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生死学 > 第三章 死亡意识 > 第一讲 畏死体验 > 第一讲 畏死体验
欢迎来到生死学课堂
很高兴与大家一起
谈生 论死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
死亡意识
我们知道
人是唯一能够意识到
死亡的动物
虽然活着的人
无法真正经历死亡
但人们却可以经由我们的思维
去认知和体验死亡
于是
便有了复杂的死亡意识
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它正是通过死亡意识
来影响我们人生
这就是
向死而生的作用机制
首先我们来学习
第一讲
畏死体验
何为畏死体验
所谓畏死体验
即生活中不经意间
对于死亡的偶然发现
或一次意外死亡事件
或灾难
使我们洞悉到生命的无常
死亡的无所不在
进而产生的在瞬间
对人生的幻灭感
与焦虑体验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醒
同学们注意的是
畏死体验不等于死亡经历
死亡经历是实际的经历死亡
有了这种经历
一个人也就彻底完结了
你也就不再有任何问题
更不会再需要去弄清
生死这样的问题
而畏死体验
只不过是对死亡的
一次情绪性的认知
是一次目睹死亡面目的
恐惧体验
畏死体验本质上
本质上是一次生存经历
而非死亡经历
正因为如此
有过畏死体验的人
才会有对死的窥探
生出对生的迷惑
生死变作为一个
令他骚动不安的大问号
出现在他的大脑
畏死体验它有很多种形式
它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这么一些
一是
伤逝体验
当我们处于日常状态下
忙于各种俗物
时光 是在不经意间流失的
突然有一天
可能由于某种物象或
者符号的激发
我们才惊觉
时间 过的好快
于是
便产生出时光流逝的惆怅
哀怨
和感叹的情绪
我们应该记得
孔子曾在大河边
面对滚滚而去的河水感叹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东晋谢安
在《与支遁书》云
人生如寄耳
顷风流得意之事
殆为都尽
寄
这里是暂时驻留的意思
人生如寄
是说
人就如一个旅店的房客
匆匆而来 倏忽而去
把人感受为匆匆过客
这是一种深刻的伤逝体验
第二种
是衰老体验
应该说中国人对于衰老的体验
远超过对死亡的体验
由于衰老之中
既有生存不断流逝的
无可奈何的人生怅恨
衰老体验总令人痛彻心脾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种绵绵愁绪
令人难以释怀
这种体验
可能来自于不经意间的发现
如果
到了中年后
突然有一天
发觉自己身体大不如从前
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再比如你们
是否有过在不经意间
看到母亲头上生出的白发
或者有一天
在站台边
看到远去的父亲的背影时
在不经意间
你们可能就发现了
一个人的青春已逝 美丽不再
年华已老
一切美好的东西无法挽留
瞬间之际顿生的惆怅
令人无法释怀
第三种畏死体验
是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
即当人们处在某种
特定的情境当中
死亡 可能不期而至
进入我们的思绪
我们来回忆一下《红楼梦》中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对人世生存
一往不归的无常哀怨
可谓空前绝后
尤以黛玉葬花一章为最
不知道
熟悉《红楼梦》的同学
是否还能记起
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哀怨
林黛玉对红颜易老
人生难在的哀伤
被贾宝玉闻之
引发了贾宝玉
人生脆弱
总归虚无的死亡体验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作者这样写道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
先不过点头赞叹
次后听到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
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鲜花撒了一地
试想
黛玉的花容月貌
将来亦到无可觅之时
宁不心碎肠断
第四种畏死体验
是极限处境体验
它是人 被置于某种绝境
但又未触及死亡的短暂时间内
产生的深刻体验
俄罗斯著名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49年12月22日
他因为被判为政治犯
在等候被处决
20分钟之后
又得到赦免
并代之以另一级的刑罚
然而就在两次宣判的
20分钟之内
他意识到
死亡 确信无疑的即将到来时
持续不断地
产生在他脑子中的念头是
如果不死
该多好呀
如果能把生命追回来
那就是无尽的永恒
在这里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
作家在最后的两分钟
想到的不是死
而是生
渴望不死
渴望以另外一种方式去生
这很可能就是人之常情吧
通常来说
畏死体验它会对人生
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畏死体验之为未
就表明它是强行
降落到人身上的
人通常
其实是不愿意
看到人的结局的
但是
畏死体验
却打破通常的心理惯性
把人的可怕的结局
就摆在我们面前
畏死体验
是对死亡的一种直接体验
它不是对人世间任何
特定事物的恐惧体验
而是对空无一物的
纯粹虚无的恐惧体验
正是这一可怕的体验
它惊扰了沉睡般的日常状态
把整个生死变成了一个
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于是
这一偶然但深刻的体验
完全改变了我们自己
使我们的人生来了个急转弯
具体说
畏死体验会产生如下的改变
它会改变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
因为通过畏死体验
洞悉到人生的可怕的结局
因而会产生一种反向思维
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去思考与对待自我的人生
其次
畏死体验
还会令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活在当下
畏死体验使得人相信
我们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
但却可以好好的活在当下
死亡带来的是虚无
唯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由此
我们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东西
包括生命
亲情
爱情
友情等
-第一讲 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讲 生死学研究对象与目的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新闻案例
-第一讲 生与死的三重定义
-第二讲 生命的尊严与品质
-第三讲 死亡的尊严与品质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文献资源
-第一讲 畏死体验
--第一讲 畏死体验
-第二讲 死亡恐惧
--第二讲 死亡恐惧
-第三讲 濒死体验
--第三讲 濒死体验
-第四讲 临终心理
--第四讲 临终心理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疾病
--第一讲 疾病
-第二讲 衰老
--第二讲 衰老
-第三讲 灾难
--第三讲 灾难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文献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战争
--第一讲 战争
-第二讲 贫穷
--第二讲 贫穷
-第三讲 堕胎
--第三讲 堕胎
-第四讲 死刑
--第四讲 死刑
-第五讲 动物生命权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临终关怀
--第一讲 临终关怀
-第二讲 丧葬礼俗
--第二讲 丧葬礼俗
-第三讲 居丧体验
--第三讲 居丧体验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安乐死
--第一讲 安乐死
-第二讲 脑死亡
--第二讲 脑死亡
-第三讲 器官移植
--第三讲 器官移植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自杀的本质与成因
-第二讲 自杀的伦理审视
-第三讲 自杀的三联征与自杀干预
-第四讲 自杀干预策略与途径
-第五讲 慢性自杀
--第五讲 慢性自杀
-讨论
-作业--作业
-期末考试--《生死学》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