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在线视频

下一节: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巫文化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

可以说

任何文化产生之初

都有一段巫文化的历程

那时人的理性

尚未能强大到认识自身与世界的规律

在这复杂多变的境遇中

人将自身的安危

和不可知的命运

交给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今天

我们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童年谈起

我们来谈一本书

来谈这本书所记载的

中华文化的童年故事

这本书就是《易经》

我们先来了解

这本经书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人与神的矛盾

从文字学上看

甲骨文中既有人字

但人与神矛盾的解决

在西周之前

主要以人向神的屈服为主要方式

我们能见的“人”字写法

甲骨文中有的写为

是人垂手而立的样子

有的写为

是人跪坐于地的样子

有的写为

正面直立

两臂张开的样子

象人长成壮年

顶天立地

直立的人字

后演变成“大”字

有人问

这个东西有多大

我们把两手一展

说这么大

可见

人字是对人自身形体的象形

夏商之时

敬鬼敬神

我们如何造“鬼”字与“神”字

鬼在商周之时主要指人鬼

即祖先神

《说文》以

“人所归为鬼 从人象鬼头”

甲骨文中的鬼字如

下面是跪坐的人字

上部分如田字

表示头部

头大而身小

表明人去世后形体虽在

但已无生机

头大代表精神或灵魂还在

大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

《礼记·郊特牲》篇中言道

“魂气归於天 形魄归於地”

郑玄的解释为

“魂者神也 阳也 气也

魄者精也 阴也 形也 ”

这是阴阳观成型后

先民以阴阳观解释生命问题

认为人的生命由魂魄和合而成

魄为阴 主形体

魂为阳 主精神

我们现在所说的

“强健体魄 振奋精神”

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

民俗中的“入土为安 祭祀不断”

也和这些观念有关联

我们能看到的甲骨文中的祖字

如这样一个形象

字形象盛肉之俎

本意为断木

用作切肉的荐席

后渐演变成祭神时放置肉等祭品的礼器

《说文》言

“且 荐也 从几

足有二横

一其下地也”

且为垫板或草垫

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

上面从几

代表几案

古代置肉于俎案上以祭祀先祖

所以在且字边加上神示旁

就创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

祖先的“祖”字

先民们如何

将人鬼上升到祖先神的地位呢

答案是祭祀

主要是杀牲

恐惧感是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先民的神灵观念在很大程度上

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以人向神的屈服

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通过杀牲祭祀人鬼或祖先

以隆重的仪式塑造人鬼的权威

从而将祖先的地位提升

以其配享神灵

那什么是“神”呢

《说文》说“天神 引出万物者也”

认为神是引出万物的存在者

即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

帝神的概念在

商甲骨文的卜辞中即能看到

甲骨文中的神字源于申

申字的写法如

有的写成

本义是闪电

春天电闪雷鸣

万物复苏

向先民召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存在

金文中又加了神示旁

构成了一个新字

以表示与神明相关

《礼记·表记》中孔子说

“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先罚而后赏。……

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夏朝的人尊重君主的政命

虽事鬼敬神

但不以宗教信仰

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殷商时期的人敬奉鬼神

注重人鬼祭祀

然后才是礼法规范

宗教性浓厚

而周朝人的社会治理以礼法为主

虽事鬼敬神

但不依傍鬼神

可见三代社会

鬼神观念

皆在社会治理中

占有相当的比例

夏商时期

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对人鬼

也就是对祖先神的祭祀来完成

祖先神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主要媒介

这种变化

可能来自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尚书·吕刑》

《山海经·大荒西经》

《国语·楚语下》皆有相关记录

《国语》中言

楚昭王问观射父

“《周书》所说重

黎受颛顼大帝之命

隔绝地与天相通的道路

这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重 黎没有隔绝天地

那么人就可能上天么”

楚昭王的疑问

是对绝地天通的神话性的解读

古人认为高山可以通天

传说昆仑山上有天梯

人登天梯可以上天

神灵亦可由天梯而至人间

颛顼命重 黎二人

隔绝通道

神与人不再能直接相联

观射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从人文的角度回答了问题

他认为少皞氏末期

社会动荡

原来民神不杂的

原始巫文化状态发生改变

九黎乱德

人与神之间的沟通极为混乱

人人作享

家为巫史

就是说人人皆可以为巫

沟通人神

颛顼大帝续位后

进行了一次宗教大改革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使复旧常 无相侵渎

是谓绝地天通”

颛顼命南正重掌管与神灵的沟通

将神灵的意志通过火正黎传达给民众

火正黎负责联系百姓

将百姓的祈求

通过南正重上达给神灵

南正重和火正黎

就形成了专门的巫师集团

即神职人员

垄断了与神灵沟通的权力

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既然普通人再无法直接和神灵相通

通神成为神职人员的专门事务

那么常人又如何祈福

满足对未来的探索

驱除对未知的恐惧呢

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作为非神职人员的个体

已无法和神灵沟通

无权祭祀部落图腾或天地神祇

但却可以祭祀人鬼

也就是祖先神

祖先神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

如前所说

祖先信仰在商代社会中

表现的尤为明显

人向祖先神祈祷

祖先神转达于帝神

从而祈祷者获得福佑

《墨子·非命上》引《尚书·泰誓》言道

“纣夷处

不肯事上帝鬼神

祸厥先神禔不祀

乃曰

吾民有命 无廖排漏

天亦纵弃之而弗葆

这是说

纣王严刑峻法

不事上帝鬼神

毁坏商的先祖神位

地祗而不祭祀

并且说

我有天命在身!

不努力防备以尽人事

天帝也就抛弃了他而不再予保佑

可以说

从古至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

四大观念皆体现在这段话里

上帝鬼神观念

祖先信仰

天命观念

这三个是传统的宗教观

或者巫文化观

还有一个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精神

墨子认为纣王不事帝神

又不敬祖先

还盲目相信天命

又不尽人事

所以才致灭亡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中

提到殷人的鬼神信仰

天命不变等观念

在社会更替的时代遭遇到了

社会现实的挑战

祖伊是商纣王的能臣

看到西伯侯姬昌

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兼并了黎国

国力日渐强大

渐成气候

感到十分恐惧

就急忙跑来告知纣王

希望他能迁善改过

重整河山

但纣王却说

“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我天生就是天子的命

上天会庇佑我

你怕什么呢

纣王相信天命不变

祖伊悲痛地说

你做了这么多坏事

却把国运交给天命

国家就因你这般行为要灭亡了

周人代商而兴

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

其中一点就是天命靡常

上天对人事祸福的安排

不再是恒常不变的

而是变化无常的

人对人鬼

天神地祇的祭祀

并不能保证福佑必来

天下安定

商朝灭亡就是明显的例子

那么小小的西岐小邦国周

为什么会被上天选择

取代大国殷呢

周人的总结是德行

纣无德而文王有德

所以商灭而周兴

用“以德配天”

来解释天命变化的原因

《左传·僖公五年》

引《周书》言道

“鬼神非人实亲 惟德是依”

鬼神不是以远近亲疏来庇佑人的

而是看他的德行

“故《周书》曰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 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 惟德繄yī物’”

上天只重德行

祭祀用的黍稷 虽然馨香

但比还过美德的香

美德是祭祀神灵的最好祭品

“则非德 民不和

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

将在德矣”

因此 就社会治理的层面言

执政者要体恤民情

倾听民意

才能获得天命庇佑

国家兴旺

就个人层面言

个体要有德行

行大道

才能自天佑之

吉无不利

周人的这种解释

就为原本抬头向上

祈求天命的原始宗教行为

注入了彰显主观能动性的反思已身

践行美德懿伦的人文精神

“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人谋鬼谋 百姓与能”

周人强调敬德保民

其实质就是强调

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成就大业

《易经》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宗教观念

和人文精神交结的时代中产生

它是中国文化童年时代的历史缩影

《系辞下》说

“《易》之兴也

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

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耶

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易经》的著者正是有感于社会的变动

才反思历史

以为未来借鉴

所以《易经》中多警戒畏惧之辞

《系辞传》言

“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其道甚大 百物不废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

因为自觉危险

才戒慎恐惧

居安思危

才能化险为夷

不致倾覆

可见《系辞传》认为

《易经》所阐述的核心道理就是

从始至终 皆要小心谨慎

惧以终始 才能无咎害

这已完全从人事的角度

反省自身行为

《易经》中所有的

鬼神天命色彩

在《易传》中已被有意淡化了

综上而言

《易经》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

深深烙印上了

中华文化童年时期的文化印迹

既反映出中华文明早期巫文化的特征

又可以从中看到先贤们理性精神的崛起

鬼神观念

祖先信仰

天命观念

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理性

皆被注入其中

可以说

不了解《易经》

就无法正确的看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史

也就无法对中国社会文化

许多当下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可见学习并掌握些《易经》的相关知识

是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课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