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  4.3说“道”论“德” >  4.3说“道”论“德”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3说“道”论“德”在线视频

4.3说“道”论“德”

下一节:4.4上善若水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3说“道”论“德”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道与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词汇

韩愈在《原道》中说

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儒家的仁义理念

内容确定

可以以名取实

正名分而行人道

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相较而言

道与德两个字

内涵空泛

就像空的杯子

可以装入各色水

三教

在这个杯子中所注入的水

区别甚大

如果说

佛教的道德指向解脱

儒家的道德

标指仁义

那么道家的道与德

又指向哪里呢

从文字学上看

道有多种含义

金文中道的字形

如《散盤》中的道字

从彳

从首

又从止

有的字形

如《曾伯簋》中的道字

还加上了手

还有的字形

如《散盤》中道字

又加入了曰

可见道的本意是

人立于十字路中

思而后行

所行之路即可称为道

如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

是说周道平坦似磨石

笔直的像箭杆

加入曰和手

是表示迷茫

需人引导

所以道和导同源

如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这里的道字要读为导

为政教引导

又因引导需言说身教

所以道

还有讲解说明之义

如不足与外人道也

可见一个道字

意义多样

《老子》开篇言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第一个道和名

指常道和常名

是名词

是《老子》对作为

世界本根存在的指称

《老子》25章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漠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作为天地之母体

道是无名的

大道不过是人为的指称

第二个道和名是动词

说明命名之义

大道是人给这一可能存在的命名

并非道的本身

人的语言文字是有界限的

而道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语言

去指称无限的存在

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不能局限于语言文字

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

思考其背后的意蕴

所谓以手指月

得月忘指

《老子》言

道恒无名

朴虽小

而天下弗敢臣

无名之道是常存的

是永恒的

天地万物皆从道所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总之

道家所表描述的道

是自本自根

无为无形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的终极性的存在

《庄子·知北游》中

对道的不可言说性

作了形象的描述

知是人名

《庄子》所说的求道之人

向北方游学

到玄水岸边

遇到了一位得道的高人

名为无为谓

知向无为谓

提了三个问题

何思何虑则知道

何处何服则安道

何从何道则得道

也就是问

我应当怎样思索

怎样考虑

才能懂得道

怎样居处

怎样行事

才符合于道

依从什么

采用什么方法

才能获得道呢

知问了几遍

无为谓都未作回答

不是不回答

而是不知该如何去表达

知没有得到答案

返回到白水南岸

遇到了狂屈

他向狂屈请教

狂屈说

我知道答案

我想将之告诉于你

可心中正想说话

却又忘了想说的话

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同样无所得

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

向黄帝请教

黄帝说

我知道答案

没有思索

没有考虑

方才能够懂得道

没有安处

没有行动

方才能够符合于道

没有依从

没有方法

方才能够获得道

所谓无思无虑始知道

无处无服始安道

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接着追问

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

无为谓和狂屈

不知道这些道理

那么谁是正确的呢

谁真正懂得道呢

黄帝说

那无为谓

是真的得道者

狂屈

也接近于正确

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

他总结说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语言都无法表达

何况是以文字书写呢

《淮南子·道应训》中

讲了一个以六经为糟粕的故事

以此来说明

言不尽意

道不可言

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

一位做车轮的老工匠

轮扁

在堂下制作车轮

他放下手中的工具

向齐桓公发问

君王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

齐桓公说

是圣人之书

轮扁追问

这位圣人是否还活着

齐桓公回答

已然离逝了

轮扁马上回应道

那您读的只能是圣人的糟粕了

齐桓公一听

勃然变色

怒道

我读圣贤书

你这个工匠

却讥笑圣贤书为糟粕

不说出个理由来

我必处杀你

轮扁并不慌张害怕

而是坦然讲道

我自有道理可说

我就以我做车轮的体会

来说说这其中的道理

制作车轮需榫头和榫眼

榫头如果做大了

榫眼开小了

就会涩滞安不进去

如果榫眼开大了

榫头做小了

就又太松滑动不牢

两相配合

不松不紧

得心应手

达到神妙境界的技术

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

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

学到这种技术

所以尽管我年逾古稀

已经年老体弱

还得亲自做车轮

这还只是一技之长

耳濡目染尚且无法体会

何况是圣人之道呢

圣人的话中

如果有高深神妙的精华

但由于不能言传

所以也必定会随着圣人死去而带走

独其糟粕在耳

齐桓公听后无言以对

概言之

道家所说的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是世界最后的根源或依据

道无所不容

无处不在

万物因道而生

道构成了万物的本质

因而也是社会的本质

在道家看来

既然万物的本质皆源于道

那么只有守道才能长存

《老子》39章言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地人神鬼及万物

皆得一而成性

这里的一 指的就是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若失去了由道而来的内在本质

则万物将不能成其为自身

从而毁坏不再

《老子》之前

中国传统思想以天道为最高

所谓天地人三才之道

法天象地而人居其中

《墨子·尚贤中》

引有名为《周颂》的佚诗一首

圣人之德

若天之高

若地之普

墨子道

故圣人之德

盖总乎天地者也

就是讲圣人效法天地之道

这与《易传》中所说的

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是同一思维进路

在这天地人三才中

以天道为极至

所谓天道

是天运转的法则

是天之道

这里的道是天的属性

是从属于天的

同样地道

是地之运转的规则

是地之道

道从属于地

人道是人之所行所止之道

概言之

《老子》之前

道是从属于天地人

又天地设位

卑高以陈

所以人法地

地法天

而《老子》却进一步追问

人处天地之间

人之外为地

地之外为天

天之外又有什么

天地有没有最初的本根

《老子》标举道

就是要将人的视野

引向天地之外

寻求一个终极性的答案

可以说《老子》将道

从具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中

提炼出来

极大深化了中国哲学

思想思考的深度

对道的概念做了一场

带有革命性的转化

自此

中国传统精神以道为最高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笔记与讨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 评分: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
欢迎学习『4.3说“道”论“德”慕课视频播放-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OOC慕课视频教程-柠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