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  2.3周易中的人文 >  知时知几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知时知几在线视频

知时知几

下一节:忧患意识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知时知几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周易》认为一切皆变

而变化往往在不经意间开始

渐积渐大

由量化而质变

由交流而会通

正所谓

风起于青萍之末

浪成于微澜之间

人之一生

若要想趋吉避凶

料敌先机

就需早做防范

这种能力

《周易》将之概括为

“知时知几”的功夫

几就是苗头 兆头

几者 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

所以能知微知彰

知柔知刚

也就是一叶知秋

履霜而知坚冰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达成人生理想

反之急功近利

鼠目寸光

火烧眉毛且不知

则必多恨惜之事

我们现在常说的蝴蝶效应

就是由微而著的过程

以请客吃饭为例

请客吃饭也就是饭局

俗语言

宴无好宴

因为任何宴会都是人际关系的集中表现

你的言谈举止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吃的好了一团和气

谈不好那就是不欢而散

我们以战国时中山君宴请群臣为例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大臣

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

中山君请大家吃的是羊肉羹

但分到司马子期那里时羊肉羹就分完了

司马子期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是中山君有意出他的洋相

给他好看

所以就跑到楚国

游说楚王发兵攻打中山国

中山君就战亡了

在中山君逃亡的过程中

有两个人手拿兵器紧随其后

中山君不认识这二人

心生恐惧

就边跑边回头问道

你们要干什么

这两人回答道

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死了

是因为大王您随手丢下一壶酒菜

才得以活命

等到我们的父亲将要离逝

他对我们俩说

中山有事 汝必死之

我们是来报大王您的一饭之恩的

中山君深有感叹

说出了一句名言

与不期众少

其于当厄

怨不期深浅

其于伤心

吾以一杯羊羹亡国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给予别人东西

不在于或多或少

而在于对方是否处于困厄之中

所谓 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难

对人伤害的深浅也不在于身体

而在于是否伤及内心或自尊

所谓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中山君因一羹而亡身

因一饭而得两死士

皆是由几微而成巨变

可见知几是多么可贵

孔子说 知几其神乎

能知几

就能防患未然

顺道而行

趋吉避凶

那么如何才能具备这“知几”的功夫呢

工夫就在于修养本心

什么是修心呢

听起来很神秘

其实没有什么

古人认为

心之官则思

将心当做思考的器官

所以修心也就是改变心理

变换思想

端正态度

增强意识

重树信念

现代的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所看到的环境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客观环境

一部分是心理环境

所谓心理环境

就是我们主观心理所构建的内心环境世界

《周易》中《坎》卦卦辞言道

有孚维心

亨 行有尚

《周易》以坎为险

身在坎险之中

要有孚信

不失诚心

结果则会化险为夷

亨通有功

《彖辞》说 行险而不失其信

外在环境既然改变不了

不如守住本心

不能轻举忘动

我们举《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来说明修心的问题

在《西游记》第八十五回

唐僧师徒四人刚刚经历了一翻磨难

正欣然前行

忽见一座高山阻路

唐僧勒马道

徒弟们

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

切须仔细

孙悟空笑着说

放心 放心

保你无事

唐僧却不认同

呵斥道

休言无事

我见那山峰挺立

远远的有些凶气

暴云飞出

让人渐觉惊煌

满身麻木

神思不安

悟空又笑着说 师父

难道你把乌巢禅师的

《多心经》早已忘了吗

《多心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是佛教所说的大智慧

波罗密多是指渡过苦海

般若波罗密多

就是导人渡过苦海的智慧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以说是

在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佛教经典

将其从梵文译成汉语

泽的最好的本子就是出自唐僧三藏法师之手

在《西游记》中

吴承恩把《心经》传承文学再创造

说成是乌巢禅师传于唐僧

唐僧接着悟空的话说

我记得

悟空回应道

你虽记得 但还有四句颂子

你却忘了哩

唐僧问

哪四句

悟空回答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就是禅宗所传达的精神

禅宗六祖惠能说

东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佛不东方也不在西方

佛在心中

所谓成佛

也不是指向外在彼岸的超越

而是反求内在心灵的安宁

直指本心

回头是岸

唐僧回答道

徒弟 我岂不知

若依此四句

千经万典

也只是修心

悟空说 正是如此

心净孤明独照

心存万境皆清

差错些儿成惰懈

千年万载不成功

但要一片志诚

雷音只在眼下

似你这般恐惧惊惶

神思不安

大道远矣

雷音亦远矣

不要迟疑犹豫了

随我往前走吧

唐僧听闻悟空的开导

安心下来

顺利地爬上了山峰

概言之

修心即是改变思想

恪守本心也就是端正态度

增强意识

《周易•系辞》说

圣人以此洗心

退藏于密

洗心就是以正确的认识洗涤心灵

变化思想

《革卦》上六爻辞说

君子豹变

小人革面

君子象豹子一样革新自我

小人也顺从变革

洗心革面

只有洗心

思想认识发生变化

才能由内而外

真真正正的焕然一新

儒道释三教是如何洗心的呢

道家强调清静心

所谓清静心

就是让心灵清明安定

如何安定心灵呢

修心之要

在于寡欲

即去除过多的人为欲望

老子说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盗

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

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 则无不治

不追求贤才

不强求宝物

不见那些钓人欲望的东西

让心灵空明

从而自然而然

所谓虚心实腹

弱志强骨

不是要实行愚民政策

而是重在防止贪欲的扩张

也就是要“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最终达于

我无为 人自化

我好静 人自正

我无事 人自富

我无欲 人自朴的境界

儒家则强调敬畏心

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

君子敬畏天命

命运是不知其然而然的可能性

畏天命就是对未知的世界抱有敬畏感

不要一切皆想当然

畏大人

不是说要对大人媚颜屈膝

而是要敬畏大人所代表的社会秩序

遵守这个社会的良风益俗

畏圣人之言

是要对古圣先贤的智慧持有敬畏心

以史明鉴

免蹈覆辙

《大学》中说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君子心存敬畏

有所为有所不为

知道何为善

就能定向前

不为欲望所引诱

心灵宁静

才能安下心来思考问题

从而有所斩获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皆是源于敬畏之心

佛教则强调干净心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集合

是苦海

人被各种欲望迷惑

从而内心中的佛性得到不彰显

就象珍珠蒙尘

只有修行佛法

才能跳脱六道

进入干净无垢之境

使那颗光明之心耀照四方

综上而言

知时知几即是要学会见微知著

能够一叶知秋

履霜而知坚冰至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如何知几

其要在修养本心

调整自我心态

无论是道家的清静心

儒家的敬畏心

还是佛教的干净心

皆是在修心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层面下工夫

那么 朋友们

就让我们自此刻起从心出发

耕耘心田

敞开心扉

以乐观豁达的心态

从容面对社会人生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知时知几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