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  4.6自然无为 >  4.7自然无为(二)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7自然无为(二)在线视频

4.7自然无为(二)

下一节:5.1庄子其人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7自然无为(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从社会事功的层面讲

无为之为可以在三个层面展开

基本的态度是

我无为

人自化

我好静

人自正

我无事

人自富

我无欲

人自朴

得道的圣人治理天下是任其自然

不加干涉

任百姓自生

自化

自长

自成

其次

若不得已要有所作为

也一定要调整好心态

千万不可抱着恃恩图报的情感预设

即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再次

若为之而功成

也不能以功傲人

以功臣自居

《老子》主张

功成名遂

身退

天之道

以吴越之战为例

吴国强大

称霸一时

但却败于越国

战国初期的魏武侯

就对吴国灭亡的原因不解

他向李克请教

李克是当时名儒

魏武侯问

吴国为什么会灭亡呢

李克回答

屡战屡胜

魏武侯更加不解

追问道屡战屡胜

这应是国家的福气呀

你却说吴国偏偏因此而亡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李克解释说

吴国用兵不停

百姓必然疲惫不堪

而又屡战屡胜

这必然会增加君主的傲气

其极必会骄横无礼

让骄横无礼的君主

去役使疲惫不堪的百姓

能不亡国的真是少之又少

君主骄横就会放肆

放肆到极点就会穷奢极欲

百姓疲惫就会心生怨恨

心生怨恨就会图谋改变

推演到极致必会反叛

吴国就这样上下皆走到了极端

能到现在才灭亡已经算是晚的了

可以说吴王夫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才败于越王勾践

落得自杀身亡的下场

所以《老子》说

功成名就

引身告退

这才符合天道

道家认为治世之法有四种

方法不同

结果各异

太上

下知有之

其次

亲而誉之

其次

畏之

其次

侮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方法是以道治国

治大国若亨小鲜

任其自然

不可轻为

这样治理的效果是

老百姓对谁做领导者

他颁布了什么政令

做了什么规范并没有感到不适

甚至没有任何感觉

如鱼在水

鸟翔于天

自游自在

功成事遂

老百姓都会说

我本来即要如此

这是道家所建构的理想国

庄子称之为无何有之乡

次一等的是以德治国

领导者能够内有仁爱

外显忠信

体现儒家精神

做到以德服人

老百姓对他会爱戴称赞

再次是以刑名法术治国

行法家之道

虽能规范行为

但百姓对领导者就会心生畏惧

寡恩薄情

最坏的方法是

将刑名运用到极致

以诡计欺骗蒙蔽百姓

以暴力威胁恐吓百姓

其结果一定是百姓反抗

社会动荡

所以

以道治国为首选

老子说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领导者能顺其自然

辅相自然

被领导者必会自然而然

两相无害

和而不同

无为是大道的运作方式

现实中正是这种无为

往往会成就有为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种无为而成就有为的现象

《老子》将其概括成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万物将自化

将无为和无不为对举

无为可以解读成

达到无不为这一目的的手段

以无为为手段

凸显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的有为一面

老子哲学就有了权谋论的倾向

事实上

道家中的道法家一派

就是这一思想的现实逻辑展开

可称之为道家的有为派

司马迁说

申不害和韩非子的申韩之学

皆原于道德之意

他认为李耳无为自化

清净自正

而韩非揣事情

循执理

两家学说相袭有因

以韩非子为例

韩非子著有《解老》《喻老》篇

他多将《老子》之学解读成君人面南之术

如韩非子说晋献公将欲袭虞

遗之以璧马

知伯将袭仇由

遗之以广车

这正体现了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的道理

这里韩非子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问题

一个是晋献公灭虞国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就和此有关

虢国和虞国交好互助

晋献公想吞并两国很困难

于是行离间计

先以宝马美玉取悦虞国国君

假道于虞

灭掉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

以唇亡齿寒之理劝说虞公

但虞公不听

依然借道给晋国大军

晋军大胜

班师回朝时

又给虞公送去许多劫夺的财物

虞公更是大喜

以为所获甚多

晋军大将里克

以病为由

谎称不能带兵回国

只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

虞公被宝物蒙蔽

毫无防备

几天之后

晋献公亲率大军前来接应

虞公还出城相迎

晋献公又约虞公会猎

但不一会儿

就见京城中火起

等到虞公赶到城外时

京城已被晋国大军里应外合占领了

就这样

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虞国

另一个故事是智伯灭仇由国

晋国执政大夫智伯

打算吞灭仇由国

但仇由国在太行山脉中

道路不通

无法行军

智伯定下计策

打造了一座青铜大钟

送给仇由国的国君

仇由国国君大喜

以为得意外之财

但是这财物却有一点不好

就是这座钟太大了

大到要把两辆大车并排才能装载起运

没有大道就运送不走

仇由国君为取大钟

便命人斩岸堙溪

铺路架桥

等路修好了

钟还未到

晋国的大军就到了

这里的因顺无为

皆是权术计谋

体现了道家有为的一面

司马谈认为

道家的这种方法是集儒墨名法之大成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无不为虽然可以当作目的看待

但也可以当作是

不期然而然的结果来对待

目的是预设的

结果可以是目的的实现

但也可能有意料之外的结局

如果不把无不为当作欲求的目的

不去刻意追求这一结果

事来则应

事过则往

一切随心自在

因顺自然

那么无为就变成了目的本身

可以成为一种惬意自得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派

在先秦时期主要体现在隐士身上

如许由

巢父

列子

庄子

还有孔子周流列国时所见到的荷蓧丈人

长沮

桀溺

楚狂接舆等

三国西晋的皇甫谧

在《高士传·许由》篇中记载

尧帝听到许由的贤名

打算把天子之位让给他

便去拜访许由

许由不仅不接受

甚至连听都不乐意听

在尧离开后

许由还跑到河边把耳朵洗了洗

这条河就得了一个名字

叫洗耳河

现在还有

在河南汝州市内

在许由洗耳朵时

他的好友巢父

正好牵着牛犊要到河中饮水

见到许由洗耳

觉得奇怪便询问原因

许由说是尧让我做天子

这话太难听了

我怕脏了我的耳朵

所以便来洗洗

巢父说子若处高岸深谷

人道不通

谁能见子

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

污吾犊口

意思是

你这样做

太作秀了

你若是身处高山深谷之中

道路不通

无人能行

就没有人能找到你

你现在这样做有点沽名钓誉呀

你洗耳朵的水真是污了我这头牛犊的嘴

说完就赶着牛离开了

这样看来

巢父才是真正的隐士

但南宋的陆游并不同意

他有《杂感》一首

诗中言道志士栖山恨不深

人知已是负初心

不须更说严光辈

直自巢由错到今

巢父许由若是真的隐士

那一定是和光同尘无人识了

但我们还在传扬他们隐居的事情

就说明他们隐的不彻底

或者说境界还不到

还未能返朴归真

陶渊明讲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隐居不在于入山林

而在于内心自我的宁静

总之无为派追求的是自在自然的生活

提倡葆真精神

不为物役

司马迁言

要亦归之自然

概言之

从社会事功的层面看

道家倡导以道治国

无为而人自化

不得已而为之也要摆正心态

不恃恩图报

既已为之

也须功成身退

不以功傲人

第二

无为而无不为

对无为与无不为关系的不同解释

演绎出道家思想的有为派

道法家

与无为派

隐士群体

有为派以无为为手段

无不为带有目的性

无为派则追求随心自在的生活

主张葆真精神

随心自在无所拘泥

总之就老子所开启的先秦道家思想言

它告诉我们

有一种状态为自然

有一种作为叫无为

有一种心情称放下

有一种成功是舍弃

正所谓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外云卷云舒

谢谢

关于《老子》我们就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将讨论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派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4.7自然无为(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