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  知行合一 >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在线视频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下一节: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当然在这里王阳明也体现出一种中国式的

意向论的思想

大家知道

德国现象学的鼻祖

胡塞尔认为人的意识是有意向性的

意向性

具有构成对象的功能

所以通过意向性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

胡塞尔说

人的意识

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总是指向某物

总是指向对象并且构成对象

正是有了意

我们才照亮了对象

才赋予对象以意义

正是有了意

对象才消融在

人的意向之中

正是有了意

主体和客体才合而为一

在这里我们看到王阳明

同样认为人的意识具有意向的

这种功能

意向它主要是一种使对象明白的活动

那么

在王明阳看来

人通过意使得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

使得知和行实现了统一

王阳明看花这段公案

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王阳明有一次去游南镇

他一起随行的一个亲友指着

山间的花树说

你说天下

无心外之物

但是此花在山间

花开花落自然而然

它跟人的内心

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阳明回答说

汝不见此花时

此花便与汝心同归于寂

汝来看花

此花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

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

在这里

在王阳明看来

花之所以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是因为人有意

意向的意

那么在这里面

通过意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

同时知和行

也实现了统一

那么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王阳明的道德观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在王阳明看来

在道德观方面也存在知行合一的问题

知道了王阳明

以意为桥 知行合一的思想

我们也就

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的道德观

先说一个案例

大家知道

人们看到孺子落井
往往都会毫不犹豫前去救他

在这里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人们去救他到底是是非判断之心

这是代表知识的是非判断之心 优先

还是代表行动行为的

好恶之情优先呢

如果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

回答是

是非判断之心优先

因为苏格拉底就说

知识就是美德

正因为我们有是非判断之心这种知识

我们才会去救

落井的孺子

但是

王阳明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王阳明说

在此

好恶之情是优先的

并且进一步说 在道德方面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也就是说

好恶之情和是非之心以及

道德行为它都是统一的

在这里如果我们强调

知识优先的话会导致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

就是知而不行的问题

我们看王阳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徐爱

徐爱他就提到这个问题 他说

如今

人尽有知

得父当孝

兄当弟者

但是

却不能孝 不能弟

便知

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王阳明的回答是

第一

知而不行

这不是真知

王阳明说 知而不行

此已被私意所隔断

不是知行的真本体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

所以圣贤教人知行

正是要复那本体

而不是

不是教你只恁的便罢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知而不行

那不是真正的知

第二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知呢

王阳明说就是《大学》当中的这句话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

王阳明说

《大学》

指个真知行叫人看 说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

见好色

属于知

好好色属于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

不是见了之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恶臭之后

另去立个心

去恶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

真正的知行就是这样

如好好色 如恶恶臭一样 是知行统一的

那么第三

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呢

王阳明说

这就要去除掉人的私意两个字

王明阳说 一个人

知痛必已自己痛了

方知痛

知寒 必已自寒了方知寒

知饥 必已自饥了方知饥

所以可见知和行不可分

此便是知行的本体

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那么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正要做到

知行合一

就是要去除掉人内心的私意两个字

当然

有些学者也把私意两个字
进一步解释为人的欲望

那么其实在这里
王阳明要去除的不是所有的人的欲望

而恰恰就是私意两个字

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

《周易》说

要 惩忿窒(去)欲

惩忿窒欲

老子也说

不见可欲 使人心不乱

在这里

《周易》和老子所讲的欲实际上都是

王阳明所讲的私意两个字

那么在这里

王阳明

把意和是非判断的

价值判断的好恶结合在了一起

在王阳明看来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在这方面

好恶之情是优先于是非判断之心的

同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在道德方面

实际上知和行

也是统一的

王阳明这个思想

可以说对中国人整整影响了五百多年

对于今天的中国

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

好 关于知行合一思想

我们就介绍到这里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