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在线视频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下一节: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庄子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源于

他以道观物 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对于世间万象

人们的理解千差万别

在庄子看来

是因为人们 以自我为中心

所见所思必会有异

所获得的知识也是相对的

这本无问题

但若各持己见

针锋相对

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

必然矛盾重重

争论不断

贵贱

大小

有无

是非

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相待的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所得到的结果必会不同

因此任何知识都有相对性

这是只依靠人的认识标准无法衡量的

《秋水》篇中有言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贵贱不在己

从道的角度去看世界

万物皆是由道而生

又回归于道

和无限的道相比

贵与贱的差别真是何其渺小

以万物自身来说

万物皆是自贵而相贱

从世俗的观念来看

贵贱皆是源于外在的评价

而不是自身说了算

从差别性看

万物皆有可观的大处

也有不可观的小处

从大处看 万物皆大

从小处看 万物皆小

所以天地虽大

但也可以象一粒米一样小

豪末虽小

但也有其大处

所谓 一花一世界

从功用上看

万物皆有可用的地方

也皆有无用之处

面包可充饥

但却解不了渴

牦牛虽大

但却不会抓老鼠

所以有用无用是相对

我们若拘泥其中

自设枷锁就必然看不到事情真相

可见庄子认识到了知识的相对性

但并未走向知识的虚无主义

而是站在 道 的角度

肯定了各自的价值

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为例

在他看来与人的衣 食 住 行等

基本生活相关的选择都是相对的

住在哪里合适呢

人居住在潮湿处就腰痛

泥鳅则不会

人居住在高处就会害怕

猿猴则不会

这三者

哪个住的才是最合宜的呢

饮食是相对的

人的食物和蛇

猫头鹰一定不一样

哪种的需求才是美食呢

美丑是相对的

毛嫱丽姬

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这四种哪一个的选择才是真正的美呢

是非价值的判断也是相对的

儒家 墨家各有其是

亦各有其非

我们需强调庄子对知识相对性的判断

并不是要否定知识的相对确定性

而是批评那些将相对的知识绝对化的倾向

既然 人的认识是相对的

我们又何必过于执着

拘泥不化呢

万物的选择是各适其然

各得其然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简单定论它人 它论 它物

而应自虚其心

与物偕行

若不知自虚其心

就会成为陷井之蛙

《秋水》篇说

在一口废井里

住着一只青蛙

它过得很快乐

有一天

青蛙看到一只大海龟路过

就把大海龟喊住

说道

你知道在哪里生活最快乐吗

就是在我这口井中

渴了可以喝水

饿了可以吃些小虫

累了可以在杂草上休息

还可和小鱼小虾嬉戏

它讲得是如此动容

以至于大海龟也想到井中体验一下

但是

井口太小

大海龟太大

它左脚刚进去

右脚就被井口挡住了

大海龟退出脚

对青蛙说

我来自东海

那里大禹时代发生过洪水

但海水不见增加

商汤时期发生过大旱

海水也不见减少

我所在的地方

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就是我体会的大快乐

青蛙听了才知道

原来还有比井更大的地方

比井底之乐更大的快乐

青蛙固然有局限

但庄子乃放达之人

他所嘲讽的不是青蛙眼界小

而是那些自以为是

自命掌握绝对真理的人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那井底之蛙

我们都有自己的那口井

都在井中看天看地看世界

我所看到的和你所看到的并不一样

可能我们在不同的井里观同一片天空

你的井口大

我的井口小

你比我看得宽

见得广

也可能我们在不同的井里观不同的天空

所见所闻所感完全不同

就象这青蛙与大海龟

青蛙所在的地方是一口井

大海龟所在地方难道就不是一口井

庄子之意

知识皆有其相对性

切莫要自以为是

庄子言

井蛙不可言海

夏虫不可语冰

朝菌不知晦朔

寒蝉不知春秋

但又说 以道观物

物无贵贱

虽为井蛙

若能自虚其心

积少成多

亦可以有鲲鹏之变

逍遥自得

河伯自黄河顺流而下到了北海

立于北海而观大洋

才能望洋兴叹

知道自己过去可能执着己见

见笑大方了

概言之

人们的认识能力 有强弱

知识涵养 有大小

立场观点有不同

因此对于同一问题的解答方式

应答内容就有区别

井底之蛙

望洋兴叹都表达了庄子

对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

他认为

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

不如虚心静虑

舍弃自我的执见

忘我忘身

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

庄子批评说 人们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谓之朝三

意思是人们竭心尽智去追求改变

而不知道它们本来就是相同的

这就是朝三暮四

他以寓言做解

养猴子的老翁有一次栗子失收

就给猴子们说

早上三升晚上四升怎么样

猴子们听了很生气

老翁说

那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呢

猴子们听了就高兴起来

名实未亏 而喜怒为用

这就是执着自我的成见

所造成的后果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

天钧是指万物天然的分际

两行是指执其两端

正反

物我皆能观照

圣人不会执着于是非

而是顺应万物天然的分际

物得其然

人得其处

物我各得其所

和而不同

可见以道观物

庄子从知识的相对性切入

推衍出万物价值的平等齐同

物固有所然

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

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

厉与西施

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

无论是鲲鹏还是麻雀

牦牛还是狸猫

草芥还是大木柱

丑女还是美人

一切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存在

从道的角度看

它们都是齐同的

从宇宙生成论上看

天地万物皆由道生

他们生于道

又归于道

皆在大化的洪流中

造化形变

在本源上是齐同的

从现实性看

它们各有天然的分际或差别

庄子称之为天倪或天均

但这种差别相较于道的无穷无尽

超越时空

可以说是趋近于无的

相较于万物生成毁灭的气化流行

也可说是短暂的

因而差别是可以忽略的

也就是不能太当真了

对之应抱以游戏的姿态

这似乎造成了一种

存在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

其实不然

这种对万物性状的解读

恰恰打破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

肯定了万物的相对价值

它们由道而来

万物皆种也

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是谓天均

万物皆象一颗种子

有生有死

开花结果

落叶归根

化为他物

皆在气化流行中

谁又比谁高明多少呢

因此是天然均衡的

是平等齐同的

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只有通达之士

才能了解这个万物相通的道理

而不固执己见

将自身行为寄寓在

万物天然的分际功用上

因顺自然

这就是顺道而行呀

概言之

庄子知识相对论的逻辑展开

不是指向虚无主义

而是指向现实的世界

万物虽方生方死

但天然齐同

各有分际

各有功用

各存价值

我们不能执着定论

可以说庄子以道观物

归根现实不仅为世间万物的存在

寻求到了价值上的合理性

也为人的行为找到了哲学基础

从而消解了虚无主义

所可能带来的压力

综上所言

人们因对事物的执着而会迷失心智

机关算尽

反误了卿卿性命

将相对的认识当成绝对的真理

自设其限

互相攻击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

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

与其以有限的生命

追究无限相对的知识

陷入无休止的争议

如昭氏鼓琴

师旷枝策

惠施强辩

都是通过个体行为

彰显自身的态度

不如舍身从道

放弃我见

以道观物

钱钟书说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

要闭了眼才看得见

真是有一翻道理

闭了眼即是要关闭自我的预判

以虚心感受世界

不带有色的眼镜

那人 那物 那事

才能洞见于内心

我们才能顺道而行

和合共存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