海上丝绸之路

也就是说

其实中国人当时对外交往

或者说跟外面做贸易的那种要求是很强烈的

所以就不断地

跟外面(的国家和民族)进行交流

在跟亚洲邻国交流的过程中间

比方 我们说佛教

还有佛经的翻译

就是从亚洲邻国传到中国

另外

中国戏剧在古代也是非常的辉煌

但是它是个后起之秀

只有八百年的历史

跟那些上千年或两千年的戏剧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它后来者居上 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

即宋代之前

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进行交往

已经把海外的那些戏剧文化

古老的戏剧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引进来了

另外包括西亚 西域的乐器

还有的就是那些 包括佛教

佛教的偈文等文化形式

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很多都被中国人采纳

成为了中国戏剧很重要的材料

像在宋代的时候

宋代中国开发的乐器已经有四百多件

四百多件

大多数是来自于西域的一些少数民族

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亚洲邻国

所以我们就说了

(中国与亚洲领国)互相之间的交流

当然还包括跟日本的交流交往

使中国文化一直保留着

它的一种发展的能量

多元文化融合的第四个阶段

是中西文化交流

当然中西文化交流

大规模的进行已是近代以后

通过这些交流

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一点都不封闭

我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间

会讲中国

计算的技术

就是中国古代的算数

结果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听不懂

为什么

因为中国人的数学的思维结构

本来是和西方人的思维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为什么现代的中国学生反而听不懂

因为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已经是部分的西化了

政治思想

管理思想

还有经济思想 等等

也包括自然科学

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西方文化

所以说中国人中国文化很封闭

我真的很不认可这一点

以后在我们讲课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把这些给大家一一地厘正讲清

这就是我们讲到的

中西文化的交流

可见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文化

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历了四个阶段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