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  对欲的疏解 >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在线视频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下一节: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返回《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下来我们去介绍

朱熹关于利欲关系的观点和思想

朱熹哲学从整体上来讲

体现出一种非常明确的道德形而上学的

这样一种色彩

那么朱熹思想当中的道德形而上学

又与他的其它的哲学宗教

等等的相关理论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说

利欲关系是作为朱熹道德形而上学当中的

核心观念 核心理论

那么下边我们将分别就

朱熹关于理的疏解 关于欲的疏解

以及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来加以介绍和讨论

利欲关系自来是中国哲人先贤讨论的

一个热点的问题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从先秦时候开始

像孔孟他们非常地强调礼

而荀子则承认人的自然欲望

反对空乏的利义之说

在两汉时期

那么对于利欲关系

也有非常丰富的阐发和研究

像董仲舒和王充都有各自的相关观点的表述

在魏晋时期

虽然大家讨论的非常多的是关于玄学的问题

但是对于人欲的讨论

应该说也是 观点也是非常的丰富的

比如像裴頠等人

到两宋时期

利欲关系成为整个两宋时期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的这样一个话题

对于朱熹来讲

那么朱熹融通儒家学说

以及集之前的各家关于利欲关系的学说

形成了自己的明天理灭人欲的

这样一套理论道德理论体系

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朱子在他的《朱子语类》当中提到

孔子的克己复礼

以及《中庸》所谈到的 致中和 道问学

《大学》所谓的明明德

《尚书》所言的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圣贤的千言万语

无非是在讲 明天理 灭人欲

朱熹所提到的 明天理 灭人欲

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自觉的高度

将灭人欲作为明天理的基础

并且把明天理与灭人欲

作为一种明和灭的这样一种对立关系来加以看待

那么之前我们谈到了朱熹关于理的理解

那么下来我们再去看一看再去了解一下

朱熹对于人欲的解读

对于人欲的内涵

朱熹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疏解

其一 人欲是恶底心

朱子讲 人为物欲所昏蔽便是恶底心

及其复也 然后本然之善心可见

什么是恶底心

那么在朱熹看来就是善的反面

那么在朱熹看来人的善心表现在

羞恶 恻隐以及天理三个方面

那么最初的人心出发之处

那么都是表现为良善

那么只有在生发之后表现为
不当和不及的时候

那么人心则走向了天理恻隐
羞恶之心的反面

形成所谓的残贼之心淫邪私欲之心等等

其二人欲还表现为心之疾疢

那么这个疢就是病的意思

那么在朱熹看来

人欲者此心之疾疢 循之则心私而且邪

所以在朱熹看来因为人的心有毛病

依据有毛病的心而去行为行动

则必然会产生私和邪

依据这样产生私和邪的这种行为再去践行

那必然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其三 人欲表现为物欲所昏 受欲所昏之心

那么在朱熹看来

不为物欲所昏 则浑然天理矣

这里所说的物欲是指人的物质欲望

那么因为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这种追逐

必然会祸乱人心会导致礼的破坏

对于朱熹来讲

无论是他所强调的人欲是恶底心

人欲是心之疾疢 人欲是物欲所昏

那么在朱熹看来

都是需要我们去克去灭的这一方面

但是在这个地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朱熹对二程的观点做了修正

在二程看来 人心即人欲

那么朱熹对这样一种观点

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看法

在朱熹看来

人心并不等同于人欲

圣人也有人心

人心有上下善恶之别

于此同时

朱熹对欲和人欲也进行了区分

那么在朱熹看来

欲实际上是作为人为了活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存

所必须要获取的物质需要

比如在朱熹看来像人的饥食渴饮之欲

那么就是作为人的一种正当的延续自然存在的

正当需要

那么它是合理的是体现为一种天理

那么对于人欲

人欲当然就指的是

超出这些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外的私欲

所以对佛家的一些观点表达出一种讥讽的态度

比如他谈到佛家的这些所谓的禁欲的思想的时候

那么朱熹谈到

终日吃饭却道不著一粒米

遍身著衣却道不著一缕丝

所以在朱熹看来

佛教所谓的绝对的禁欲的思想

实际上是言行不一的

那么对于朱熹来讲

什么样的欲就是合理的

什么样的欲就是不合理的

朱熹在谈到饮食之欲的时候

他是这样讲的

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饮食之欲即为天理 要求美味人欲也

那么我想这句话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

为了去满足我们生存需要的饮食之欲

在朱熹看来它就是合理的正当的必然的

但是在此范围之外

我们追求美食口腹的享受的时候

那么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欲望

在朱熹看来就是人欲

是需要我们去克服去克制

那么所以这也是长久以来

我们对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的这样一个观点的

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误区

那么实际上对于朱熹来讲

他并不是完全地否认

我们人身上所具有的所有的欲望

而只是在强调灭人欲的时候

灭除的是我们多余的贪念私欲等等

那么这才是符合朱熹本人的思想

那么人的这种人欲是怎么出现的

它的来源在哪里它的源头在哪里

那么朱子讲到

克己之私有三气禀耳目鼻口之欲及人我是也

不知哪个是夫子所指者 曰 三者皆在里

然非礼勿视听言动则耳目口鼻之欲较多

那么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

朱子认为我们的人欲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气禀

什么是气禀

那么在朱子看来

因为我们的每个人的先天的气质是不一样的

就如他所讲的

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
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

所以比如禀得木气较多的人

就表现为一种宽厚仁爱

如果禀得金气较多的人

那么当然就少慈祥等等

那么所以这些东西在朱熹看来

是天生的是我们先天所具有的一种气质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朱熹所讲的耳目鼻口之欲

那么对于人的这种耳目鼻口

那么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感官

他们随时时时刻刻在感受到

外部所给予我们的这种刺激

比如我们的口享受和牵挂着美味

我们的眼睛贪恋着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我们的耳朵迷恋着美妙的声音

我们的鼻子贪恋着芳香的气味

那对于这些感官

来自于感官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的这种刺激

往往会使我们迷乱心智

第三个原因是在于人我也

那么这一点在朱熹看来

就同样对于克己以及天理

因为我们人有所异

所以我们对于人欲和天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比如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听言动

那么它就是符合天理

另外一部分人非礼而视听言动

则颠倒了利欲关系

就破坏了天理的内在的这样一种规矩关系

那么就会做出违反礼失掉天理的事情

为私欲所蔽惑的这样一个最终的结果

所以这三个方面就导致和出现了

人心趋私 人欲趋私的这样一种结果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列表:

1.《周易》导读

-周易的作者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1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2

--燕连福第1节:《周易》的作者3

-周易的人生观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1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2

--燕连福第2节:乾卦解读3

-周易的道德观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1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2

--燕连福第3节:坤卦解读3

-周易的对话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1

--燕连福第4节:泰卦解读2

-1.《周易》导读--测试题

2.《道德经》导读

-老子其人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1

--韩鹏杰第一节-老子这个人2

-《道德经》这本书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1

--韩鹏杰第二节:道德经这本书2

-上善若水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1

--韩鹏杰第三节:上善若水2

-反者道之动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1

--韩鹏杰第四节:反者道之动2

-2.《道德经》导读--测试题

3.《庄子》导读

-庄子其人其书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1

--韩鹏杰第1节:庄子其人其书2

-庄子的思想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1

--韩鹏杰第2节:庄子思想(上)2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1

--韩鹏杰第3节:庄子的思想(下)2

-3.《庄子》导读--测试题

4.《论语》导读

-《论语》与《对话录》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上)

--妥建清第一节:《论语》与《对话录》(下)

-孔子的历史形象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上

--妥建清第二节:孔子的历史形象 下

-孔子“仁”的思想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1

--妥建清第三节:孔子“仁”的思想2

-孔子的学习之道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1

--妥建清第四节:孔子的学习之道2

-4.《论语》导读--测试题

5.《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上

--龚建平第一节:《大学》及八条目的政治意义 下

-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上

--龚建平第二节:子思的《中庸》与中和精神 下

-《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独》 上

--龚建平第三节:《中庸的《诚之》与《慎读》 下

-《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上

--龚建平第四节:《大学》的“近道”与中庸的“好学近乎知” 下

-5.《大学》《中庸》导读--测试题

6.《孙子兵法》导读

-孙子其人其书上

--邓妙子第一节上

-孙子其人其书中

--邓妙子第一节中

-孙子其人其书下

--邓妙子第一节下

-用间篇上

--邓妙子第二节上

-用间篇下

--邓妙子第二节下

-谋攻篇上

--邓妙子第三节上

-谋攻篇下

--邓妙子第三节下

-军势篇上

--邓妙子第四节上

-军势篇中

--邓妙子第四节中

-军势篇下

--邓妙子第四节下

-6.《孙子兵法》导读--测试题

7.《墨经》导读

-墨子、墨学与《墨经》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1

--雒自新第1节:墨子、墨学与《墨经》2

-《墨经》的逻辑学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1

--雒自新第2节:《墨经》的逻辑学2

-《墨经》的认识论

--雒自新第3节:《墨经》的认识论

-《墨经》的伦理学

--雒自新第4节:《墨经》的伦理学

-7.《墨经》导读--测试题

8.《心经》导读

-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1

--张帆第一节:导言及《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上)2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1

--张帆第二节:《心经》中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下)2

-《心经》解析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1

--张帆第三节:《心经》解析2

-《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1

--张帆第四节:《心经》与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演变2

-8.《心经》导读--《心经》测试题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

-对理的疏解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1

--李重第一节:对理的疏解(上)2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1

--李重第二节:对理的疏解(下)2

-对欲的疏解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

-理欲关系的认识

--李重第四节:理欲关系的认识

-9.朱熹理学相关著作导读--测试题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王阳明其人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1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2

--燕连福第一讲:王阳明其人3

-心即是理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1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2

--燕连福第二讲:心即是理3

-知行合一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1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2

--燕连福第三讲:知行合一3

-致良知说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1

--燕连福第四讲:致良知说2

-10.王阳明《传习录》导读--测试题

李重第三节:对欲的疏解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