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 >  第五讲 >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在线视频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下一节: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前面我们分析了价格控制

对于市场的影响

那么下面我们分析

政府另一类政策税收

对于市场会有什么样的一个结果

那么政府为什么会使用税收呢

那么实际上是因为

我们政府在现实生活中

他会承担了很多公共职能

比如说我们的政府需要修路

那么我们的政府需要来办

我们的公立学校

那么我们的政府需要

为我们每一个公民

来提供我们的国防服务

那么为了提供这些公共服务

我们的政府就需要筹资

那么他筹资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就是对我们的公民来进行征税

那么如果对公民进行征税

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

那么假如说我们政府把这个税收

是征在了企业的身上

那么这个税真的就会

落在企业身上吗

那么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而言

如果我们政府征税

因为我们的税收有很多形式

比如说我们对企业的生产征税

我们对消费者直接征税

那么因为我们有很多税收的形式

那么这些不同的税收

他最终会落到谁头上呢

那么我们的税负

最终是由谁来承担的呢?

我们就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工具

来分析一下我们政府

所征收的税负到底

会落到谁的头上

那么要想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首先从一个

最简单的情形开始

咱们假设我们现在政府决定

对我们的商品的供给者

进行征税

那么如果他对供给者征税

可以采用的方式就是

我们供给者每销售一个商品

比如说我们销售冰激凌

我们卖冰激凌的供给者

每卖一个冰激淋我们就需要

交给政府一块钱

那么这就是我们对供给者

按照销售量来进行征税

如果我们从量来进行征税的话

那么导致的结果一定会

使得我们生产者的供给曲线

会出现向上的移动

那么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前面说影响供给的因素

都不是成本这些东西

那么和我们的税收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税收

对于企业而言

就是构成了我们的成本

如果我们每销售一个产品

都需要给政府一块钱

那么就相当于

我们这个产品生产的时候

我们的成本多了一块钱

那么如果我们的成本多了一块钱

那么如果我要获得

原来相同的利润

那我这个产品就必须得涨价

那么或者说如果

我们的成本上升了

那么为了我的利润

那我就需要减少我的产量

那么因此就会导致

我的供给曲线向上发生移动

那么所以我们就可以来看一下

如果对于卖者征税

我们的供需曲线能告诉我们什么

那么我们假设咱们最初的时候

我们经济有一个向下的需求曲线

我们的第一

我们的供给曲线

是我们的这条S1的曲线

那么最初的时候

我们经济的均衡价值在三块前

那么经济的均衡数量在一百

那么现在我们政府

如果为了办公立学校

那么要求我们每销售一个

冰激凌蛋卷都必须

要给政府五毛钱

那么如果我们都必须

要给政府五毛钱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产品

它的价格都上升了五毛

因为我们每销售一个产品

就会涨五毛钱

所以我们每个数量上

我们的价值都涨了五毛钱

那么就使得我们的供给曲线

从S1向上平移了S2这个位置

那么这个垂直距离是多少呢

就正好是这五毛钱

也就是说因为我们

销售一个单位的产品

我们就需要付给政府五毛钱

那么所以我们每卖一个产品

对应于我们横坐标商品的数量

我们每销售一个产品

都必须要给政府五毛

就导致了我们的产品在垂直

的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价格

涨了五毛钱

所以我们的供给曲线

就向上垂直了增加了五毛钱

因此从S1移动到S2

但是随着我们的供曲线

从S1移动到S2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的均衡点位于什么位置

应该是位于供给和需求的焦点

那么这个时候

市场的均衡价格是多少呢

均衡价格应该是我们

这个新的焦点三块三毛钱

那么如果是三块三毛钱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来想一下

我们政府收的这五毛钱的税

到底是由谁承担了

那么什么叫做这个税是由谁承担了呢

我们可以知道咱们现在

卖的钱是多少钱呢

现在咱们的市场销售价格

是三块三毛钱

而原来我们的销售价格是三块钱

那么这个时候实际上

对于消费者而言

他每买一个冰激凌都贵了三毛钱

所以我们消费者就承担了

三毛钱的一个损失

那么这个损失来自于谁

就来自于我这个税收

所以就意味着税收里面

有三毛钱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但是如果市场价格是三块三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

真实收到的价格是多少呢

因为每个产品需要交给

政府五毛钱的税

那么我的销售价格是三块三

我刨去五毛钱的税

我企业真正获得的净价格

应该是两块八毛钱

那么如果这两块八毛钱相比于

原来我们的均衡价格是三块钱

那么企业就损失了两毛钱

那么这两毛钱就是企业承担的税收

根据我们这个图形

我们就可以看到

在我们这幅图里面

均衡的时候我们这五毛钱

其中的三毛钱是由消费者承担的

而两毛钱是由企业承担的

那么这是我们对于企业征税

那么会产生的结果

那么这是我们看见的

这样的一个税收的分担

但是同时我们也会发现

在三块三毛钱这个时候的市场

我们市场的总规模

从一百降为了九十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我们政府对卖者进行征税

那么我们这个税收他实际上

干扰了我们的市场活动

那么他干的结果是呢

一方面他使得我们的

市场容量变小了

原来是一百现在变为了九十

那么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税收

他也使得我们的买者和卖者

两者都承担了

我们相应的一个成本

那么这是我们看见的

这样的一个结果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会发现

即使我们完全对卖方征税

但是这个税还是有一部分

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但是呢我们也依然会发现

这个转嫁也不是完全的

也并不是说所有的税收

都会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

可能性

我们的政府也可以不对

卖者进行征税

他可以对买者来进行征税

如果我们的政府

对买者进行征税

那么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呢

一定是我们的需求曲线

会向左移动

也就是导致我们的需求会减少

那么为什么

我们结合图形来给大家做一个说明

我们假设在没有征税之前

我们这个市场上是这条

蓝色的需求曲线D1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有一条

供给曲线S1

那么现在我们的均衡点

是我们的价格三块钱

那么这个时候

现在我们政府要求是

为了对我们的学校进行融资

为了筹款建公立学校

我们政府说消费者

每买一个冰激凌都需要

付给政府五毛钱

那么这是我们政府

对于我们收税的方式

那么他征税的对象是消费者

那么征税的税基是我们的购买量

我们每买一个冰激凌

就需要交五毛钱

那么如果每买一个冰激淋

我就需要交五毛钱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消费者愿意为冰激淋支付的价格

一定会下降五毛钱

为什么会下降五毛钱呢

因为我只要买一个冰激淋

比如原来我三块钱买了

那么我真正付的钱就是三块钱

而现在呢

我如果三块钱买了冰激凌

我还需要给政府五毛钱的税

那么这就意味着

如果我对冰淇淋的购买

欲望就是三块钱的话

那么现在因为我有了五毛钱的税

我最多就愿意出两块五了

所以随着我们对于消费者征税

那么消费者愿意为冰激凌

支付的价格就一定下降了

那么如果支付的价格下降了

在我们的图形上就表现为

我们的需求曲线

从第一的位置移动到了第二的位置

那么它垂直的移动距离

就是我们税收的这五毛钱

就表示我们在任何一个数量上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都下降了五毛

所以在垂直距离上

他移动的就是五毛钱

那么如果我们的需求曲线

向下移动到D2这个位置

那么他和市场的新的均衡点

那么就是供需的焦点

位于两块八毛钱这个位置

那么这是我们市场的一个价格

那么如果这个是市场价格

那么我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分别承担了多少税收呢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原来的价格是三块钱

现在的价格是两块八

那么我们每个企业获得价格

就少了两毛

那么因为我们企业获得的

收益少了两毛

所以这两毛钱就是

我们企业承担的税收

而这个时候消费者

他承担的是多少呢

我们的市场价格是两块八

但是消费者在买的时候

他每个冰激凌还得付五毛钱

那么所以我的真实购买价

应该是两块八再加上我的税

我的五毛钱

那么就到了三块三

那么消费者的真实支付是三块三

那么这三块三的真实支付

相对于原来的我们的价格三块钱

消费者多付了三毛钱

那么这个时候这三毛钱

就是消费者承担的税收成本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对消费者征收五毛钱的税

最后产生的结果是

我们的买家和卖家

也是同时分担了税收

我们买方承担了三毛钱

我们的卖方承担了两毛钱

那么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结果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我们前后我们这个

买者和卖者的征税

那么大家会发现

我们在买者和卖者的征税

的过程中

我们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就是无论是我们

对卖冰激淋的人征五毛钱的税

还是对买冰激凌的人

征五毛钱的税

那么最后的这个税收

在买的人和卖的人之间

分担的比例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这个结果的出现

是不是偶然的呢

实际上并不是 为什么

这个他背后的原因就在于

实际上税收是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它的本质作用

是在买者和卖者的价格之间

产生了一个楔子(音)

就类似于在买者和卖者的价格之间

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政府的部分

那么他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

我们分别对买者和卖者征税

如果是对卖者征税

那么我们的市场的真实价格

比说三块三 那么这三块三

里面他因为包含了我们的税收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卖方

真实获得的价格就成了两块八

那么所以我们的买方

支付的三块三

和卖方获得的两块八之间

就存在着一个我们的税收楔子

就这五毛钱

而咱们刚才看见的

如果对买者征税

我们的市场价格是两块八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买的人

每个产品要付五毛钱的税

那么他的真实购买价格

是我们所说的三块三毛钱

那么这三块三与企业

获得的两块八之间

那么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价格楔子

所以说税收是什么

税收就是消费者的企业之间

存在的这样一个两者之间价格

中间存在的政府的部分

那么如果这是我们说的

存在的这样一个政府的部分

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个问题

既然税收就是政府在买卖双方

的价格之间插上一个楔子

那么政府能不能决定

这个楔子到底是有谁承担呢

我们可以给大家看一个例子

我们会发现

其实政府是不能决定的 为什么

我们可以考虑政府收一种税

叫做工薪税

那么这种税是什么呢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如果出去工作

那么我们政府就要求

我们在发工资时候

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对政府交税

但是我们政府呢

比如说他为了公平起见

他要求什么

我们这个税一半由公司出

一半由我们的劳动者出

那么如果是这种税制设计

那么会不会它的结果

就一定是我们的双方

它的归宿会不会是说

我们在劳动力市场上

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劳动供给者

大家各承担一半的税收呢

就是我们政府设计的时候

本来是说大家如果工作

那么获得工资的时候

需要交工薪税

那么这个工薪税由谁出

由企业出一半

由我们劳动者出一半

那么如果真实的情况

会不会真的是大家各出一半呢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不一定

为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形的方式

来看一下我们政府的意愿

能不能得到满足

因为根据咱们刚才所说

其实税收是相当于什么

就相当于在买者和卖者

的价格之间增加一个政府的部分

那么我们现在分析的是什么

是工薪税

那么我们就以劳动作为商品

我们就有一条向下的劳动需求

有一条向上的劳动供给

这两个曲线他们的焦点

应该决定了在没有税收时候

我们这个市场的均衡工资

但是现在如果我们有了税收

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政府在买者和买者的

价格之间插上了一个楔子

这个楔子等于多少呢

那么他恰好应该等于

我们政府收的这一个税收量

那么我们这个楔子

应该位于什么位置

我们怎么去思考这个东西

大家可以这么来想

我们的需求曲线实际上

就表示的是我们的购买方

愿意出的价格

而我们的供给曲线是

我们的生产方需要接受的价格

那么既然这两个曲线

表示了两个价格

那么什么叫两个价格之间的楔子呢

我们可以想像

我们把税收想像成一个小的实体

比如想像成一个木头块

我们可以认为税收就是插在

这两个价格之间的一个木头块

那么他的均衡点会位于什么地方

我们可以拿这个税收的楔子

往供给和需求曲线里面去推动

那么他正好卡住的位置

就是这个楔子所在的位置

就比如说我们政府

现在收的这个税他的税量

正好等于我们这个楔子的高度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经济的均衡点

就是位于这样的一个状态下

那么我们经济的均衡价格在于什么

上面这个点就是我们的

需求方支付的价格

那么对于劳动它的需求方

就是企业 那么下面这个点

就是我们的供给方支付的价格

那么他对于我们的劳动来说

就是工人

中间的这部分就是税收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其实税收是什么

就相当于买卖双方价格之间

多了这样一个楔子

那么如果多了这样一个楔子

那么所谓的税收分担

就指的是我们买卖双方的价格

相对于原有的均衡价格的改变

那么在我们这个图形里面

我们就可以发现

其实这个改变不一定

真的是对半的

就算我们政府本来

在明文上规定大家应该对半支付

但是有可能什么

因为企业觉得我给工人交了税

那么企业有可能会

给工人降低工资

那么由于工人的工资降低了

那么实际上工人就承担了

更多的税收

那么如果说我们的政府

不能决定税收到底是由谁承担的

那么这个税负的分担

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实际上这个税负是

由我们的供需弹性来决定的

那么我们下面来看一下

我们的供需弹性是如何决定了

我们这个税负的分担

那么我们的一般结论是

我们先给大家看一下

如果我们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他们各自计算弹性

假如说我们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

而需求没有弹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税收

就由缺乏弹性的需求来承担

那么反过来如果

我们的供给没有弹性

而需求有弹性

那么我们的税收就将由

我们没有弹性的供给来承担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

一般性的结论是

税收在分担的时候

是由买卖双方的弹性决定的

谁的弹性越小

谁就承担越多的税收

那么这个结论我们怎么得到呢

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

来大致看一下

那么这幅图他就绘画了一个

我们的需求曲线

那么相对来说他是比较陡峭的

他上下倾斜

那么他的弹性较小

而我们这条供给曲线呢

相对较为平坦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我们的税收是如何分担的

那么在没有税收的时候

我们的经济的均衡点

应该是位于供给和需求的焦点

那么这是没有税收的时候的价格

而现在如果有了税收

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在

买卖双方的价格之间插了一个楔子

那么如果插了一个楔子

那么导致的就是我们

买卖双方的价格

中间正好差一个税收

那么所以我们的均衡点就在

这个税收决定的均衡的位置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

需求方的价格是上面这个点

因为这是我们的需求曲线

而我们的供给曲线的卖方价格

是我们下面这个

那么中间的这部分

就是我们的税收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们这个图形里面

因为我们的需求曲线比较陡峭

他缺乏弹性

他的价格相对于原来的

价格上升幅度会变得更大

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时候

他承担了更多的税负

而我们的供给的这部分

因为他很有弹性

它的价格变动相对于

原有的均衡价格变动较小

所以他就承担了较少的税负

那么与此类似我们可以来考虑

我们下面的这样一幅图形

那么在我们的这幅图形里面

他正好与之相反

我们的这条需求曲线

他是比较有弹性的

而我们的供给他是没有弹性的

那么如果供给没有弹性

我们的经济均衡点在什么位置呢

同样是我们税收的楔子

正好是位于供需两个价格之间

那么如果税收楔子

正好位于供需两个价格之间

那么这个时候上面这个点

是我们买者支付价格

下面这个点是我们

卖者支付的价格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

因为我们的需求曲线较平

我们的价格变动幅度就比较少

那么所以需求这部分

承担的我们的税收就比较少

而因为我们的供给比较陡

所以这个时候

他承担的税收就比较多

那么因此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

我们会发现

通过这些图形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上税收

是由谁来承担呢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承担税收的主要是由

供给或者需求相对来说

缺乏弹性的一方

那么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就是我们因为

前面介绍的

弹性表示的就是需求和供给者

他对经济的调整能力

那么如果有一方

他的调整能力比较弱

那么这个时候税收就一定是

落在没有弹性的这个人身上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

如果我们现在假设

我们消费者是没有弹性的

那么消费者如果没有弹性

就算我们政府最企业征税

那么企业也可以把这个税收

转嫁给消费者

但是如果我们企业是没有弹性的

而消费者有弹性

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选择

如果商品涨价不购买商品

如果消费者不购买商品

那么企业就只能不涨价

企业如果不涨价

就只能自己承担税收

那么这个在现实生活中

会不会发生呢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生活中

会不会有税收是由

生产者来承担的呢

其实这个会有一些现实的例子

比如说在90年

美国曾经通过一个法案

那么他希望对于消费者

消费奢侈品进行征税

比如说我们对消费者消费

游艇 私人飞机 珠宝

这些东西来进行征税

那么出台这个税收的

当时的初衷是认为

消费奢侈品的人都是富人

我们对富人征税对社会是公平的

但是没想到的结果是什么

因为我们这些征税的对象

他都是奢侈品 而这些奢侈品

富人对他的需求

是有很高的价格弹性的

那么比如说我们对游艇

进行大规模的征税

那么如果游艇涨价了

那么人们就会选择去消费

比如说高尔夫球

那么因为奢侈品有很高的

需求价格弹性

最后征税的结果是

这个税收不单没有

落到消费者身上

反而落在了奢侈品的

生产商身上 那么就导致

到了93年的时候在美国

大部分的奢侈税都被取消了

那么因此我们就会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是

我们直觉认为的

税收一定会落在消费者身上

而是取决于供给双方调整能力

税收最后会落在供给双方

调整能力较弱的一方身上

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课程列表:

导论

-微观经济学简介

--微观经济学简介

第一讲

-1.1 稀缺

--1.1 稀缺

-第一讲--1.1 稀缺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第一讲--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一讲--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二讲

-2.1 一个经济寓言

--2.1 一个经济寓言

-第二讲--2.1 一个经济寓言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二讲--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三讲

-3.1 需求

--3.1 需求

-第三讲--3.1 需求

-3.2 供给

--3.2 供给

-第三讲--3.2 供给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三讲--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四讲

-4.1 需求弹性

--4.1 需求弹性

-第四讲--4.1 需求弹性

-4.2 需求弹性应用

--4.2 需求弹性应用

-第四讲--4.2 需求弹性应用

-4.3 供给弹性

--4.3 供给弹性

-第四讲--4.3 供给弹性

第五讲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第五讲--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五讲--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第五讲--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六讲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第六讲--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第六讲--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六讲--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七讲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七讲--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七讲--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八讲

-8.1 外部性(1)

--8.1 外部性(1)

-第八讲--8.1 外部性(1)

-8.2 外部性(2)

--8.2 外部性(2)

-第八讲--8.2 外部性(2)

-8.3 外部性(3)

--8.3 外部性(3)

-第八讲--8.3 外部性(3)

第九讲

-9.1 公共物品

--9.1 公共物品

-第九讲--9.1 公共物品

-9.2 公共资源

--9.2 公共资源

-第九讲--9.2 公共资源

第十讲

-10.1 生产成本(1)

--10.1 生产成本(1)

-第十讲--10.1 生产成本(1)

-10.2 生产成本(2)

--10.2 生产成本(2)

-第十讲--10.2 生产成本(2)

第十一讲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第十一讲--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第十一讲--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一讲--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二讲

-12.1 垄断(1)

--12.1 垄断(1)

-第十二讲--12.1 垄断(1)

-12.2 垄断(2)

--12.2 垄断(2)

-第十二讲--12.2 垄断(2)

-12.3 垄断(3)

--12.3 垄断(3)

-第十二讲--12.3 垄断(3)

第十三讲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第十三讲--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第十三讲--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第十三讲--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三讲--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四讲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第十四讲--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第十四讲--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四讲--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五讲

-15.1 收入与歧视(1)

--15.1 收入与歧视(1)

-第十五讲--15.1 收入与歧视(1)

-15.2 收入与歧视(2)

--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五讲--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六讲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第十六讲--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第十六讲--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期末考试

-微观经济学原理线上考试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