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  2.2 易学基础简述 >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在线视频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下一节: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

一朵璀璨之花

儒道皆尊其为经典

佛教传入之时

也是通过对他的解释来阐发佛理

《四库全书》的序目中言道

易之为书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又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 地理 乐律

兵法 韵学 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

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

故易说愈繁

易道广大

无所不在

你要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天文 地理 乐律

兵法 韵学 算术等知识

就必须学习易学

否则一定如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把握不到真谛

什么是方外之炉火呢

就是道士炼丹

以求长生

如何表达炼丹的火候呢

早期的道教人士

也是通过对《易经》的解读来完成

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

被称为万古丹经

是道教中核心的经典

我们现在看来

若去除其中的迷信成份

亦体现出丰富的智慧

也是研究中国化学史不可不读的一本古籍

冯友兰先生说周易哲学是一部宇宙代数学

阴阳可以认为是X和Y

那些喜欢《易经》的人

可以用自已的知识不断解读《易经》

将各种学说融入其中

因此易学越来越庞杂

举个例子

比如兵法《三十六计》

大概成书于明清之际

著者采集群书

汇集经典谋略战例

成就了一本中华兵法的奇书

其计共分六套

即胜战计

敌战计

攻战计

混战计

并战计

败战计

每套六计

每计后有解说

解说后再加按语

引相关战例和兵家精典语录

每计的解说方式

皆是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

以相关卦爻象和卦爻辞结合兵家刚柔

奇正 攻防 彼己 虚实 主客等

对立关系推演而出

体现出丰富的辩证性

如果对《易经》一无所知

读《三十六计》可能就会一头雾水

《三十六计》开篇即言

六六三十六

数中有术

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

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

设则不中

为什么说数中有术呢

在《易经》的数理中

九代表阳 六代表阴

而阴性的特征是顺承

在兵法中就是随时变化

不可盲目强为

生活中我们常祝福好友亲人事事顺利

什么是顺利

传统文化中所说的顺利

是指顺应道理才会有利

祝你顺利是祝福也是提醒

要依道而行

不要胡乱作为

再举一个例子

《三国演义》中孔明可以用空城计

你开着家门出去试试

肯定不行

估计小偷就来了

你来空城计

小偷就来顺手牵羊了

所以行道有福

机不可设

不能主观设定用计

一定要因时因地人制宜

并且要根据阴阳 奇正 虚实等变化

不断调整

开篇按语说

诡谋权术

原在事理之中

人情之内

计是死的

人是活的

不可纸上谈兵

数与术的关系就体现出来了

且看第一计

瞒天过海

作者解说为

备周则意怠

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

太阳 太阴

什么是 阴在阳之内 不在阳之对

什么是“太阳 太阴”

如果不了解《易经》的思维方式

必会不得其解

“易以道阴阳”

阴阳相对相待

不可分离

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我们可以看到太极图中的阴阳鱼

阳鱼中有阴眼

阴鱼中有阳眼

阴鱼阳鱼又皆在一个圆中

阴阳相互转化

阴可成阳

阳也可变阴

所以 不是说阳的对面有个阴

阴的对面有个阳

阴阳并不是绝对二分的

结合到兵法

常见的 光明正大的就是阳

但危险

阴谋诡计往往就在习以为常中

所谓大江大海都走过来了

却在阴沟里翻了船

“灯下黑”也是这个道理

“太阳 太阴”

阳到极致则产生阴

越是风平浪静

越要小心谨慎

瞒天过海

就是要设置情境

一而再

再而三地用伪装的手段迷惑

欺骗对方

让对方习以为常

放松戒备

然后突然行动

攻其不备 而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几乎每计后

都有得于某卦的解说

第三计借刀杀人

“以《损》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

得自于《损》卦的“损刚益柔”

第五计趁火打劫

说是来自于《夬》卦的“刚柔决也”

第六计声东击西

是受启发于《萃》卦的

“乃乱乃萃 其志乱也”

如果对《易经》一无所识

我想计中的解说就很难读懂

至少理解会不深刻

可以说儒家从《易经》中

读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为之道

道家则从《易经》中思考到了

如何返朴归真

葆真精神的自然无为之理

兵家从《易经》中得到了奇正虚实

攻守进退的用兵之道

医易不分家

“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医家从《易经》中看到的是疗疾生养

治病救人的医术和医德

对佛学有研究的学者

也从《易经》中读出了禅理妙趣

体悟到了

般若智慧

所谓“道以养生 儒以治国 佛以修心”

其中的养生 治国 修心之术

皆可在研读《易经》中有所斩获

《汉书·艺文志》中

言道“盖五常之道

相须而备

而《易》为之原”

班固认为六经中《乐》表仁之道

《诗》为义之用

《礼》以明体

代表礼仪之道

《书》以广听

代表智慧之术

而《春秋》用以断事

是表达诚信之道

仁义礼知信五常道

虽五经各有侧重

但皆源于《易经》

这种对《易经》的解读

渐渐形成了

“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说法

所谓群经之首

是说《易经》在六经排序中排在首位

所谓大道之原是说《易经》

在中国思想的产生中起到的是原发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

如道 理 气 心 性等

皆有出自于对《易经》中相关话语的解读

现代著名学者马一浮直言

“《易》为六艺之原 亦为六艺之归”

将《易经》作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经典

是经典中的经典

可以说

从传说中的伏羲画卦

文王演卦

至春秋战国时期《易传》成书

再至两汉时期经学兴起

又至魏晋玄学取而代之

宋明理学融汇三教

这些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变革

都没有远离《易经》的影响

先贤们皆是

从这本被称为大道之源的书中

找到相关理念,结合当时社会现实

发挥创造

以为个人寻找安身立命之道

为家国天下探求长治久安之法

乃至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中

《易经》的思想

也给予了当时那些

救亡图存的先进中国人以启发

“革命”一辞就出自《周易》

《革》卦的彖辞说

“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天地变革

四季方成

商汤和周武王的变革天命

既顺应天道变化

也响应了人事要求

百姓呼声

中国近代现社会的

改良 革命 改革 变革

皆可以说有从易理中获取的启示

不仅中国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中

《易经》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奠定了日本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地位

之所以用“明治”作为年号

即取自《说卦传》中的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向明而治”

意思是君主坐北朝南

面向太阳

要象阳光一样

普照大地

用美德善行治理天下

《易经》是当时日本官员必读的书目

韩国的国旗叫太极旗

取自太极图而加以变通

太极旗是白底中间有一圆形太极

太极又由青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

表征阴与阳

太极的周边是四个三画卦象

分别是乾坤坎离

就中国文化史而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

留下印迹的学者

没有哪一位没读过易

也没有哪一位没有引用过《易经》的文句

哲理

我们可以看到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

和《易经》相关的著作

若是没有

则可能会遭到非议

“学问还不够精深呀

没有对《易》的相关研究”

可见

《易经》是研读中国文化史

学习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读的书目

冯友兰先生临终遗言就说

“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要注意《周易》哲学”

他在对中国文化在新世纪抱有信心的同时

强调要研究好《易经》的思想

这种卓识一定是来自于冯先生

对中国传统哲学研习的切身体会

综上而言

《易经》大概自两汉始

成为“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它影响深远

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核心经典

可以说

只有了解了《易经》

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进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为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

寻求前进的方向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