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  2.3周易中的人文 >  乾坤并健(上)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乾坤并健(上)在线视频

乾坤并健(上)

下一节:乾坤并健(下)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乾坤并健(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周易》64卦

首乾次坤

乾为纯阳

坤为纯阴

我们可以将剩下的62卦

看作是乾坤相合而生

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

《周易》非常重视乾坤两卦

《系辞传上》说

乾坤 其《易》之缊邪

乾坤成列

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毁

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

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是《周易》思想的精缊所在

乾坤并列

《周易》所阐述的道理就行于其中

如果学者不精研乾坤之理

大易的精神不可能被彰显

如果《易经》的精神不被人理解

那乾坤的作用又怎会因人而发挥呢

可见《易传》以乾坤作为

打通六十四卦的根本和要害

孔子说

乾坤 其《易》之门耶

认为乾坤两卦是进入《周易》的门户

学者想要登堂入室

就要从乾坤两卦入手

为什么这么说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

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乾为纯阳之卦

代表阳类事物

坤为纯阴之卦

代表阴类事物

阴阳相合

62卦产生

阴阳爻所体现的刚柔性质

就在各种卦爻象中呈现出来

有了具体的形体

万物皆由阴阳和合而成

也便可以用阴阳划分天地间的万物

沟通神明的德性

所以《易经》中64卦的卦名

看似杂乱

但并非无规律可循

这大概反映了商周之际的社会状况

概言之

《周易》以卦爻象穷尽天下纷芸复杂的现象

以卦爻辞鼓舞天下万物运动变化

万物生生不息

相推相荡

人以其智慧法天象地

参与天地的变化

弘道有为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人弘道 为天地立心

助成天地

那么乾坤又有何性质

两者又有何关系呢

若以阴阳看乾坤

乾与坤的关系

就是阳与阴的关系

不同点在于

乾坤是表征阴阳运动的性质特点

体现的是古圣先贤

思考阴阳二气而归纳出的人文反思

因此乾坤之名所要彰显的是人道教训

是纯就德性而言

单就阴阳来说

阴阳概念是注重阴阳二气的生成变化

表征的是自然而然

不加人为干涉的自然本性

《马王堆帛书周易》

以《乾》卦之名为《键》

键通健

《大象传》说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说卦传》说

乾 健也

“健进不息”是《乾》卦的卦德品性

《坤》卦之名在《帛书易》中为《川》

川字通顺

《说卦传》说 坤 顺也

“顺承忍让”是坤卦的卦德品性

因其顺承

所以《大象传》说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64卦

其他62卦

皆是从具体的物理人事取象比拟

只有乾坤两卦是纯以德性而言

我们在这世间

哪里找得到纯阴或纯阳之物呢

就阴阳关系来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阴阳是先民对世界本质的把握和概括

既有西方哲学宇宙生成论的意味

也有本体论和本原论的意味

可见以西方哲学的这些概念解读阴阳

一定是盲人摸象

不能见全体大用

宋明理学

因“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将不可见的理归于道

将可以见的形归为器

从而认为阴阳二气还是形而下者

是器物的范围

所以阴阳之理才是不可见的

才是形而上的道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太极就被解读成了理与气的关系

周敦颐所说的“无极而太极”

就被诠解成了无形而有理

无极非是太极之外

别有一物

而是无极即在太极中

理在气中

王夫之说

阴阳二气缊于宇宙

融结于万物

不相离 不相胜

无有阳而无阴

有阴而无阳

无有地而无天

有天而无地

可见阴阳学说可以指向气本论

也可以引出“理本论”或“道本论”

可以将阴阳的关系归纳为以下三点

1.阴阳一体同存

阴阳并不是绝对相隔相离

而是同存并在

有阴即有阳

有阳即有阴

阴阳是一体同存的

就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

阴阳皆在太极一体中

2.阴阳又相互转化

互为其根

阴可变阳 阳可变阴

阴阳相荡

永无止息

3.阴阳无处不在

万物皆负阴而抱阳

由阴阳和合而成

阴阳相合即是太极

所以 人人有一太极

物物有一太极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有理有气

《红楼梦》第31回有史湘云论阴阳一段

颇为精彩

翠缕是史湘云的丫鬟

她们一起游走园中

翠缕看见一棵石榴树长得枝繁叶茂

便心生感叹道

他们那边有棵石榴

接连四五枝

真是楼子上起楼子

这也难为他长

史湘云道

花草也是同人一样

气脉充足

长的就好

翠缕把脸一扭 说道

我不信这话

若说同人一样

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

湘云听了

由不得一笑 说道

我说你不用说话

你偏好说

这叫人怎么好答言

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或正或邪

或奇或怪

千变万化

都是阴阳顺逆

多少一生出来

人罕见的就奇

究竟理还是一样

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

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之气

翠缕接着道

这么说起来

从古至今

开天辟地 都是阴阳了

湘云笑道 糊涂东西…

什么‘都是些阴阳’ 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

‘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

阳尽了就成阴

阴尽了就成阳

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

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史湘云这是在表明阴阳互根

阴和阳并非相分隔

而是阴阳互变

阴阳是气化流行的不同性质展现

翠缕又接着道

这糊涂死了我 什么是个阴阳

没影没形的 我只问姑娘

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

湘云道 阴阳可有什么样儿

不过是个气 器物赋了成形

比如天是阳 地就是阴

水是阴 火就是阳

日是阳 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 笑道

是了 是了 我今儿可明白了

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

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

就是这个理了

湘云笑道 阿弥陀佛

刚刚的明白了

翠缕道 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

难道那些蚊子 虼蚤 蠓虫儿

花儿 草儿 瓦片儿

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

湘云道

怎么有没阴阳的呢

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

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

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

翠缕听了点头笑道

原来这样

我可明白了

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

怎么是阳 怎么是阴呢

湘云道

这边正面就是阳

那边反面就为阴

概言之 史湘云也可以说是曹雪芹

认为阴阳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红楼梦》这本小说中所传达出的阴阳观

基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理念的

阴阳本就一体

阴生阳

阳生阴

所谓纯阴纯阳

不过是理论假设的极致

西汉的京房在《京氏易传》中言道

阴阳交错 万物通焉

阴阳交互 阳为阴 阴为阳

阴阳二气荡而为象

阴阳之体

不可执一为定象

北宋初年胡瑗在其《周易口义》说

夫独阳不能自生

独阴不能自成

是必阴阳相须

然后可以生成万物

邵雍在其《观物外篇》中则说

阳不能独立 必得阴而后成

故阳以阴为基

阴不能自见

必待阳而后见

故阴以阳为唱

又说 阳得阴而立

阴得阳而成

他直言 独阳不生 寡阴不成也

可见阴阳是互根同存的

如果以乾坤表征阴阳

那么阴阳的关系就是乾坤两卦的关系

独乾或寡坤

都无法生成62卦

只有乾坤并健

才符合阴阳之理

所以《周易》64卦

首乾次坤

但从乾坤即阴阳的关系看

并无先后顺序

不是先有天 才有地

而是天地阴阳乾坤同存并在

所以将“首乾次坤”的卦序表述成

“首乾坤”或“以乾坤为首”

才更准确

《周易》的道理就体现在

乾坤并健之中

王夫之说

故《周易》并建乾坤为诸卦之统宗

不孤立也

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乾卦所体现的创生作用

与坤卦所彰显的顺成作用

是并存且互转的

独有乾德

其创生作用也无法体现

单有坤德

其顺成作用也不能发挥

乾坤从地位上看并无主辅

从时间看并无先后

时无先后 权无主辅

如果阴阳和合就是太极

那么阴阳的见与隐

表现在乾坤的卦德上就是幽与明

乾明则坤幽

坤明则乾幽

所以乾的创生总有坤德承载

坤的顺成总有乾德和合

概言之

我们可以将《周易》64卦的精神

一言以述之

就是乾坤并健

乾坤所生成的62卦

皆是描述如何在具体时空中

并健乾坤之德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乾坤并健(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