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学教育基础 > 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 8.1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 8.1.2.2教学目标设计(下)
欢迎进入中学教育基础在线课堂
今天继续学习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服从单元目标 学段目标和学科目标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
如何陈述呢
传统上描述教学目标的时候
往往会用这样一些动词
比如了解 理解 掌握 学懂 学会 认识等等
这些动词描述的是心理变化过程
共性的问题是什么呢
举其中任意一个词来体会一下
比如用 理解 这个词来描述教学目标
教学结束后
学生 理解 了什么
我们怎么知道学生是否 理解 了呢
理解 是在大脑中发生的
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去看到
教学结束后学生是否 理解 了
我们不便于去检查
这是一点
另外
假设学生 理解 了
张三的 理解 和李四的 理解 也可能会很不一样
所以用这样的词描述的效果
非常笼统 含糊 不具体 不明确
使用其他这些动词
比如了解 掌握 学懂 学会 知道
也都是这样的效果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目标描述存在的问题
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 行为目标
这是我们首先倡导使用的方法
什么叫行为目标呢
它指的是用可以观察
和可以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陈述的是教学结束后
学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是外显的
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
教学结束后
如果学生能够出现这个行为
就说明教学目标实现了
反之教学目标就没有实现
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用行为目标的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
陈述了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
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
议论的句子分类
至少85%分类正确
这是一个外显的
可以观察的到的行为
教学结束后
我们观察学生能这么做
还是不能这么做
就可以知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马杰认为一个行为目标的陈述
应包含三个要素
第一 行为
即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能够出现什么行为
第二 条件
这个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
第三 标准
即这个行为出现的最低要求
在上面那个例子里
行为 是能对文章中陈述事实和
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
条件 是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
这种条件下学生能这样做
标准 是至少85%分类正确
是最低要求
在马杰行为目标三要素的基础上
有人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个要素
对象
也就是你的教学对象是几年级的学生
这样 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
就由对象 行为 条件 标准四个要素构成
他们的英文字头分别是 A B C D
我们就把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的陈述
叫做 ABCD模式
下面是四个用行为目标的方法
陈述的教学目标
你能分别找出其中的 A B C D吗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
在这几个例子中
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描述的一定是
外显的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
这是使用行为目标的方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小结一下
行为目标的四个要素中
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
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情况
选择是否省略
只有行为是唯一不能省略的
另外一点
用行为目标的方法所描述的 一定是
外显的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
因此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行为动词
就非常关键
行为目标最突出的优势在于
在于明确 具体 便于检测
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
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
教学结束后学生能够出现的外显行为
这样一个结果
至于教学过程中
学生内在的心理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用行为目标的方法是反映不出来的
有人提出
教学目标应兼顾内在的心理变化
和外显的行为结果
因此就出现了第二种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内外结合的表述
1978年格朗伦提出来的
用这个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
由两部分组成
哪两部分呢
内 和 外
第一部分
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学习目标
以反应 理解 运用 分析 创造
欣赏 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
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
从而使这些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我们来看一个用这个方法来陈述的教学目标
这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目标
使用的方法是用内外结合的表述
它由几个部分组成
两部分
第一部分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用的行为动词是理解
描述的是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
然后列举了三个例子来反映
这种内在的心理变化
这三个例子都是外显的行为
教学结束后
这三种外显的行为出现了
就说明学生理解了
另外
这三个例子如果单独拿出任何一个来看的话
都可以认为是一个行为目标的陈述
由此可见
内外结合的表述
其实是以行为目标的方法为基础的
这是一个地理课的教学目标
使用的也是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有些时候 比如认知策略
或者情感领域的目标
往往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没有办法立竿见影看到学习的结果
因此 艾斯纳提出了第三种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
表现性目标
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习者在什么情境下
应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及情境
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
活动中得到的学习结果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用表现性目标的方法来
陈述的教学目标
他只描述了学生在学校组织的
反映爱国主义的影片情境下
能够认真观看
并且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
学生只需要有这样的表现就行了
至于通过活动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
并不需要去规定
上述学习了教学目标的三种陈述方法
其中行为目标与内外结合的表述
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描述认知领域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适用于情感领域和
认知策略领域的目标
当然除了这几种方法以外
还可以探索 尝试其他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陈述出来之后
怎样知道你设计的怎么样呢
应该说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
但是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自我检查
第一
对照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
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也不应该陈述教学过程如何做
第二
教学目标要力求全面 适度 有层次性
全面就是 凡是应该有的目标
就都要设计出来不能有遗漏
比如认知 情感 工作技能
三大领域的目标都有
而你只设计出其中一个领域或两个领域的目标
就说明不全面
当然
如果没有的也不能为了追求全面而凭空杜撰
适度指的是目标的难易程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有层次性指的是教学目标的排列顺序
要分清层次
第三
教学目标应力求明确
具体 可以观察和测量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再见
-1.1 教育的本质
--1.1教育的本质
-1.2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章节测试
-2.1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
-2.2 教育的社会功能
-章节测试
-3.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3.2 人的发展规律及教育
-章节测试
-4.1 教育目的概述
-4.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章节测试
-5.1 全面发展教育概述
-5.2 德育规律
-5.3 德育原则
-5.4德育方法与途径
-章节测试
-6.1 课程概述
-6.2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章节测试
-7.1 教学概述
-7.2 教学过程的实施主体
-7.3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7.4 教学原则
-章节测试
-8.1 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8.2 中学课堂教学实践
-- 8.2.2 说课
-8.3 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