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  2.2 易学基础简述 >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在线视频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下一节: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易经》是六经之一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

儒家经典多被焚坏

《史记•秦始皇本纪》言

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易经》被列为医药卜筮之书而得以独存

直至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才把儒家所解的《周易》后加“经”字

称为《易经》

相较而言

《易经》似乎传承相对完整

经书应无问题

但纵观史料记录

《易》之为书仍有许多需讨论的地方

《周礼•春官•宗伯》中说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

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又说

筮人掌三易

以辨九筮之名

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

太卜是总管卜筮的神职官员

其下有卜师

龟人

菙氏

占人

筮人

占梦等人辅助

分工明确

各有其责

从《周礼》上看

太卜和筮人皆掌握三种易法

一种为《连山》

一种为《归藏》

一种为《周易》

这三种易法

皆有八个经卦

即三画的卦如乾卦(☰)

也皆有六十四个别卦即六画卦

如坤卦(䷁)

《周易》有传世本留存

但《连山》 《归藏》

又是什么易法呢

古人多将《连山》 《归藏》

当作如同《周易》的书籍

如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言道

列山氏得河图

夏后因之曰《连山》

归藏氏得河图

殷人因之曰《归藏》

伏羲氏得河图

周人因之曰《周易》

王充将三种易法皆和河图相关联

我们却没有史料能证明其出处

可能是他自己的创见

在王充之前就已见类似的观点了

桓谭在《新论•正经》中

亦承接《周礼》的说法

认为有三本不同的《易经》

他说

《连山》八万言

《归藏》四千三百言

《连山》藏于兰台

《归藏》藏于太卜

但这些论断也皆无从证实

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首》说

关于《连山》 《归藏》

两汉学者的说法不一

莫衷一是

东汉初的杜子春说《连山》是伏羲易

《归藏》是黄帝易

东汉末的郑玄说

夏曰《连山》

殷曰《归藏》

周曰《周易》

又解释说

《连山》者象山之出云

连连不绝

《归藏》者

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

但这些解释“更无所据之文”

没有史料可以证实

所以不取信

虽然对于何为《连山》 《归藏》

学界依然有争议

但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于

两者皆可能是《易经》类的书籍

那《连山》为书有何特点呢

郑玄解释《周礼•春官》说

名曰连山

似山内(纳)气变也

唐贾公彦解释说

此连山易

其卦以纯艮为首

山上山下

是名连山

云气出内于山

故名易为连山

如果说《连山》易是夏朝的易说

又如果说《连山》易

为64卦系统排布的著作

那么这六十四卦之首

郑玄和贾公彦认为是艮卦(䷳)

是由两个三画经卦“☶”相重而成

艮为山

所谓“似山出内气变”

“云气出内于山”

皆是表明山的重要性

即以山为生存的根本

《说卦传》中有“成言乎艮”

艮东北之卦也

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曰成言乎艮

又说

“终万物 始万物者 莫盛乎艮”

认为艮所代表的山

是万物之所从出或者说是开始

也是万物之所归入或终结

即山是万物的生养和藏纳的地方

也就是人生存之本

当代学者金景芳先生认为

这就是《连山》易的遗存

我们要问

为什么夏代“山”很重要呢

这个追问给了我们很多可供假设的空间

其中较合理的说法是缘于水灾

我们知道夏后启

杀掉了其父大禹所选定的禅让制接班人伯益

建立了夏王朝

大禹及启之所以影响力大

就在于治水

可以说洪水为患

是中国上古社会由天下为公的原始公有制

向集权制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诱因

《尚书•尧典》篇中说

“帝曰:‘咨!

四岳

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

有能俾乂’”

尧帝说

四方诸侯之长呀

你们看

滔滔的洪水正危害着人们

水势奔腾

包围山岭

淹没丘陵

浩浩荡荡

弥漫接天

臣民百姓都在叹息

谁有能力去治理洪水吗

于是鲧被推荐出来

鲧治了九年

效果不好 被处杀

其子大禹一改鲧的堵水法为疏导法

成效显著

从而得到了百姓爱戴拥护

《史记•夏本纪》说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乃劳身焦思

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

《尚书•虞书•益稷》中禹言道

洪水滔天

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昏垫

就是说大水漫天

浩浩荡荡

怀山襄陵

百姓受苦受难

淹没于洪水里

大禹接着说

予乘四载 随山刊木

暨益奏庶鲜食

予决九川 距四海

浚畎澮距川

暨稷播 奏庶艰食鲜食

意思是我乘舟驾车

沿山开道

同伯益一起教百姓捕猎鸟兽

我疏通九州河流

导川入四海

又挖深疏通田间水沟

兴修水利

导水入江河

我与后稷一起播种粮食

教百姓耕种及打猎谋食

并鼓励他们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

所以“烝民乃粒 万邦作乂”

百姓安定

各个诸侯国也得到了治理

可见

水患是当时人类面临的大灾难

《管子•揆度》篇言道

共工之王

水处什之七

陆处什之三

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天下七分水 三分陆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就形成了

以他为核心的领导团体

伯益 后稷都是他的辅臣

对于当时的先民来说

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那就是高山丘陵

相对于水域

人生存在高处

人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高陵

靠山吃山

死后也归山

现在有些地方

如四川 湖南 广东等地

把人去世入土为安

甚到祭祀先祖还称为“上山”

你“上山”了么

这样的问题 可不能乱问

这可以看作是以山为尊思想的延续

夏朝的《连山》易已经失传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连山》皆是后人伪造而成

何为《归藏》呢

郑玄的解释是

归藏者 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

贾公彦进一步注疏为

归藏易以纯坤为首

坤为地 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

故名为归藏也

两人认为《归藏》以纯坤(䷁)为首

以大地为万物所归

以大地为生存之本

《说卦》中言道八卦各有功能和作用

雷以动之 风以散之

雨以润之 日以烜之

艮以止之 兑以说之

乾以君之 坤以藏之

震雷的作用是鼓动万物

巽风的作用是发散万物

坎雨来滋润

离日来照耀

艮山使万物有所止

止其所当止

兑泽使万物成熟而心生喜悦

乾天以统率

坤地以藏纳

以坤的藏纳作为最终的归宿

事实上

古人的一切活动

皆是根植大地而完成

这种对大地的深情

可能在夏商的交替之时更为明显

随着水患的平息

人从高山走向更加肥沃的冲积平原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剧烈转变

大地成为人生活的最主要的依靠

以大地为依归

可能也意味在平原上的

生存资源的选择

比在高山之上更加多元

坤代表女性

也意味着女性在商代依然有着

重要的影响力

商依然有着强烈的母氏社会的遗风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认为

商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

母系氏族社会特点

即继承制的“兄终弟继”

祭祀制度上的先妣特祭

婚姻制度上的多父多母现象

如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

最大的司母戊鼎

仅次之的是司母辛鼎

所祭祀的对象就是后母戊

和后母辛这两位商朝早期的女祖

清代学人马国翰和严可均

从诸多可能与《归藏》相关的古书中

或注疏中辑佚出一本易经

定名为《归藏辑佚本》

但所辑佚内容并非就是《归藏》本经

1993年在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

15号秦墓中出土了约4000字的易占简书

也就是王家台秦简《易占》

这部《易占》中能识别出的卦象有五十四个

有学者根据其文辞和取象

与《归藏辑佚本》相似

认定其为《归藏》易

或者至少说是

依据《归藏》古本而编定的筮书

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

因为《归藏辑佚本》本身是不是《归藏》易

还有待考证

它又怎么能作为判断的标准呢

所以对于《归藏》 《连山》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

甚至是不是一本书

我们还有待历史考古的检验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