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  5.3道性与人性 >  5.3.1道性与人性(一)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3.1道性与人性(一)在线视频

5.3.1道性与人性(一)

下一节:5.3.2道性与人性(二)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3.1道性与人性(一)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在儒家人文精神一讲中

介绍了儒家的人性假设

相较于儒家以善恶论人性

道家则以道性论人性

从本体论

宇宙论的角度思考

人性论问题

提出了有别于

儒家的人性论学说

在道家看来

善恶是相对概念

儒学以善恶论人性并不可靠

执着于善恶的观念

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

人就再也不朴素单纯了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大道不行

才有仁义的观念

智慧丛出

就会有阴谋诡计

家庭和睦

无所谓孝与慈

一切自然而然

六亲失和

不孝的人或事出现了

才能看到谁孝敬

谁仁慈

同样

忠臣

也只有在国家动荡时才看的出来

所以最好的状态是

仁义不在

智慧不出

无有孝慈

不论忠贞

一切皆自然而然

见素抱朴

道家对人性的假设就是从人性是道性

而道性自然作为思考的立论点

《道德经》一书中

虽通篇不言性字

但对于人的本质

却有深刻思考

从宇宙生成论上看

老子认为道生天地

进而化生万物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成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万物皆由道化生

本质构成皆为阴阳之气

天人同构

既然道生万物

万物从道那里获得了

可以成其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

即本性

就人而言

人为万物之一种

道性也内在于人

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本规定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即是道

天地神人

皆得一即得道以为其本性

守住一(道)

即守住本性

实现自我同一

也就是能成其自身

应然性与现实性达成一致

虽然道不可言

但道性可识

老子认为道性自然

人由道而来

道性自然落实在人身上

即人性自然

落实在行动中即守雌居下

少私寡欲

老子言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最好的品德

是有得于道

不强为

不造作

不以行仁义为目的和归宿

一切皆自然而然

清静自在

无为若谷

此上德

老子认为应是人之常德

只有常德不离

才能复归于婴儿

回到天真纯朴状态

我愚人之心 纯纯

所谓婴儿

赤子

愚人

皆是老子对常德不离

含德之厚的理解

老子同样也关注到

生之谓性的话题

但他并没有

从现实人的生理性和社会性角度加以回应

而是将人放之于道域之中

将道天地人并列

以天人合道的方式

在哲学的层面解答人之为人的本质

人生而即有并有别于他物的

并不是动物本能

而是大道内化于人身的品性

域中四大

人处其一

人的应然状态是

法天效地以从道性

可见

老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人可以

经由修养回到道性自然的状态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

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可能将人的行为

引向与道性自然相反的一面

即从欲强为的一面

如持盈而骄

损不足

奉有余

从人性即道性的角度讲

人所应追求的是

功成

名遂

身退

天之道 的进路

老子并不主张灭欲

禁欲

对人的生理本能

老子认为应满足人的基本要求

但要防止欲望的无限膨胀

对于百姓应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还要防止机巧鬼诈之心

所以需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

弱其志不是要行愚民政策

虚其心也不是要灭绝欲望

而是指基本欲望满足后的

心灵平和的状态

作为治国者

应以无为

好静

无事

无欲的自我修养

以引导百姓自化

自正

自富

自朴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5.3.1道性与人性(一)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