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生死学 > 第一章 生死之间的学问 > 第一讲 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 第一章 第一讲 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大家好
欢迎来到生死学课堂
很高兴跟大家一块谈生论死
我们今天主要谈论两个话题
一个是为什么要学生死学
第二个是我们学什么
那么首先我们谈第一个话题
为什么要学生死学
或者说学生死学的目的
他的意义何在
那么在谈这个话题之前
我们要了解一下
我们文化回避死亡的传统
长期以来
人们只是思考生的问题
如何去获取生存资源
怎样才能幸福
如何做到延长人的寿命等等
对死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策略
其典型的思维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这既是一种思维倾向
他也是一种生死态度
那么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之下
首先死的问题被存而不论
我们的精力首先集中于生存问题
我们往往以生的问题
尚且成谜为由
从而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将死亡封存
第二死的问题为生的问题
所取代和抵消
我们忙碌于俗事
对死亡之事便无暇顾及
第三死的问题被刻意的回避
我们发明出许多禁忌
以堂而皇之的理由
将死的问题视为不祥而拒之门外
我们谈到死是很不吉利的
我们是回避的
总之对于死
我们采取的是鸵鸟哲学
未知生焉知死
这种观念未尝没有他的道理
这是一种重生轻死
乐生恶死讲究现实的人生态度
他要求我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
都集中到人生问题上
专注于人生自身的价值
与意义问题
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这种生死态度这种生死观
他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他把生和死
完全当做是两回事
而且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
这就使得他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缺乏深度和力度
也就是说我们对死亡
应该从正面上来理解
那就是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美国著名的生死学专家
罗斯教授指出
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
其实不然
死亡是一种挑战
而对死亡的应对
是人类成长的基本的前提和动力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死亡是人生导师的内涵
第一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的归属
知死方能明确人的使命
因为死亡人生苦短
那么在经历了这短暂的人生之后
我们将归于何处
与人生所遭遇到的所有问题相比
这个人的归属才是最大的问题
而人一旦意识到死亡
那么就不仅仅是关注眼前事物
不仅仅满足于有限的生命
我们总有一种想知道人死后
又当如何的强烈的冲动
因为人愿意获得永生
无论归属是永恒的光明
还是无尽的黑暗
对他的认识
肯定直接影响到
我们现实的人生态度
决定并支配着
此生此世的活动作为
那么当我们试图超越这有限时
我们关注的事情
便由生前延续到未来
即生前身后事
就如这个唐朝诗人陈子昂
所吟唱的内容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
我们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意识
我们进入到
一种绵延的时间长河之中
此时的个体
便有一种伟大与神圣感
自我意识在悠悠长河之中
不再是短暂的存在
他获得一种承先启后
贯穿古今的这个永恒的存在感
他也由此有了
某种自我的价值期许
神圣的使命意识油然而生
从而支持着他毅然向前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
使我们得以安身立命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
赖以绵延不绝的内在的
一种价值信念和信仰
第二死与生相伴
知死方能明有无得失之理
现实生活中肯定要追求名利
求名求利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
但太过于执着与计较患得患失
在利与害 得与失之间
便筑起一道跨越不过的关隘
困于其中越陷越深
徒增烦恼与痛苦
甚至痛不欲生
这就是所谓的名利关
那么在所有的关隘中
最要紧的莫过于生死一关
因为任何得失祸福都超不过生死
懂得生死智慧
打通生死关隘
不使生死对抗
可从心灵深处解放自我
从而获得真正自由
了悟生死 不再患得患失
人生何累之有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那么一旦人们认识到
生死之间的内在的关联与转换
就会发现得亦是失
失或许就是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们不必要执着于一得一失
这样便能在这个名利得失之间
变得坦然与自在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
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息
我们什么都看透了对不对
因为我们透破生死关
什么都看淡了
我们岂不是很自由吗
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
知死方能学会珍惜懂得爱
首先死是个人的死
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
正是死使我们今生的时间
规定界限
他们催迫我们
在我们能够使用的这段时间里
做一番创造性的事业
因为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知死令我们更懂得爱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
我们的生命
总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
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
都与我们个人有诸多的联系
一个人的死
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
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死亡令亲情爱情友情稍纵即逝
从而弥足珍贵
任何个体的死亡都
可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丧失
从而令我们痛苦至深
因此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
我们才能拥有更多更长久的爱
由此可见
人生的意义本身
其实是相对的 不确定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换言之
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决定着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不知死便不知生
谈生论死
如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
就是向死而生
这恰恰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正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说的那样
有生必有死
把这一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事实
作为根本前提
我们的教育才会无限地、广阔地
博大而深邃地开展下去
从这里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得知
生死学值得我们去学
-第一讲 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第二讲 生死学研究对象与目的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新闻案例
-第一讲 生与死的三重定义
-第二讲 生命的尊严与品质
-第三讲 死亡的尊严与品质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文献资源
-第一讲 畏死体验
--第一讲 畏死体验
-第二讲 死亡恐惧
--第二讲 死亡恐惧
-第三讲 濒死体验
--第三讲 濒死体验
-第四讲 临终心理
--第四讲 临终心理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疾病
--第一讲 疾病
-第二讲 衰老
--第二讲 衰老
-第三讲 灾难
--第三讲 灾难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视频资源
--文献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战争
--第一讲 战争
-第二讲 贫穷
--第二讲 贫穷
-第三讲 堕胎
--第三讲 堕胎
-第四讲 死刑
--第四讲 死刑
-第五讲 动物生命权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临终关怀
--第一讲 临终关怀
-第二讲 丧葬礼俗
--第二讲 丧葬礼俗
-第三讲 居丧体验
--第三讲 居丧体验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安乐死
--第一讲 安乐死
-第二讲 脑死亡
--第二讲 脑死亡
-第三讲 器官移植
--第三讲 器官移植
-讨论
-作业--作业
-拓展资源
--文章资源
-第一讲 自杀的本质与成因
-第二讲 自杀的伦理审视
-第三讲 自杀的三联征与自杀干预
-第四讲 自杀干预策略与途径
-第五讲 慢性自杀
--第五讲 慢性自杀
-讨论
-作业--作业
-期末考试--《生死学》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