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4.《论语》导读 >  《论语》与《对话录》 >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在线视频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下一节: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那么其次

《论语》作为对话录

对话涉及到了孔子与弟子

弟子与再传弟子

那么诸如《论语·泰伯篇》里

就曾经记载了曾子

和其弟子之间的对话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曾子得病了

招呼来他的学生

曾子就说了

看看我的脚呀看看我的手

《诗经》上说小心谨慎

好像那临近深渊

又好像踩在薄冰上

从此以后我就会免除祸患刑辱

我就得解脱了

那么《论语》还有

子张与子夏学生之间的对话

这在《子张篇》里

原文是这样说的

那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子夏的门人

或者说子夏的学生问子张

怎么来交朋友

子张说你的老师子夏是怎么说的

子夏的学生就说

我的老师说能交往的咱就交往

不能交往的咱就不交往了

子张接着就说

我听说的和你听说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作为君子他应该

尊重贤能的人而能接纳普通的人

表彰善良的人而同情那些无能的人

如果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如果我是一个好人

那么对什么人不能接纳呢

反之如果我是一个不好的人

别人就会拒绝我

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

所以纵观《论语》

因为对话的主体

涉及到孔子与弟子

弟子与再传弟子等人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论语》是孔门的集体之作

最后呢《论语》作为对话录

因对话主体的不统一

造成了许多人将《论语》中的言语

归之于孔子的发明

屡屡出现了所谓的误读

比如说将

归为子曰

实质上这是曾子所说的

那么曾子的这段话是讲

读书人应该要刚勇强毅

为什么要刚勇强毅

因为他任务重、道路远

为何说他是任务重呢

因为他以实现天下的仁义

作为他的重要的重任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所以他负担是很重的

而至死方休所以道路是很远的

我们都知道曾子的这段话实质上

是发挥了孔子士志于道的思想

并且与乃师之说共同构成了

中国文化关于士的原始教义

那么士从此以后就登上了

中国的历史舞台

成为中国文化主要的担当者

后来我们都知道汉代的李膺曾经说

士当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

宋代的范仲淹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这都是发挥了士人的

担当的责任的经典型名言

还有人引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之语

以此所谓的夫子自道来攻击孔子

认为孔子之学为利禄之学

实际上孔子终其一生

立身处世是皆以道为根本的

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

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

其从不念兹在兹于

个体一己的富贵显达

相反的视此种为私之举为耻辱

《论语》中孔子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天下太平了

我就出来做官

天下如果不太平我就隐居起来

如果政治清明了那么作为个体

如果是贫贱的那就是一种耻辱

相反的如果政治不清明

个体纵使是富贵的也是一种耻辱

《论语》中孔子还说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不足与议也

孔子是明确的反对

读书是为了做官求禄的

那么《论语》中孔子说

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孔子在此赞赏那些读书求学了三年

而没有做官求禄想法的人

由此揭发了千载以来对其

仕优则学学优则仕

的这种指控

而这句话的发言权也不是孔子

而是《论语》中子夏所说的

总之《论语》作为对话录

对话涵盖了孔子与弟子

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故而《论语》可称之为

孔门集体之作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