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  2.3周易中的人文 >  王道通三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王道通三在线视频

王道通三

下一节: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返回《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王道通三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凡历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

他的身上一定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虽非完人

但各有所长

我们以曹操为例

这位乱世之枭雄

治世之能臣

也是位才德兼备之人

曹操有《短歌行》一首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曹操为谁而辗转反侧呢

当然是天下的大德大才之人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他要象周公一样 收拢天下才士之心

开创不朽的事业

周公吐哺 是说周公理政

尽心尽力 吃饭时有人来拜访

他把吃到嘴里的饭菜一吐 就去迎接

礼贤下士 自谦而尊人

这种以德行而成就事业的现象

董仲舒将之概括为王道通三

什么是“王道通三”呢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中说

古之造文者

三画而连其中 谓之王

三画者 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 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认为王字的造字

是“三”字加上一坚

“三”字的三横分别表示天地人

代表三才之道

一坚贯通其中

这是表示要打通天地人之道

非圣贤之士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换而言之 也只有真正的王者

才能了解并参透天道 地道 人道

从古文字学上看

以“王道通三”解说“王”字

是董种舒的创见

甲骨文中的王字写作

金文中的王字写为

皆是斧头的象形

表示的是执政者的权力和威严

这和打通天地人之道

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董仲舒的解释却很有启发意义

他显然是受到了

易学中三才思想的影响

《系辞传》言

《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 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说卦传》中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 迭用柔刚

故《易》六位而成章

《周易》六十四所要彰显的就是

天地人三才的规律

天道的特征以阴阳表现出来

阴阳皆是无形之气

地道的性质以柔和刚表现出来

柔可以水为喻

刚可以山为象

人道的特征以仁和义为标志

仁者爱人 爱就意味着不害人

而且要助人

能容人之长 也能容人之短

是人性中阴柔的一面

柔顺承载 义者宜也

义就意味着合适 是标准性 原则性

不可突破的底线

舍生取义 是人性中阳刚的一面

阴阳无处不在

所以阴极生阳

阳极生阴

因此迭用阴阳柔刚仁义

三才乘以二

所以《周易》卦象以六爻为极致

这是《易传》对为什么64卦

各有六画的解释

体现了《易传》成书年代的 三才观念

从我们生存的时空看

人立于天地之间

抬头仰望是浩渺无垠的天空

俯身向下是广漠无边的大地

再加上人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才的观念就出现了

天上地下的空间感

无论东方西方 皆无差别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

古印度等国家思想的不同

主要还是在于人自身的思维取向

从生命的产生历程来讲

人是从天地而来

是宇宙间的生灵

在远古时期

人的理性尚未觉醒

人将自身视为天地神灵的附属物

人世的吉凶祸福皆是依归神祇

先民将人世的幸福交于超人的力量

这种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进路

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人合神”

但我们又可以说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性精神是早熟的

早在商周之际的大变革中

我们的先民就提出了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等观念

希望通过人自身的努力

而非祈祷神灵获得前进的道路

《系辞传》说

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人谋鬼谋 百姓与能

上天下地 人立其中

有能力的智者可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参与天地的变化

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这些观念皆是主体性思想彰显的表现

就儒道两家而言

儒学的特点是以人道观天道地道

天地自然运转 本无生命

但人以自身反观天地

将人的情感预设注入宇宙

天地运行就有了一种价值判断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对万物来说有生育养育之恩

万物生生不息

皆是天地所赐与

易道所要表征的就是这种生生之德

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

就气化论而言

气化流行

人得阴阳二气而生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人得阴阳而成形

从天地获得了成其为自身的本性

将此本性保持住

让自性由可能而变成现实

由应然而成为实然

与自身相一致

从而成就自身

这就是继善成性

具体的进路是“下学而上达”

从人伦入手 爱父母

爱兄弟姐妹 爱朋友

爱一切人 爱一切生灵

直致那无生命的花草树林

一石一瓦

宋明理学的“仁者泛爱天地”

“仁者与天地一体”

“民胞物与”等

都出于此种思维逻辑

心学如陆九渊所言的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也是立基于这种以三才观念

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人合德

道家则不然

道家将人为与自然对举

将人的主观性所产生的可能状态一分为二

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可能顺道而行

也可能有违自然

也就是说人有主观能动性

可以法自然而行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实质是人可以

法地 法天 法道 法自然

顺道而行

但正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也可能任意强为而有违自然

自以为是 所以道家强调的是

去除“人”的强为 敢为

而行自然之为

也就是无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

而是不强为 不敢为

是顺其自然而为

这样种思维的进路

虽也指出人有能动性

可以法道自然

但也限定了效法的终极指向

是将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皆交给了道 是消人合于道

可以概括为“天人合道”

从“天人合神”的神文观念

到“天人合德” “天人合道”的人文反思

天人合一的观念一直存在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

《墨子•尚贤中》引有篇名为

《周颂》的佚诗一首

圣人之德 若天之高

若地之普 其有昭于天下也

若地之固 若山之承

下坼不崩

若日之光 若月之明 与天地同常

墨子解释为

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

埴固以修久也 故圣人之德

盖总乎天地者也

圣人的品德如天 如地

如日月之照 如大地之固

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圣人的品格修养是效法天地而来

以天地之德性作为最终的依归

这与《易传》中所描述的

人生最高境界如出一辙

《乾》之《文言传》说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弗违

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大人的德性修养近于圣人

大人的地位近于君主

也就是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

他的品德可以象天地一样天施地载

如同日月一样合明久照

如四时一样井然有序

如同鬼神一样趋吉避凶

有此修养的人在天地之前有所行动

天地不会拂逆他的意愿

因为他的行为也一定是顺道而行

他在天地变化之后而行动

一定会遵守大道运转的趋势

不会盲动造作 概言之

天地都不会违背他

何况是人 何况是鬼神呢

综上所述

天地设位 圣人成能

人立于天地之间

崇效天 卑法地

效法天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取法地道

地势顺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如龙

既要自强不息

又要厚德载物

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阳阴和合 修身立德

而成就事业

这种天地人的关系

从人生境界上指向天人合道或天人合德

也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内圣之道

从现实事功上指向王道通三

以天地人之道成就可久可大的事业

这是外王之道

由内圣而外王 以道德为本位

以事功为磨练

就构成了儒家易的基本精神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若能积极修养自身

追求合乎正道的人生理想

放眼世界 而又脚踏实地

这就是在践行《周易》的精神了

我想 依此精神行事

我们的事业也一定会

趋吉避凶 无往不利

智圆行方的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表:

第一周导言上

-0.1中国历史的分期

--导言 问题一: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一周第一节测试题

-0.2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概念

--第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0.3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第一周第三节测试题

-0.4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文化的特征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第一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二周 导言下

-0.5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文化的特征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第二周第五节测试题

-0.6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文化的特征三: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第二周第六节测试题

-0.7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传统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周第七节测试题

-0.8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优质传统和劣质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周第八节测试题

第三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背景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1.1.1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周第一节测试题

-1.1.2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上)

--1.1.2 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二节测试题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

--1.1.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下)

--第三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四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背景

-1.2.0 引言

--1.2.0 引言

--第四周第一节测试题

-1.2.1 华夏文化形成

--1.2.1 华夏文化形成

--第四周第二节测试题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1.2.2 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四周第三节测试题

第五周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背景

-1.3.1早熟的官僚体制

--1.3.1.1 国家政体介绍

--1.3.1.2 中国古代贵族政体与官僚政体

--1.3.1.3 中国古代官僚政体对文化的正面影响

--1.3.1.4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君主法治

--第五周第一节测试题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1.3.2 小农经济在中国长期存在

--第五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六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上)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2.1导语之人与神的矛盾:巫文化与理性的崛起

--第六周第一节测试题

-2.2 易学基础简述

--2.2.1《易经》之历史地位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上)

--2.2.2《易经》之三易之说(下)

--2.2.3《周易》之性质

--第六周第二节测试题

第七周《周易》中的神文与人文(下)

-2.3周易中的人文

--天道循环(上)

--天道循环(中)

--天道循环(下)

--知时知几

--忧患意识

--乾坤并健(上)

--乾坤并健(下)

--王道通三

-第七周第一节测试题

-第七周 神文与人文测试题

第八周 儒家的人文精神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3.1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导论

--第八周第一节测试题

-3.2说“儒”释义

--3.2说“儒”释义

--第八周第二节测试题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3.3人性论之概念及文字学解读

--第八周第三节测试题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4 孔子的人性论:以礼约性

-3.5 孟子的性善论

--3.5 孟子的性善论

--第八周第五节测试题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3.6荀子的性恶与性朴论

--第八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九周 道家的自然观

-第九周第一节测试题

-4.1道家概述

--4.1道家概述

-4.2老子与《道德经》

--4.2老子与《道德经》

--第九周第二节测试题

-4.3说“道”论“德”

--4.3说“道”论“德”

--第九周第三节测试题

-4.4上善若水

--4.4上善若水

--第九周第四节测试题

-4.5道法自然

--4.5道法自然

--第九周第五节测试题

-4.6自然无为

--4.6自然无为(一)

--4.7自然无为(二)

--第九周第六节测试题

第十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上)

-5.1庄子其人

--5.1庄子其人

--第十周第一节测试题

-5.2庄子其书

--5.2庄子其书

--第十周第二节测试题

-5.3道性与人性

--5.3.1道性与人性(一)

--5.3.2道性与人性(二)

--第十周第三节测试题

-5.4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

--5.4.1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一)

--5.4.2庄子的境界精神自由(二)

--第十周第四节测试题

第十一周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下)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5以道观物:万物齐同

-5.6功夫与境界:庄周梦蝶

--5.6功夫与境界1:庄周梦蝶

--5.7功夫与境界2:道通为一

-第十一周第二节测试题

王道通三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