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 >  第七讲 >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在线视频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下一节: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经过前面的学习

那么我们已经掌握了

如何利用供给和需求曲线

分析市场的均衡结果

及其均衡结果的变化

那么同时我们也知道了

如何利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来分析市场的福利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两种工具

也就是我们的供给和需求

以及我们的福利分析

来讨论一下在现实生活中

政府的政策对于我们社会福利

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种政策

一种政策是赋税的影响

另外一种政策是国际贸易的影响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税收

对于我们经济福利

会出现什么样的影响

那么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

已经讨论过税收

可能产生的一个结果

那么我们这些分析

更多的是实证方面的

在我们前面的讨论中

那么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们向买者征税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需求曲线

就会向左移动

因为如果征税之后

那么买者愿意为商品支付的价格

就会下降

那么如果我们是为卖者征税

那么我们的供给曲线也会左移

原因就是当征税之后

我们的卖者就会索取一个更高价格

那么无论是向买者也好 卖者也好

那么需求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

实际上都是我们税收的大小

那么由于我们的需求供给曲线

移动的幅度都是我们税收的大小

那么这就导致了

实际上无论对于买者征税

还是卖者征税

我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对于我们这个市场来说

那么都是我们买者

支付了一个更高的价格

而卖者呢 获得了一个更低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征税之后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更高

而生产者获得的价格更低

那么由于价格的变化

那么就导致我们这个市场中

销售量变小了

那么这种结果

我们在不同的产品人群中

我们这种结果的分配

是取决于我们市场中

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弹性

也就是说刚才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们的市场中

由于征税我们的买者价格上升

我们的卖者价格下降

那么这个时候

就产生了一个赋税的负担

那么这种赋税的分担

实际上是由我们供给和需求曲线

相对弹性来决定的

那么哪条曲线有弹性

那么谁承担的税收相对来说就比较少

如果我们的需求者相对来说缺乏弹性

那么这个税收就由消费者承担

如果供给缺乏弹性

那么税收就由企业来承担

而富有弹性的一方

承担的税收比较少

那么这种结果可以通过

我们的供给和需求的曲线

来给大家做一个说明

按照我们前面所说的

假如说我们市场有一个向下的需求

有一个向上的供给

咱们刚才的结论是

实际上无论我们对需求方征税也好

还是对于供给方征税也好

实际上效果都是一样的

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在买者和卖者之间

我们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楔子

也就是说我们在征税之后

我们买者支付的价格

和我们卖者实际上获得的价格之间

存在着一个政府部分

那么就是我们的税收楔子

所以我们的均衡点位于什么位置

实际上是位于我们这两条曲线之间

一个楔子的部分

那么这个楔子的大小

就恰好等于我们政府的税收

那么中间的这部分是我们的税收

那么上边需求曲线的这个点

就是我们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而供给曲线这个点

就是我们的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价格水平上

我们的市场的交易量就变小了

那么这种税收的负担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

是由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弹性来决定

那么如果 这是我们前面看到的

我们从实证意义上

来分析一下税收可能产生的结果

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

这种实证意义上的结果

对于福利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收税之后

对于我们的买方来说

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如何变化

对于我们的卖方来说

我们的生产者剩余如何变化

但是对于我们的税收这个问题

与我们前边单纯地分析市场

买者和卖者福利的变化

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就在于在收税之后

我们有一个第三方获得了一个好处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的政府

我们的政府在收税之后

他可以获得我们的一个税收总量

那么因此我们在衡量

这个社会福利的时候

实际上比较的是我们三方福利的变化

第一是消费者 第二是我们的供给者

第三是我们的政府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在收税之后这三方的福利

他的变化是提高了总福利

还是降低了我们的总福利

那么为了看到我们这样的一个结果

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

在我们收税之后

我们政府福利的改变

那么我们借助于咱们前面看到的

供给和需求的曲线

给定我们的需求曲线

给定我们的供给曲线

无论是买方收税

还是卖方收税

我们的效果是相同的

就相当于在买卖的价格之间

加上一个政府的楔子

所以我们的均衡点

就在中间的楔子的这个部位

那么在这个部位的话

我们政府的税收的税率

所谓的税率就是我们一个单位商品

需要交税的数量

那么比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政府要求

每销售一个单位的冰激淋

需要交十块钱的税

那么这就表示了我们所说的税率

那么这个税率

就是我们这个税收大小

这个楔子的高度

那么我们政府的收入

应该是等于税率乘以

我们这个税收的税基

那么这个税基呢

因为我们是每个商品交十块钱

所以我们的税基

就应该是我们的商品量

那么所以我们的总税收

应该是等于单位的税收量

乘以我们商品的数量

单位的税收量是我们这个楔子

这个税收的高度

那么这个时候的交易量

就是我们的横坐标表示的数量Q

所以整个的政府收入

是我们中间化的这个矩形的面积

等于税收乘以数量Q

那么如果这是我们看到的

政府的部分

那么在收税之后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

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我们还是借助我们的

供给和需求曲线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

如果我们不收税的时候

我们的市场均衡点

应该是在需求曲线

与供给曲线的交点

那么决定了我们的均衡价格

比如说在P1这个位置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应该是P1这个价格以上

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

那么在我们这幅图形里面

就是由A B C三个区域构成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生产者剩余

应该是我们的价格与成本之差

就是我们的价格线与我们的供给线

中间的面积

那么在我们的图形中

是由D E和F构成的

所以在不收税的情况下

整个社会的福利

就是由A+B+C+D+E+F

这六个区块构成

那么根据我们前面的说明

我们可以知道

在不收税的时候

整个的这个福利

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

假如说我们现在收税

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在买者价格

和卖者的获得价格之间

加了一个政府的部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均衡点

就从Q1这个位置

向左移动到了Q2

这个时候的买者价格是PB

卖者价格是PS

中间的这个楔子

就是我们单位产品所交的税

比如说如果一个冰淇淋交十块钱

那么中间这块就是这十块钱的税

那么这是我们的均衡点

如果在这个均衡点上

买者价格是PB

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剩余

就应该是买者的支付意愿

与他的支付价格之间的差距

那么就是我们的需求曲线以下

PB以上的部分

在我们的图形中就是A的面积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供给者

他的获得的价格是PS

那么我们的生产者剩余

应该是价格与成本之差

那么就是我们图形中F的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

在收税之后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从A+B+C就变为了只有A部分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生产者剩余

从原来的D E和F

现在就变为了只有F

那么我们就可以看见

我们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虽然我们的消费者剩余

和生产者剩余出现了下降

我们还是应该记住我们前面曾经看到

在收税之后我们政府

是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的

那么这部分收入等于多少呢

它应该是等于单位产品的

税收量乘以产品的数量

那么等于T×Q

在于我们这个图形中我们会发现

它正好就是B+D的部分

因此我们就可以发现

如果在收税之后

那么这个时候收税之后

我们整个的这个福利就发生了变化

消费者剩余从A B C三个区域

变为了A

我们的生产者剩余从D E F

变为了只有F

而这个时候我们的政府

获得了一部分收入

那么这个收税收入是我们的B+D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

我们整体我们求一下

咱们收税之后的福利

我们会发现它是A+F+B+D

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相比于原来的福利

在没有收税的时候

我们应该是A B C D E F这六个区域

而现在我们是消费者剩余A

加上生产者剩余F

再加上政府的税收B+D

那么我们整个的福利

就比原来少了C+E两部分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

相比于原来在收税之后

我们的福利下降了

那么C+E这部分

就是税收导致的我们的这个社会

出现的福利的损失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福利的损失

其实如果咱们看表面的原因

这种福利的损失

是因为我们消费者剩余

与生产者剩余

它损失的部分大于了

我们政府所得的B+D部分

由于我们消费者剩余

和生产者剩余损失的部分更大

那么就产生了我们这种无谓的损失

那么我们这么来说

这是比较直观的理解

那么这种所谓的无谓的损失

它其实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

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

我们的供需

再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一下

就是我们这个无谓损失C+E

它的来源是什么

那么实际上我们前面给大家界定

总剩余应该是由我们需求者

愿意支付的减去生产者生产的成本

那么它实际上来源就是

我们的产品生产产生了

生产对于消费之间的贸易

我们之所以会在税收过程中

产生福利的损失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税收之后

市场的交易量降低

交易量降低导致了我们贸易量缩减

贸易量缩减就带来了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损失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观点呢

我们同样还是可以借助

咱们刚才的这个供给和需求的图形

在咱们刚才这个图形里边

我们如果征税之后我们的均衡点

应该位于这个税收楔子的部位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福利损失呢

刚才我们可以看到

应该是我们这个税收的楔子

和我们均衡点之间

形成了这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就是咱们刚才图形里面看到的

C+E这两部分

那么这部分的福利损失

它是怎么来的呢

是因为在收税之后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产量

从Q1降到了Q2

而Q1降到Q2这部分

在这一部分区间内

我们会发现它的需求曲线

是比供给曲线高的

也就是这个时候

我们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实际上是超过了生产者的成本

所以这部分它可以给我们带来

社会的总剩余

而随着我们产量的降低

我们这部分的剩余就没法实现了

那么上边这个小三角形

就是因为我们的产量降低

所导致的消费者福利的减少

而下边这部分小三角形

那么它是因为我们的产量降低

而导致的生产者福利的损失

所以我们的税收

为什么会导致福利损失

是因为税收会改变人们的激励

从而产生人们的购买数量的减少

和生产数量的减少

因为人们行为的改变

所以就损失了贸易可能带来的收益

进而导致了无谓的损失

那么如果税收

可以带来这些无谓的损失

那么我们下面的一个问题就是

这些无谓的损失到底由谁来决定

那么它的大小会受到谁的影响

那么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答案

既然我们前面说了

税收的无谓损失是因为我们的税收

导致了人们的行为的激励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了人们购买和供给的行为

那么这样的一个表述大家会发现

非常类似于我们前面介绍的一个概念

就是我们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因为需求弹性就说的是

当价格变化之后引起的需求量的改变

而供给弹性说的是

当价格改变之后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而我们税收之所以引起福利损失

就是因为当我们征税之后

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改变

那么它就会引起我们的

消费量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

那么因此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

我们就可以猜测

影响税收无谓损失的

应该是由需求的价格弹性

和供给的价格弹性

那么这两个变量

又如何影响我的损失的大小呢

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

如果我们的购买量减少得越多

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损失的价值

就会越大

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

如果需求弹性或者说供给弹性越大

那么在面对税收的时候

同样的税收导致的

市场的交易量的缩减就会更多

市场的交易量的缩减更多

我们的福利损失就会更大

那么因此我们可以猜测

弹性越大福利损失就越大

那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

我们可以通过图形的方式

来做一个说明

那么这两幅图形它们实际上

在需求曲线上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左右的两幅图形需求曲线一致

它们的区别在于

这两幅图形的供给曲线是不一致的

左边这幅图形的供给曲线相对较陡

右边这幅图形供给曲线相对较为平坦

那么我们之所以这么画

它的目的就是我们希望

左边这幅图形表示的是

供给缺乏弹性

而右边这幅图形表示的是

供给富有弹性

那么如果这两副图他们需求都一样

他们唯一的区别就是

一个供给有弹性 一个供给没弹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

做一个思想上的实验

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我们可以假设我们这个经济

征收了同样的税

也就是我们每个单位商品

比如说都征十块钱的税

那么这个时候买者和卖者价格之间

就都会有一个十块钱的楔子

这个楔子的大小在左右两幅图里边

是一样的

那么在同样的楔子大小的情况下

大家会发现我们右边这副图

它的图形的面积是要大于

我们左边这幅图形它的面积的

那大家可能会问了

说我看这幅图

我怎么就一定能知道

这个面积是大于这个面积的呢

因为我们可以知道

我们计算这个无谓损失

实际上是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而三角形的面积

应该是和我们的底和高有关系的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因为是同样的税收楔子

它的底是相同的

那么影响这个三角形面积的

就是由它的高来决定的

而这个高是由什么

是由这个均衡点到这个底的距离

那么如何弹性越大

那么它表示的是

在面对同样的价格变化的时候

需求量或供给量改变越多

那么如果数量改变越多

那么就表示着我们横坐标

数量的变化越大

如果横坐标变化越大

那么我们这个图形它的高

变化的就会越多

因为图形的高变化越多

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就会越大

因此我们就会可以发现

在供给弹性大的时候

我们的无谓损失就比较大

那么与之类似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个结果

如果需求弹性大

我们的无谓损失也会比较大

那么我们这两幅图

他们同样供给曲线都是相同的

唯一的区别是左边这幅图

需求曲线较陡 弹性较小

而右边这幅图

需求曲线较平 弹性较大

那么我们同样会发现

在面临样的税收楔子的情况下

我们富有弹性的这一需求曲线

导致的税收的无谓损失

就会变得更大

那么因此我们就可以

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如果在面对税收的时候

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

是会导致福利损失的

这个福利损失的代表

是因为税收改变了

我们买者和卖者面对的价格

当价格改变之后

那么影响了买卖之间他的数量

数量的变化就导致了福利的损失

那么如果说我们的税收

是会导致福利损失的

那么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

实际上在我们的政府的这个角度来看

他其实面临着一个权衡

对于我们政府来说 如果他收税

一定会导致社会的税收福利损失

但是他是可以获得

自己的税收收入的

那么这种权衡我们怎么来理解呢

大家可以通过下面三幅图形来看

这三幅图形里边

我们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三幅图形都是相同的

三幅图形唯一的区别是

我们的税收的楔子大小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最左边这幅图形

我们如果征收一个小的税收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获得

一个较小的税收收入

因为我们这个税收量很低

那么我们的税收收入就很低

但是这个时候的福利损失也很小

但是如果我们征一个中等的税收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税收量就会上升

为什么税收量会上升

因为税收量等于我们这个税收的

单位产品上的税收数量

乘以我们产品的总数量

就等于是我们这个高

乘以我们这个矩形的宽

那么我们这个高等于谁

高就等于我的单位产品的税率

如果税率上升了 这个矩形变高了

它的面积就会变大

但是如果我们的税收变得更高了

那么我们这个矩形

就是这个税收的楔子

如果变得更大了

但是这个时候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

我们的产品数量下降的非常多

如果产品数量下降的非常多

那么这个时候我的税收收入

实际上反而有可能降低

但是我们发现

虽然随着税率的改变

政府的税收收入

有可能是先上升后下降的

但是我们无论如何

我们从三幅图会发现

我们整个的无谓损失一定是增加的

为什么增加呢

就是因为首先这个三角形的底

它会越来越大

同时这个三角形的高

我们市场中交易量的减少越来越多

那么就导致了无谓损失越来越大

那么总结一下的话

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给定

咱们横坐标表示税收

我们会发现随着税收的越来越大

这个社会的无谓损失是越来越高的

而随着税收的越来越大

这个政府可能获得的总税收收入

呈现的应该是一个倒U型曲线

它有可能是先上升

但是随着我们税收收入进一步增加

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这幅图形

随着税率的极大提高

那么市场的交易量会极具萎缩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总税收收入

实际上反而有可能出现下降

因此的话我们的税收

它和我们的无谓损失

是一个单调的变换

而和我们的总税收并不是单调的

那么基于这个观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

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拉弗

就曾经提出过一条曲线

叫做拉弗曲线

他想论证的就是税率

实际上和税收收入不是单调变换

因此有可能我们通过减税

来增加一个国家它的税收收入

那么这个政策

被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所采用

那么在八十年代里根当总统的时候

他根据自己早年的经历

他就认为高税收减少了社会产量

所以我们应该减税

那么通过减税

一方面可以激励人们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的税收量

但是这个政策或者说这个观点

是不是一定成立呢

其实也并不一定

税率的减少或者税率的提高

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收入的

实际上他最后非常一般性的观点是

它要依赖于我们的需求和供给弹性

那么我们刚才看见的税率

与我们总税收之间的关系

那么实际上取决于

在面对税率改变的时候

人们的供给和消费行为如何改变

因此拉弗所认为的减税

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税收

关键是取决于这个社会

它的供给和需求弹性

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课程列表:

导论

-微观经济学简介

--微观经济学简介

第一讲

-1.1 稀缺

--1.1 稀缺

-第一讲--1.1 稀缺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第一讲--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一讲--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二讲

-2.1 一个经济寓言

--2.1 一个经济寓言

-第二讲--2.1 一个经济寓言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二讲--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三讲

-3.1 需求

--3.1 需求

-第三讲--3.1 需求

-3.2 供给

--3.2 供给

-第三讲--3.2 供给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三讲--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四讲

-4.1 需求弹性

--4.1 需求弹性

-第四讲--4.1 需求弹性

-4.2 需求弹性应用

--4.2 需求弹性应用

-第四讲--4.2 需求弹性应用

-4.3 供给弹性

--4.3 供给弹性

-第四讲--4.3 供给弹性

第五讲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第五讲--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五讲--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第五讲--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六讲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第六讲--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第六讲--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六讲--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七讲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七讲--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七讲--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八讲

-8.1 外部性(1)

--8.1 外部性(1)

-第八讲--8.1 外部性(1)

-8.2 外部性(2)

--8.2 外部性(2)

-第八讲--8.2 外部性(2)

-8.3 外部性(3)

--8.3 外部性(3)

-第八讲--8.3 外部性(3)

第九讲

-9.1 公共物品

--9.1 公共物品

-第九讲--9.1 公共物品

-9.2 公共资源

--9.2 公共资源

-第九讲--9.2 公共资源

第十讲

-10.1 生产成本(1)

--10.1 生产成本(1)

-第十讲--10.1 生产成本(1)

-10.2 生产成本(2)

--10.2 生产成本(2)

-第十讲--10.2 生产成本(2)

第十一讲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第十一讲--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第十一讲--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一讲--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二讲

-12.1 垄断(1)

--12.1 垄断(1)

-第十二讲--12.1 垄断(1)

-12.2 垄断(2)

--12.2 垄断(2)

-第十二讲--12.2 垄断(2)

-12.3 垄断(3)

--12.3 垄断(3)

-第十二讲--12.3 垄断(3)

第十三讲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第十三讲--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第十三讲--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第十三讲--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三讲--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四讲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第十四讲--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第十四讲--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四讲--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五讲

-15.1 收入与歧视(1)

--15.1 收入与歧视(1)

-第十五讲--15.1 收入与歧视(1)

-15.2 收入与歧视(2)

--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五讲--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六讲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第十六讲--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第十六讲--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期末考试

-微观经济学原理线上考试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