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一周导言上 >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关于文化很多人不能够理解
所以 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就是“文化是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它的意思就是说了
如果对某些事物我不可以解释
即某一个东西它究竟是什么
它是属于军事
还是属于经济
又或者它是属于政治
我没有办法进行界定的时候
我就把它全部都归类为文化
这句话对不对
由于很多人对文化的特征不能理解
因此 就产生了很多的误会或者说是歧义
对文化的一种另类的解释
比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把某某文化叫做“颓废文化”
我们在上政治课的时候
会经常听到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能不能这样来定
又比方欧洲有两位雕塑家
他们用各种材料
来做艺术作品
有一次他们突发奇想
竟然拿人类的排泄物来做雕塑品
还搞了一个展览
然后还有人
竟然去追捧他们
还写出了文章
把他们的那个所谓的艺术作品
说成是“屎文化”
这样的乱定义有很多
因为我们大家实际上
对文化的特征并不了解
所以下面 我们就来介绍一下
文化的特征究竟有哪些
关于文化的特征
我们先讲第一个 那就是文化
具有特定的模式和作用
我们这里有一张图
这个图好像看上去比较复杂
我们看到很多的方片
也看到了很多的线条 很多的箭头
我想借此来说明一般文化结构有三大类
一个是精神文化 一个是物态文化
还有方式文化
但是我现在见到在社会上
还流行一种说法
就是多了一种文化叫做制度文化
一般我们从结构的角度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四个东西组成的一个结构
应该说是不太稳定的
所以 我们一般比较喜欢
在讲到一个结构的时候
讲到一个系统的时候
是三样或者是五样东西组成
它们互相各有特征
互相制约 互相联系
所以这里讲到的精神文化
物态文化和方式文化
我们用很多的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
就表明它们互相之间是有关系的
然后大家看在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方片
最左边一列的方片
是讲到了文化有三个子系统
组成了文化的巨系统
这三个子系统里面
比方精神文化包含的内容像人文的东西
譬如包括了哲学
还有 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东西
有社会 管理 宗教等内容
物态文化包含了技术 科学等等
方式文化包含习俗 传承 一个民族的习惯
还有 这个民族用口语
用笔 用行为等等
记载下来的历史
传承的习俗和习惯
慢慢地固定下来
成为了一种制度
还包括了这个民族或群体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
这是我们看到的左边的
就叫做子系统内容
右边 我们就叫做子系统功能
所谓功能 指的是它的作用
也就是这种文化形式它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精神文化
它有什么作用
我们一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有时候讲得太抽象
以至于学生们都很不喜欢听
以为精神文化就是
制约人的个性自由的一种东西
但是我们觉得不是这样
我们先看一下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 它包含的人文 社会 管理 宗教
这样一些内容
那么它有什么用
它的作用就在于激励人的各种积极性
也就是把人的各种动力调动起来
一般 我们把它分为三项指标
一个就是人要有工作动力
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不想工作
或者是说我的工作的目标是很低的
就是我们常说的“两餐饭”
有些人没有社会动力
所谓社会动力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动力
比方“我不想了解别人 我不想跟别人交往”
经常有学生跟我谈到
老师我为什么喜欢上网
我为什么喜欢网购
说真的
我实际上心里是不想跟人交往
跟人交往我就会觉得很紧张
怎么办
因为我在其他课里还教心理学
教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所以 学生经常来找我咨询
一咨询就是咨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有一个就是生活动力
有些人连生活的动力都没有了
不是不喜欢
根本就是不愿意跟人交往
也不喜欢看电视了
突然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喜欢了
就想坐在那个地方发呆
然后心情越来越苦闷
我们就说了
一般 我们人在一生之中
会在某个时期或者是整个人生
可能会缺乏这个动力 那个动力
怎么办 这就只能依靠我们的精神依存
好在人很聪明 创造了精神文化
于是 我们就用精神文化的各种办法
把大家的各种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然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很不容易
最难的就是它一开始的那个积极性
我称之为初始动力怎么调动
比方在一个企业里面 在一个公司里面
某个人他就是不想上班 经常迟到 早退
你不管怎么去说他
像我们过去讲的我们会去做思想工作
但你不管怎么谈 他就是不想来上班
或工作的时候他嫌工资少
然后就说了 这么少的工资
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工作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就只能是这么办
就用上我们讲到的精神文化
大家看中间的这一列
也就是精神文化的相应关系
用这个相应关系来调动他的初始动力
比方集团机构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像某个公司就有这样的规定
规定你的工作量应该是多少
规定你不能迟到 早退等等
你如果缺勤 你会被扣工资
那一般人一想到原来我缺乏某种积极性
我可能会被炒掉
又或者 我可能会被扣工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
他就不得不服从这个规范或制度
久而久之慢慢他也就适应了这些规范和制度
慢慢就建立起自己的动力结构
我们再看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包含了技术 科学
我们再看右边 最右边那个方块
我们讲到了
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发展物态文化
目的就是为了对自然界进行研究
研究的作用就是利用自然界
让我们人类发展得更好
然而自然界给予我们人类发展的条件
有的时候 是不太好甚至是比较恶劣的
只不过就是提供了一片天
还有一块我们生存的地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我们人类就会利用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
哪怕是很微弱的优势条件
加以扩大
我们开辟道路 建筑桥梁
搭建房屋
我们还会甚至开垦农田
建立工厂等等
尽量利用自然界给我们人类的优势去生产物质
以方便我们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所以 人类发展物态文化
目的 就是让我们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可见物态文化的相应关系就是物质生产
讲到方式文化
方式文化包含了习俗历史制度
还有思维等等
这一部分文化
比方我们经常都可以看到的
不管是古今中外 古代中国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还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
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
肯定首先要建立他们的生活方式
还有他们的组织方式 管理方式等等
我们看到哪怕是原始人
他们的管理方式 也都有自己的一个结构
也可能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不习惯
但是 在当时来讲这些方式对于
他们能把人群聚集在一起也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人类为什么要发展方式文化
主要目的就是在于认识
和调整人群之间的关系
用一些习惯性的东西
制度性的东西
还有思维方式这些东西
来调整人群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在一个企业 比方一个跨国公司
这个跨国公司 它会有本地的职工 员工
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一些员工
这些员工 这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员工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行事
而本地员工也是这样子
这样一来 本地和外地的两种习惯完全不一样
有可能就会发生误解 误会
然后就可能会产生偏见
最后 可能会导致冲突
国与国之间更是这样了 是不是
作为一个国家
一般都会有很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构成往往是
除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主要的民族以外
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
但是我们也看到
像有一些国家它的历史也有几百年了
但是几百年里面它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就是主流民族跟一些少数裔的民族
其他裔的民族互相之间的关系
很难进行调整
所以它的冲突一直发展到现在
我们就说了
你要管理好一个群体 一个国家
要管理好一个企业 一个公司
那我们首先就要调整族与族
群与群之间的关系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人类就建立了方式文化
通过这个方式文化来让自己去了解别人
了解别人的习惯
认可别人的习惯
接受别人的习惯
然后 互相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点
再通过这个共同点 进行这方面的管理
这就是我们讲到的文化
包含精神文化 物态文化和方式文化
它们三者是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
然后又是互相制约的
这三种文化形式
习惯上我们又把它叫做文化三现象
物态文化是怎么来的
是人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创造出来的
所以 它是以物质的形态出现的
无论是政治学 社会学 还是心理学等等
一般都把它叫做物质形态的文化
就是以物质的那个样子出现的文化
而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刚好跟物质形态文化是
相对的
就叫以意识的样子出现的文化即意识形态文化
那么这一部分文化是怎么产生的
它是人思想的结果 是人思考的结果
一般我们也把精神文化 方式文化
又叫做软文化
然后把物态文化又叫做硬文化
我们要是到一个国家 到一个陌生的国度
去旅游
在旅游的时候我们看到那里的桥梁 建筑
那里的各种各样的公园
那里的人们的穿着等等
我们就会很自然进行比较
比较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
它的那个整个的层次 生活的层次一不一样
我们就很容易是在硬文化这方面进行比较
因为硬文化是看得见 摸得着的
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它的整个的生活的动态
但是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就不一样了
我们要是到某个国家旅游
走马观花看了一遍
这个时候
我们是没有办法去了解它的精神和方式文化的
因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内核
它藏的很深很深
我们要了解它 只能进行剖析 要进行研究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