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  5.3道性与人性 >  5.3.2道性与人性(二)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2道性与人性(二)在线视频

5.3.2道性与人性(二)

下一节: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2道性与人性(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庄子继承了老子学说

认为人天生就是道我合一的

道性才是人之为人的真性

道性自然

放之于人身即是悠游自在

我们可称之为精神自由

精神放达

无拘无束

才是人的真性

真性不失

即为真人

其一与天为徒

其不一与人为徒

天与人不相胜也

是之谓真人

真人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庄子所说的天是指天然

是人自然而然的状态

庄子所说的人

是指人为的强行

自我意志的乱为

他所描绘的真人

不会以人为的意识干预自然的变化

其心忘 其容寂 其颡頯

凄然似秋 暖然似春

喜怒通四时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他的内心忘怀一切

他的神态静寂安闲

他的额头宽大有容

时而严肃如秋天

时而温暖如春天

一喜一怒如四时运行自然而然

毫无造作

对于任何事物皆能因顺合宜

他的底蕴无穷无尽

庄子认为这样的真人

必定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士

不违逆微少

倚众凌寡

不自以为是

自恃自重

不图谋琐事

用尽心机

而是于道唯一

自在自然

不仅如此

庄子将真人当作人之为人的应然状态

所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

就是人性与道性的合一

因此庄子主张葆真精神

存其天然

庄子一生所追寻的就是体道返本

去除人为之为

性者 生之质也

人性是生而即有的

是道性的体现

性之动 谓之为 为之伪 谓之失

人为而成的伪是失性的表现

人生之中所要做的工夫即是去伪存真

相较而言

荀子也关注到人为之伪

与庄子不同

荀子提倡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

伪是圣人或圣王创造的礼仪法度

并非人生而即有 不学而能的

若无人为之伪

人顺从天性行为

即会为恶他人

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存在发展

他主张人性朴

人性天生是朴素的

无所谓善恶

在这一点上

荀子应是吸收了道家的学说

但朴素的人性落实在现实世界中

既可能为善他人

利国利民

也可能损人利己

甚至损人不利己

害己害人

所以要用人为的礼仪法度

规范人的行为

限制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

将生理本能的欲性

关在礼法道德的笼子中

展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所以化性需起伪

化除限制

人性中的恶的可能性

就需要起用后天人为的礼法规范

礼法规范是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庄子却恰恰要求去除这些规范

打破世俗的观念

冀望回到朴素纯真的状态

荀子批评其 蔽于天而不识人

可见庄子的去伪存真

与荀子的化性起伪

这两个命题集中体现了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根本区别

人之纵欲

庄子称之为物性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无论是求利 求名 求国家

以至天下之益

皆是以向外的追求

损害了人内在的自在自由之性

使人由天然的自在无待状态

异化成依赖他人他物的有待状态

不仅形体不自由

心灵更不自由

概言之

庄子的人性论

虽然同样是对生之谓性的解读

但他从老子道论的角度展开

认为人性的本真状态

是无知无欲的素朴状态

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 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总之 人的本性是朴实无华的

人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相统一

庄子认为这才是正命

正命在儒家的人性论中

是将人的自然生命道德化

以继善成性

居仁由义

死得其所为正命

而庄子的正命在于体道返性

得于自然则正

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

他认为今人之治其形 理其心

多以似封人之所谓 遁其天

离其性 灭其情

亡其神 以众为

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封人是指长梧封人

长梧是地名

封人是守疆之人

长梧封人也可能就是长梧子

长梧子向孔子的弟子子牢说

你施政万不可鲁莽

治民万不可轻薄

从前我种庄稼

耕作时粗率

产量也就少

除草时马虎

收成也就微薄

我改变方法

深耕细作

禾苗就繁茂

我现在丰年足食

庄子说

长梧封人讲的有道理呀

现在人们治理身心

很多就像封人所说

逃避 远离自然而然的本性

灭绝真情

丧失精神

追寻声色犬马的俗事

可谓鲁莽本性

对本性鲁莽的

爱欲憎恶就会如同杂草蔽塞本性

只知追求形体的享受

而忘了本性的自在自然

于是身心毛病重出

这就是真性丧失

纯朴不在呀

所以庄子主张

人应物物而不物于物

将物欲如金钱高位

男女之情当作物欲来看

它们是人生的过程体验

而非目的本身

有之不喜 无之不忧

不能被物欲所左右奴役

以致丧失精神的自由

自设枷锁

活的不自在

道家对人性的理解

在《淮南子》中被进一步阐发

生之谓性 依然是其思考的逻辑起点

性者 所受于天也

命者 所遭于时也

人性是生而即有的

命运呢

命运则是人所遭遇的时势状况

人之性无邪 久湛于俗则易

易而忘本 合于若性

人的本性是天真无邪的

人行为之恶

缘于社会生活的习染

久染其中

成了习惯

就好像是本性了

如日月欲明 而浮云盖之

河水欲清 沙石濊之

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

只有修养高深的圣人

才能放弃对外物的追求而回到自身本性

不外求而内自守

概言之

清净恬愉 人之性也

人的本性是清静自在

恬愉自恰的

因此游心于恬

舍形于佚

以俟天命

保持心灵的恬淡宁静

忘形忘义

以待生命的终结

这才是人之为人的应然追求

就工夫论而言

体道之本是返性节欲

体道之本 在于节欲

节欲之本 在于反性

反性之本 在于去载

去载则虚 虚则平

平者 道之素也

虚者 道之舍也

若要体悟道性自然

就需节制欲望

守住清静恬愉的本性

减损过多的自我增设

能够自我减损

就懂得了虚心

能自虚其心

就可以精神安宁 虚室生白

什么是虚室生白

房间里放了太多杂物

光线就透不进来

室中的光明也无法四照

总有阴影存在

去除杂物 光明自见

能修其身者 必不忘其心

能原其心者 必不亏其性

能全其性者 必不惑于道

全其性

即是保守住清静恬愉的本性

那如何保持本性呢

治欲者不以欲 以性

治性者不以性 以德

治德者不以德 以道

不能以欲望克制欲望

而是守住本性

修缮本性的办法在于培养品德

而养德之法在于仿效大道

道法自然

所以真人 是性合于道

是性有不欲 心有不乐

所谓不欲 不乐

都是指向恬淡自然的状态

概言之

《淮南子》强调人之本性是清净恬愉

所以当理情性 治心术

养以和 持以适

乐道而忘贱 安德而忘贫

守住本心 恬愉自得

综上所述

道家的人性论是其道论的展开

从道生万物以及道为天地之本的宇宙论

和本体论的角度诠解生之谓性的观念

第二 道家人性论的核心是道性论问题

老子认为道性自然

所以人性应效法道性自然

无为无欲

庄子认为道法自然

在人性中表现为逍遥自在

无所拘泥

无欲素朴是人之常性

《淮南子》则直言

清净恬愉 人之性

第三 道家将人性归于道性

以道性为人性的应然状态

现实中的物欲状态

因此被解读为人性的异化

所以主张节欲

强调体道返性 去伪存真

以达到真人境界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5.3.2道性与人性(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