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  2.2 易学基础简述 >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在线视频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下一节:2.2.3《周易》之性质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回到《周易》

《周易》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就书名而言

周可以指周武王所建立的西周

《周易正义•卷首》言

连山 归藏并是代号

则《周易》称周

其犹《周书》 《周礼》

题周以别余代

故《易纬》云

‘因代以题周’是也

神农氏亦称烈山氏或列山氏

连山氏

《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记载

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自夏以上祀之

孔颖达又称

黄帝一曰归藏氏

因而认为连山 归藏

皆是年代号

所以《周易》也是年代号

但如果《周易》指朝代

那么《连山》为何不直称《夏易》

《归藏》易为何不叫《殷易》

《周易》又为何不直称《伏羲易》呢

可见

以代称名

并不可靠

周的另一解释是如郑玄所言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

无所不备

相较以周为代

周指“周普” “周遍”

则较恰当

《周易》之名即意味着一种含有普遍道理

或范围天地之理的《易经》

如前所说

就六十四卦的排布顺序言

《连山》首艮(䷳)

《归藏》首坤(䷁)

《周易》则首乾(䷀)

以乾为首

乾为天

天在上 地在下

先民以为天苍苍

笼罩四野

人在地上

人再伟大也不比地大

地再宽广

也比不过天大

所以人法地 地法天

《周易》中首乾尊天

就似乎暗示着

《周易》比以坤地为首的《归藏》易

更有普遍的道理

以此类推

《归藏》易以坤地为依归

也暗示着比以艮山为首的《连山》易

有更普遍的道理

因为大山不过是绵延大地的凸起

这种对三易的解读

可以从中看到朝代更替

新王朝为自身建立

寻求代天立命合法性的政治因素

《周易》强调易道周普

则意味着《周易》

有着比《连山》 《归藏》

更普遍可靠的真理

周王朝以此沟通人神

敬德保民

是不是就更能体现出权威性呢

到了西周

母系氏族的遗风已经消弭殆尽了

我们可以看到

《周礼》中不再对先妣进行特祭

《乾》卦为首

《乾》代表男性

在《周易》中

我们也能读出很明显的以阳为尊

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是当时男权社会民俗宗教观念的缩影

何为《易》呢

《易纬•乾凿度》说

易一名而含三义

所谓易也 变易也 不易也

郑玄解释说

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 一也

变易 二也

不易 三也

易简是说大道至简

绝不复杂

易道简明

平易易知

《系辞传上》言道

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 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

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

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

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

而成位乎其中矣

因其简明扼要

所以易知 易行 易从

依此行事

事半而功倍

更易成就大业

从文字学上看

《说文解字》中说

易 蜥蜴 蝘蜓 守宮也

象形

《祕书》说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

《说文》认为“易”字为蜥蜴的象形

又说易字

上日下月

表征阴阳的变化

蜥蜴善变色

日月交替

皆以“易”为变化 变易

而万变中又有不变的道理

现象纷纭复杂

其理有一贯之处

郑玄的解释为“不易”

这种“不易”的道理

《易经》认为就是变化

事事皆变

唯有变化之理不变

所以《易经》就是《变经》

《易经》最初英文译法

就是按照这个字面意思

译成The Book of Chang

关于变化的书

《庄子•天下》篇说

易以道阴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言

易著天地 阴阳 四时 五行

故长于变

又说“易以神化”

《易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阐明变化之道

其思维方式是推天道言人事

以天象变化讨论人事变迁

将人置身于天地之中

所以《郭店楚简•语丛一》说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崇效天 卑法地

日升月落 斗转星移

永不停息

君子观天象运行

体会出健进不止之理

所以“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可以说天地皆在变化不息之中

《易传》又以“生生不息”之“生”

来诠释“变”

认为变化的本质是“变生” “创生”

天地创进不已

所以易道

也即生生之道

《易传》强调“生生之谓易”

以“生”为“易”

从而为冰冷客观的宇宙世界

赋予了一种人文德性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在此生生不息的造化洪流中

我辈又怎能不努力奋进

以与天地相应呢

《易经》对天地人的解读是如此的深刻

以致《礼记经解》中称

洁静精微 《易》教也

洁静言其纯粹

精微言其深刻

既纯粹又深刻

也就难怪《汉书》中

《易经》就被排在儒家众经之首了

先秦时期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顺序

就变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

那《周易》这本书的著者又是谁呢

《汉书•艺文志》里说《周易》一书

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是由伏羲氏画卦

文王重卦

周公系辞

孔子作传而成的

可以说非一人一时之作

经过了儒家诸位圣人之手

真是如此么

民国时期的古史辨派对此持否定态度

顾颉刚等学者直接否定了

传统儒学所认定的道统观念

认为这是儒门后学的自我创造

是累积的历史

并不真实

就《易经》而言

古史辨派认为伏羲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无从考证

重卦之说也缺少史料佐证

孔子述而不作

《易传》定非孔子所著

是孔门后学所书

甚至否定孔子与《易经》发生过密切关系

因为《论语》中

孔子谈《易经》的地方并不多

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出土

解开了这个疑团

《帛书易传》中

有大量孔子与其弟子谈《易》的记录

学《易》的弟子多有实名

谈《易》的内容也相当广泛

从卦爻辞至卦爻象

从筮法到卦气历法等等皆有所述

可见孔子确实认真地读《易》

研《易》且讲过《易》

《论语•述而》篇中的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并非虚指

《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

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 系象 说卦 文言 读易

韦编三绝

也有一定的证据

《帛书易传》的出土也说明

《易传》确实非孔子所著

更可能是孔门后学依孔子讲述

又杂入其它思想

特别是道家思想而成

其成书不早于孔子

最晚当在西汉初年

综上所言

《易经》的版本众多

按照《周礼》的讲法

《连山》《归藏》《周易》

三种易法可能分属不同的时代

但至少到西周还是同时掌握在太卜

筮人的手中

《礼记•礼运》篇中言偃

也就是子游问孔子

夫子之极言礼也

可得而闻与

意思是老师您对礼这么重视

能不能仔细的讲讲呢

孔子的问答说

我欲观夏道 是故之杞

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 是故之宋

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

夏时之等

吾以是观之

孔子欲求古礼

到夏的旧地杞国得到了《夏时》

可能是夏朝的历法

到殷商的旧地宋国

得到了《坤乾》

《坤乾》可能就是《归藏》

他以《夏时》和《坤乾》推知古礼

这两本书可能与《连山》《归藏》有相关性

也就是说到了孔子的时代

三易还是可能都有留存的

《尚书•金滕》言

乃卜三龟 一习吉

《礼记•曲礼》讲

卜筮不过三

先秦占例

多是三人同卜

太卜和筮人掌三易之法

多人同卜

或者筮人以三易同卜

如出土的殷商时代的四盘磨卜骨易卦

和小屯南地卜甲易卦

西周初期的陕西扶风齐家遗址卜骨易卦

都是三人同卜

卜骨或卜甲上皆刻有三个不同卦

三易中 《周易》保存的最完整

自西汉始被称为

群经之首 大道之原

影响深远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