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 >  第十六讲 >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在线视频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下一节: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返回《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看到由于人力资本

由于补偿性工资的原因

那么我们的不同人之间

获得的工资可能是有差别的

那么就产生了

工资带来的不平等

但是我们前面的分析

仅仅考虑了工资的差异

那么下来我们就将我们的工资差异

推广到我们的全部收入

那么囊括我们的工资收入

土地收入 资本收入

我们来看一下

如果包括了所有的收入之后

我们这个社会

它的不平等程度是什么样的

那么对于这个社会的

不平等程度而言

那么有几个问题

是需要我们尤为关注的

比如说我们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囊括了

人们的所有收入

那么这个时候

人们的收入差别到底有多大

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

它的不平等程度到底有多高

那么要想测量这个社会的

不平等程度有多高

我们当然是需要一个指标

那么我们给定这个指标

就可以来度量

我们这个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那么如果有了我们的

不平等程度

那么在不平等里边

最极端的一种状况

就是里边包含的贫困

那么度量了不平等之后

我们就可以度量

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有多少人

是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但是无论是我们度量不平等也好

无论是度量我们的贫困也好

我们都需要一个相应的指标

那么如果需要一个指标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我们在度量过程中

这个指标是不是合理

那么因此我们就需要考虑

我们度量不平等程度的时候

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有了不平等

那么不平等的这种状态

是长期固化呢

还是有可能随着时间

而发生改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问题

逐一来进行回答

我们首先来考虑第一个

我们这个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到底有多大

那么要想考虑不平等的程度

我们就必须得有怎么度量不平等

那么怎么做呢

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

我们首先收集一个社会

所有家庭的家庭收入

然后按照收入

给这个家庭进行排序

那么在排序之后

我们把家庭等量分组

什么叫做等量分组

我们按照家庭的数目

把家庭平均分成五等分

那么每一个等分

它都包括了20%的家庭

那么就是所谓的给家庭等量分组

但是这种等量分组之后

我们会发现

因为我们前边是把家庭

进行了收入的排序

所以我们这种等量的分组

它导致的结果一定是

我们最底下的这20%的家庭

它的收入是最低的

而最高的这20%的家庭

它的收入也就是最高的

所以我们这种按照家庭

等量分组之后

实际上就获得了一个

社会收入分布

那么有了这个社会的收入的

分布之后

我们就可以来比较收入最高的

20%的家庭

和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

它们之间的收入差

这个收入差就是我们老说的

不平等的度量

那么比如说在美国

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

它的收入只占到整个

每个社会收入的4%

而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

他们的收入占到了社会总收入的

47.8%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

巨大的差异

这种巨大的差异就是我们说的

不平等

那么我们这个只是看了最低和最高

其实因为我们是把家庭进行了

整体的分类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

整个一个家庭的收入分布

那么这是2011年

美国在数量等分之后

按照收入排序的

家庭的收入分布

那么比如说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

它的收入是2.7万

而比他们高一部分的

这部分的家庭

家庭收入是在2.7万-4.8万美元之间

那么中间收入的20%的家庭

它们的收入是在4.8万美元

到7.5万美元之间

那么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

他们的收入就到了7.5万

到11.5万之间

而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

他们的收入达到了11.5万以上

那么把收入最高的这20%家庭

如果咱们再考虑一个极端情况

比如说这里边的5%

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收入

已经超过了20万美元

那么这种20万美元

与最低的两万七千美元

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那么这种对比就是我们说的

收入不平等

那么这种收入不平等

是囊括了工资收入 土地收入

和资本收入之后

家庭总收入的一个不平等

那么我们这种度量方式

拿收入最高的家庭

与收入最低的家庭进行一个对比

这种对比式的定义不平等的方式

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数据

是在某一年的

那么我们可以将这种等分的

对比方式

推广到不同的年份

那么就可以看到

在不同的年份

不平等的趋势是如何变化的

那么对于美国而言

它的结论是

1935年-1970年

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减缓

而70年到2011年

不平等的程度更加提升

那么怎么看到这个结论

我们可以来考察这样的一个

完整的在不同年份

美国社会的五等分表

我们在每一个年份

比如说1935年

我们都是将美国社会平均了五等分

那么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

和收入最高的20%家庭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从1935年-1970年

美国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

他们的收入占比从4.1%上升到了5.5%

而美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

他们的收入从1935年占比的51.7%

那么到1970年的时候

下降到了40.9%

那么这个年份就使得

我们高收入家庭收入下降

低收入家庭收入上升

一升一降美国的社会

更加趋于平等

而在1970年之后

世界的轨迹发生了变化

而我们的贫困家庭

它的收入占比从5.5%下降到了

2011年的3.8%

而最富裕的这20%的家庭

它们的收入占比从1970年的40.9%

上升到了2011年的48.9%

也就是我们会发现

在70年之后富裕的家庭

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

而贫困家庭

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

那么这一升一降

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不平等

那么我们就看到了

实际上在随着时间不平等

是会发生演进的

那么如果看见了这个演进之后

我们可能有的一个问题就是

为什么

为什么1935年到1970年

我们变得平等了

而1970年-2011年之后

美国这个数据变得不平等了呢

那么现在常用的两个解释

第一个认为是由于国际贸易

导致的对于美国高技术

工人的需求上升

所以使得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提高

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提高之后

相比于低技术工人

他们的工资差拉大了

那么美国社会就不平等了

第二个解释是

因为技术进步使得对于

高技术工人的需求变大

这种需求变大

提升了高技术工人的工资

那么也拉大了高技术工人

与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差

那么也使得美国这个社会

变得不平等了

那么所以我们这个不平等数据

在不同的时间上

它是会发生波动的

那么这是我们看到的

以美国为例

一个国家的不平等情况

如何在时间上演变

我们同样可以借助这样的一个

定义不平等的方法

来比较一下不同国家

它的不平等之间是什么样的区别

那么我们刚才是将家庭五等分

那么我们现在呢

我们将家庭十等分

我们测量不平等的方式就是

拿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收入

除以收入最低的10%家庭

它的平均收入

那么我们算一个收入倍数

这个倍数越高

就表示这个社会富人的收入

比穷人的收入要差距越大

那么如果有了这样的一个度量指标

我们就可以看到

在世界各国其实不平等

差距是非常之大的

比如在我们这幅图的左侧

以日本 埃塞俄比亚 德国为代表的

我们可以看到

最富的10%的人除以最穷的10%的人

它们的这个收入比例相差较小

尤其在日本

我们差距3.4倍

而在我们这幅图的右侧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比例急剧上升

在墨西哥 泰国 巴西 南非

富人挣的钱将远远超过穷人

比如在南非

最富的10%的家庭

家庭的年收入是最穷的10%

家庭年收入的20.2倍

那这样就可以看到

实际上不平等

在世界各国它的表现是非常多样的

那么因此

利用我们的家庭等分的办法

我们就可以度量一个国家

它的不平等

那么就可以来比较

这个国家的不平等

随着时间怎么变

那么在不同国家之间

不平等又怎么变

但是给定我们刚才这种度量方法

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

这种度量方法

是不是一个完美的度量

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呢

其实并不是 为什么

因为我们刚才这个办法

看起来虽然挺合理

与我们的日常直觉非常相关

那么我们可以说了

我们什么叫不平等

那就是富人挣得比我多

但是这种我们刚才等分方法

来计算不平等

我们用的是家庭的货币年收入

但是这种年收入它有些因素

是忽略掉的

比如说第一点这种以家庭收入

等分方法计算的不平等

忽略了贫困家庭的实物转移

因为我们贫困家庭

经常会获得一些实物的比如说馈赠

比如政府会给贫困家庭

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那么这些实物它并不计入

这些家庭的货币收入

那么因此我们在算

家庭总收入的时候

实际上就低估了贫困家庭的收入

那么因此我们刚才那个指标

它在一定程度上

就高估了不平等

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

我们刚才的这个计算我们这个社会

不平等的方式

是将我们这个社会

进行五等分

那么拿富裕的除以贫困的

那么这种方式它还没有考虑到

我们社会的生命周期现象

那么什么生命周期现象呢

它指的是我们这个社会

它的年龄结构

那么同学们可能会问了

为什么年龄会影响收入不平等

那么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变化

人们的收入是会改变的

比如说一个刚入职的人

他的收入可能很低

比如每个月挣三千元

但是入职了几年之后

它的收入就会上升

比如说每个月他的收入

达到了三万元

那么因为这种随着他的

工作时间的变化

引起的收入的变化

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

年龄的不同

那么人们的收入就会发生变化

那么所以因为不同年龄的人

它的收入是不一样的

所以年龄结构就将影响

我们这个社会它的收入结构

因此我们刚才简单计算

最富与最穷的比例

那么实际上没有考虑到

这种生命周期的年龄结构

第三点咱们刚才简单计算

最富和最穷的这样一个收入

还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直接算的总收入

但是我们没有考虑到

这个总收入里边

有多少是暂时性的

有多少是永久性的

那么所谓的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

意思就是

比如我们这个家庭

额外中了彩票

那么这个收入它是我们今年

获得的一个暂时性收入

而永久性的呢

比如我们政府承诺

每年给我们家庭一个补贴

那么这就是永久性的

在测量不平等的时候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永久性收入

而我们在计算的时候

我们用的是家庭总收入

它并没有剔除掉我们的暂时性收入

那么因为我们计算上

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那么这就意味着

测量不平等的指标

实际上对于测量结果

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比如说我们以2006年为例

假如说在这一年

用我们刚才的传统指标

就是用最富有的20%的家庭

它的家庭年收入是14万

而最贫穷的20%

它的家庭收入是9000

那么这两个一比值

就是我们刚才传统的

测量不平等的方式

大约是15倍

但是这个测量我们说了

它实际上有很多因素

是没有考虑到的

比如我们现在考虑

刚才算的这个家庭收入

它是税前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需要交税

而我们的税是累进税

也就是一般来说

越富的人交的税越多

那么由于税是累进的

那么导致

如果我们考虑税后收入的话

那么最富裕的20%的家庭

他们的税收收入

实际上就是最贫困家庭的14倍

那么就从我们前面的15倍

出现了一个下降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

比如说我们想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收入

其实收入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需要的是利用收入

买消费品是我们的消费

那么所以如果要想度量

我们这个社会人的生活水平的

真正的不平等

那么可能更好的一个指标

是我们的消费状况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不考虑收入

而考虑消费的话

我们会发现美国这个社会

最富裕的家庭20%

它的消费就只是最贫穷家庭消费的

3.9倍

那么从15倍就大幅下滑

我们就可以发现

其实在美国这个社会里边

家庭消费相对来说就是较为平等的

但是呢这个指标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修正

那么怎么进一步修正

因为我们刚才用的是

我们家庭的总消费

或者总收入

但是我们知道

在不同的家庭中

家庭的成员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美国富裕的家庭

它的平均每家有3.1人

而在贫困的家庭

它的每家人数只有1.7人

当然同学们可能会问一个问题

说为什么一个家庭的人数还不到2

那么实际上是因为

在贫困的家庭里边

有很多是单身的

或者说单身母亲

那么或者就是完全的单身的人

组成的家庭

那么这些人它的收入较低

那么因为贫困家庭

它的人数少

那么这个时候

我们再计算一个东西

就是人均消费

因为贫困家庭的人少

它虽然总消费比较少

但是因为人少

所以它的人均值就会提升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如果我们是以人均值来计算的话

美国最富有的20%的家庭

它的人均消费

实际上只有最贫穷20%家庭

人均消费的2.1倍

那么这个不平等程度

就大幅缩窄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不平等虽然在我们这个社会中

确实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受到

测量不平等的指标的影响

不同的测量指标

所对应的不平等的程度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原理(先修课)课程列表:

导论

-微观经济学简介

--微观经济学简介

第一讲

-1.1 稀缺

--1.1 稀缺

-第一讲--1.1 稀缺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第一讲--1.2 稀缺与机会成本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一讲--1.3 生产可能性前沿

第二讲

-2.1 一个经济寓言

--2.1 一个经济寓言

-第二讲--2.1 一个经济寓言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二讲--2.2 比较优势、贸易和价格

第三讲

-3.1 需求

--3.1 需求

-第三讲--3.1 需求

-3.2 供给

--3.2 供给

-第三讲--3.2 供给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三讲--3.3 需求与供给的结合

第四讲

-4.1 需求弹性

--4.1 需求弹性

-第四讲--4.1 需求弹性

-4.2 需求弹性应用

--4.2 需求弹性应用

-第四讲--4.2 需求弹性应用

-4.3 供给弹性

--4.3 供给弹性

-第四讲--4.3 供给弹性

第五讲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第五讲--5.1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1)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五讲--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5.3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3)

-第五讲--5.2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2)

第六讲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第六讲--6.1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1)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第六讲--6.2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2)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六讲--6.3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3)

第七讲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七讲--7.1 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七讲--7.2 市场效率应用:国际贸易

第八讲

-8.1 外部性(1)

--8.1 外部性(1)

-第八讲--8.1 外部性(1)

-8.2 外部性(2)

--8.2 外部性(2)

-第八讲--8.2 外部性(2)

-8.3 外部性(3)

--8.3 外部性(3)

-第八讲--8.3 外部性(3)

第九讲

-9.1 公共物品

--9.1 公共物品

-第九讲--9.1 公共物品

-9.2 公共资源

--9.2 公共资源

-第九讲--9.2 公共资源

第十讲

-10.1 生产成本(1)

--10.1 生产成本(1)

-第十讲--10.1 生产成本(1)

-10.2 生产成本(2)

--10.2 生产成本(2)

-第十讲--10.2 生产成本(2)

第十一讲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第十一讲--11.1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1)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第十一讲--11.2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一讲--11.3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3)

第十二讲

-12.1 垄断(1)

--12.1 垄断(1)

-第十二讲--12.1 垄断(1)

-12.2 垄断(2)

--12.2 垄断(2)

-第十二讲--12.2 垄断(2)

-12.3 垄断(3)

--12.3 垄断(3)

-第十二讲--12.3 垄断(3)

第十三讲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第十三讲--13.1 垄断竞争与寡头(1)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第十三讲--13.2 垄断竞争与寡头(2)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第十三讲--13.3 垄断竞争与寡头(3)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三讲--13.4 垄断竞争与寡头(4)

第十四讲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1 生产要素市场(1)

-第十四讲--14.1 生产要素市场(1)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2 生产要素市场(2)

-第十四讲--14.2 生产要素市场(2)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四讲--14.3 生产要素市场(3)

第十五讲

-15.1 收入与歧视(1)

--15.1 收入与歧视(1)

-第十五讲--15.1 收入与歧视(1)

-15.2 收入与歧视(2)

--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五讲--15.2 收入与歧视(2)

第十六讲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第十六讲--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第十六讲--16.2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

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微观经济学总结

期末考试

-微观经济学原理线上考试

16.1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