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在线视频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下一节: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上课节我们谈了什么是儒

明白了儒的本意

和我们现在所属的含义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人性论

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探讨的核心话题

何谓人性

人性即是人的本质或本性

是人和他物的根本区别

古今中外之智者

皆关注到了人性论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雨果在其《悲惨世界》中言道

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

也更黑暗

精神的眼睛所注视的任何东西

也没有人心这样可怕

这样复杂

这样神秘

这样无边无际

有一种比海洋更宏大的景象

那就是天空

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宏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禅宗讲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人心之一念就可导致成败

美国管理哲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在《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说

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

都必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

他认为

任何管理措施的制定

都必然以人性假设为基础或前提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而言

不同的人性论假设即意味着不同的工夫论

政治观 社会观

就人性论研究的方法而言

主要有两条进路

一条进路是从科学求真的角度

探究人的本质

人之异于他物之所在

到底在哪里

比如现代心理学

研究人的意志 意识

再如现代管理学

通过科学实验提出人性假设

现代管理学理论当中的

X理论 Y理论 超Y理论

即分别对应着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这些理论假设的提出

皆有相关社会科学实验

是在科学求真的角度上

以统计分析的方式

以硕学建模的形式

探求人性的可能状态

研究人性论的另一条进路是哲学的进路

从道德伦理即德性价值的角度

探求人性善恶真伪等问题

对人性之善恶进行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思考

主要是第二条进路

在此进路上

儒道佛三家皆有关于人性的深刻反思

儒家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出发

道家则从人性真伪的角度思考

佛教则从佛性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成佛的可能性问题切入

三家之言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中国古文字上去看

人性中的性字的本字应为生

生长的生

《说文解字》讲

生 进也 象草木生出土上

甲骨文生字就是一横加一个草字

一横表示地

为草木破土萌生之象

可见 生的本义为生长 生出

如《左传 ? 隐公元年》有

若弗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从心从生

《说文解字》中讲

性 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以性为善

当是晚出之意

《广雅》中言

性 质也

性的本质是生而然者

即天生即有的品质

如告子所说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它是人天生的本质 是生理的本能

荀子所讲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董仲舒所说

如其生之自然之质谓之性

在春秋以前的典籍中

生与性经常互用通假

以新出土的文献看

在春秋战国之时性与生字

并没有完全分开

比如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

性字写成眚

而周代的金文中

一些生字也写成眚

徐复观指出

由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性字

最早典籍加以归纳

性之原义

应指人生 生而即有的欲望 能力

有如今日所说的本能 总之

在商 周之时

人性的普遍涵义

是指人生而即有的生理欲望

身体本能

所以性与欲常被关联在一起

与生性 欲性相关联的

还有德行 德性

从古文字看

甲骨文当中德

是从彳()从直()

金文中又从心()

直是用眼睛仔细的看

双人旁的本义是十字路口

徐仲舒认为徝字应当是德字的初文

表示人站在十字路口

张目四望

看清道路

有所得而定向前行

所以德和行相关联

亦与获得中的得字相联

如甲骨卜辞当中有记载

王德于止 ( 此) 若

王德出

王德某方

又是王 商王

去五个方国

去五个地方 巡行

这里的德皆作出行 巡行之意

又如贞 亡(无)德

贞(有)德

贞 就是贞卜

祭祀帝神或祖先

获得了祖先降下的启示即为得

《礼记·乐记》中就直言

德者 得也 以德为循

其本义是遵循帝神或祖先神

也就是人鬼的意旨而行

而《广雅·德韵》讲

德 德行 以直心为德

又言 惪 直心

这个惪字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

从直 从心

皆以直心来表示德

释德字为美德善行

当是晚出之义

可以这样理解

有所得于神

是神助人

有所得于己

是成就自身

帮助别人有所得

是成人利他

别人就说你有美德

当为美善之行

可见德的本意并非意味着善

德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

比如《逸周书·常训》所说

允德以慎

慎微以始而敬终

乃不困

什么意思呢

有好的品德

慎终慎远

结果就不会太差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尚书·尧典》也讲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否德忝帝位

允德 俊德是指善行

而否德则是指恶行

所以德在商 周之时

只是人之行为的客观描述

往往要前置相应的修饰词

以区分其品行

如果人性指人的本能

那么这种天性如不加节制

则可能会表现出损害他人的行为

《尚书·太甲》中记载

伊尹 认为太甲的行为不当

又认为习与性成

即习惯可以造就性格

美德是可以养成

所以将太甲囚禁在桐宫三年

以教化其德行

最终太甲 克终允德

有美好的品德了

才把帝位归还给他

《尚书·西伯戡黎》中

祖伊亦指责纣王无道

不是先王不庇佑商朝

而是纣王你不虞天性

不迪率典

所以天弃我 不有康食

郑玄的解释是 商王逆乱阴阳

不度天性

傲狠明德

不修教法

虞天性 即是要度天性

节天性 节制欲望

《尚书·召浩》讲

节性 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 不可不敬德

节度本能欲望

并修明德

迪率典是当时思想者所寻求的

修德理政之路

《国语·周语》也讲到

夫戎狄冒没轻儳(chàn)

贪而不让

其血气不治

若禽兽焉

治血气也就是要节度自然天性

不节度自然天性

和禽兽不异

节性的反面是失性

失性就是放纵其天性欲望

如《左传》中讲

师旷所言 天命君主司牧百姓

目的是什么呢

是勿使失性

又立臣属辅助君主

以勿使其过度

也就是说

以天的至上性表明

君臣之权皆在于维系百姓的天性

不使其放纵以至暴乱

也不能不得以维持以至丧失生命

天性中还有人生存的基本欲求

比如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的满足

所以失性又与厚生 厚性相关

《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认为

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

正德 利用 厚生 惟和

厚生也就是厚其性

满足人之生理欲望

《国语·周语》上

就记载祭(zhài)公谋父向周穆王谏言

他说 先王之于民也

懋正其德而厚其性

阜其财求而利用器用

《国语·晋语》也讲

懋穑劝分

省用足财

利器明德

以厚民性

这里的民性与民生是可合而观之

放在一起理解的

民性就可以理解为是民生

所谓厚民性就是要厚民生

综上而言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 从文字上分析

商周之时生与性是相通的

人性的普遍涵义

是指人生而即有的生理欲望 身体本能

人性与人欲相关

所以要节性 要度性

而人的生理欲望 生理欲求

又是人生存的必然要求

所以又需厚生 厚性

第二 德在商周之时

只是人之行为的客观描述

是一中性之词

德性的本质含义是指德行

还不必然只是善性

第三 习与性成的观念已然出现

后天教育可以修正人的行为

这一思想对中国的人性论可以影响深远

孔孟荀等原始儒家以至宋明新儒学

都有这一思想的体现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