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学教育基础 >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 8.1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 8.1.3.1教学模式(上)
欢迎进入中学教育基础在线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
这就是教学模式的问题
使用的教学模式不同
教学活动过程的程序 步骤 结构也就不同
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今天先学习前三种
第一
传递——接受模式
它的渊源是赫尔巴特的四段式教学
四段式教学是历史上第一个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 就是传授新知识
联想 是新旧知识联系
系统 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把所学知识加以系统化
方法 是所学知识的运用
四个阶段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
知识
传递——接受模式的另外一个渊源
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教学过程六环节
在上述两个模式长期的共同影响下
形成了我国中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般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传递——接受模式是一个 以知识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
第二
发现学习模式
是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提出来的
布鲁纳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
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之前
必须要有一个发现的过程
在这个例子中
老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而是先引导学生观察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发现
去得到知识
获得结论
这就是发现学习模式
数学课上使用发现学习模式的例子很多
发现学习的基本程序一般包括四个步骤
其中 只有第一个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老师负责的
其他三个环节都是学生参与完成的
发现学习模式非常有利于
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但是 并不适用于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科
第三
接受学习和先行组织者模式
这是奥苏贝尔的观点
这里的接受学习
指的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他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分类
按照学习的效果
把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
指的是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能够理解所学新知识
能够获得所学新知识的意义
这种学习叫做有意义学习
反之就是机械学习
一种学习最终是有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
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
人类大多数学习属于有意义学习
只有一小部分机械学习的成分
如何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呢
奥苏贝尔认为
人类的学习方式不外乎两大类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
就是从老师这里接受现成的知识
所谓发现学习
就是经过自己的研究 探究和发现来获得知识
奥苏贝尔认为
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可以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也都有可能导致机械学习
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
这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奥苏贝尔倡导接受学习
他认为发现学习只适用于实验室情境
并不适合于真实的课堂
当然这一点有他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总体来说
奥苏贝尔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奥苏贝尔的理论中
为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先行组织者模式
所谓先行组织者
就是在安排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的引导性材料
比如
在学习蚂蚁之前
老师先出示昆虫的概念
在学习浮力之前老师先出示力的概念
昆虫和力这两个概念都是先于新知识而行
是之前学习过的
能够对新知识起到组织的作用
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
和纳入到原有知识体系当中去
这就叫先行组织者
都谁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呢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
一条定律或一段说明性文字
也可以是一个具体形象化的模型
先行组织者模式的程序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步 呈现先行组织者
第二步 呈现学习的新知识
第三步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把所学新知识
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一次课我们继续了解其他常用的教学模式
再见
-1.1 教育的本质
--1.1教育的本质
-1.2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章节测试
-2.1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2.2 教育的社会功能
-章节测试
-3.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3.2 人的发展规律及教育
-章节测试
-4.1 教育目的概述
-4.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章节测试
-5.1 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5.2 德育规律
-5.3 德育原则
-5.4德育方法与途径
-章节测试
-6.1 课程概述
-6.2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章节测试
-7.1 教学概述
-7.2 教学过程的实施主体
-7.3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7.4 教学原则
-章节测试
-8.1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8.2 中学课堂教学实践
-- 8.2.2 说课
-8.3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