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学教育基础 > 第五章 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 5.2 德育规律 > 5.2.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上)
欢迎学习
中学教育基础这门课程
本节课
我们共同学习德育过程
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
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
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有哪些规律呢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共同学习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规律1
德育过程是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
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什么是知情意行呢
知是道德认知是指对是非
好坏
善恶的准则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教育即学生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
规范的认识
理解
它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情
是道德情感
指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对美好的道德行为产生敬仰
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等
意是道德意志
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
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
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
行是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
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行为是关键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是实现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
在德育过程中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因此
我们对学生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使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知识
陶冶情感
锻炼意志和培养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但在现实中
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
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如言行不一
口是心非等
因此
在道德具体实施过程中
又可以有多端性
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
诸因素发展的不平衡的状况
灵活处理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规律2
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
逐步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
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
人的品德不是生而具有的
而是后天环境
学校教育影响的结果
其次
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
其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
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第三
学生对环境影响吸收是积极主动的
学生是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形成自己的善恶
是非等观念
学生作为社会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必然扩大
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活动的情境
正确指导交往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教师应该在正确的政治教育
心理等学科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课程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但是
学生的思想觉悟
人生信仰
道德修养等价值认识
与社会实践都不可能像教学那样
通过知识技能的授受加以解决
还需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课外活动
文艺演出
生活交往
志愿服务
社会工作等活动加以解决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
包含两种相互连接的活动
一是学生的学习
研讨
作业
劳动
社会服务等外显实践活动
二是思想认识
情感
意志上内隐的心理活动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外显活动
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
促进他们思想认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
发动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与意志活动
能进一步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提升
总之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最有效的方式
这次课
我们学习了德育过程的两条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
情
意
行统一协调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
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您学会了吗
-1.1 教育的本质
--1.1教育的本质
-1.2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章节测试
-2.1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2.2 教育的社会功能
-章节测试
-3.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3.2 人的发展规律及教育
-章节测试
-4.1 教育目的概述
-4.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章节测试
-5.1 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5.2 德育规律
-5.3 德育原则
-5.4德育方法与途径
-章节测试
-6.1 课程概述
-6.2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章节测试
-7.1 教学概述
-7.2 教学过程的实施主体
-7.3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7.4 教学原则
-章节测试
-8.1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8.2 中学课堂教学实践
-- 8.2.2 说课
-8.3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