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CT诊查技术 > 第四章 CT装置的基本操作 > CT扫描参数 > CT扫描参数
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CT装置
基本操作的理论知识
本节课主要学习CT扫描参数的选择
CT图像的优劣
与扫描技术参数密切相关
不当的扫描参数
会损失诊断信息
导致误诊、漏诊
CT扫描技术参数包括
扫描类型 探测器宽度
管球转速 曝光条件
视野 矩阵 层厚 层距
螺距 重建间隔 图像重建算法等
下面我们逐个进行介绍
一 扫描类型
扫描类型包括以下五种
一 定位像扫描(scout)
即通过扫描得到被检部位的定位像
定位像扫描时
患者在检查床上采取相应的
检查(仰卧位或俯卧位)体位
球管和检测器静止
检查床匀速移动
球管在患者的腹侧
扫描得到正位定位像
球管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
即可得到侧位定位像
二 常规扫描或轴扫
指的是不连续扫描
球管扫描一圈要停顿一下
然后检查床位置移动后再扫第二圈
此种扫描类型扫描时间长
不适于重建
轴扫在常规CT或螺旋CT均可实施
但二者不同的是常规CT未使用
滑环技术
球管扫描一圈后要回转一圈
再扫第二次
而螺旋CT可以顺着一个方向
旋转不用回转
三 螺旋扫描
球管在旋转的过程中
检查床也在移动
形成螺旋状扫描轨迹
此种扫描类型扫描速度快
重建图像质量好
只能在螺旋CT机上实施
四 电影扫描
不移动扫描床而进行
连续曝光扫描的方式
在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中
即采用此种扫描类型
五 心脏扫描
为心脏检查专用的扫描类型
在临床应用中
即是要根据检查部位及诊断需求
选择恰当的扫描类型
一般先对被检部位
进行定位像扫描
然后依据检查部位的不同
通常在颅脑 椎间盘检查时
选用常规扫描
在胸部 腹部检查
及增强扫描时选用螺旋扫描
二 探测器宽度
探测器宽度会影响扫描速度
及灌注扫描时的覆盖范围
现在业内最宽的探测器
已经达到16cm
在CT扫描时应该尽可能的
选择宽的探测器
因为探测器宽度增加
可以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大幅提高扫描速度
而不增加图像噪声
但过宽的探测器会产生锥形束伪影
影响图像质量
三 管球转速
管球转速
即球管旋转一周需要的时间
随着磁悬浮技术的应用
管球转速已提升到0 3s/周
管球转速决定着CT机的时间分辨力
所以对运动器官的检查
应该尽可能的提高管球转速
但需要注意的是
提高转速后一定要增加毫安量
否则有效毫安量会降低
进而导致图像噪音增加
CT图像质量下降
四 螺距(即pitch)
螺距
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360°)
进床距离与透过
检测器的X线束厚度的比值
可用公式表示为
pitch= S/D =S/(M×D)
其中的S代表
球馆旋转一周
检查床进床的距离
而D或M×D
代表的是X线束的厚度
在单层螺旋CT时
X线束的厚度
(即相当于)检测器准直宽度
即等于或相当于采集的层厚
所以
在单层螺旋CT时
螺距可表述为X线管旋转一周
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与扫描层厚的比值
即pitch= S/D
在多层螺旋CT时
X线束厚度=
检测器准直宽度
等于层数×采集层厚
所以
多层螺旋CT时
可表述为X线管旋转一周
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与采用的探测器的宽度的比值
螺距会影响容积覆盖速度
影响图像质量
当螺距下降时
在扫描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扫描范围减小
原始数据的获得量
相对增加
图像质量提升
但对于整个检查部位而言
总的曝光时间会增加
导致患者的辐射剂量增加
反之
也是同样的
所以综合考虑
螺距为1.0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为了获取理想的原始容积数据
理论上应选用较小的螺距
即选择尽可能小的层厚
和检查床的移动速度
尽可能大的X线管电压和管电流
以及尽可能小的图像重建间隔
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螺旋CT机性能
X线照射剂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一般需根据扫描部位
扫描范围以及扫描时间
等因素选择层厚和检查床的移动速度
5 视野-FOV(field of view)
视野包括2种
扫描野和显示野两种
扫描野(S-canFOV)
指X线扫描时的范围
决定扫描多少解剖部位的参数
显示野简写为DFOV
是指数据重建形成图像的范围
决定了将多少扫描野
重建到一幅图像的参数
所以显示野≦扫描野
但不能大于扫描野
扫描野必须以扫描架中心为中心
而显示野的中心
可以在扫描野内任意选择
理论上
小的扫描野比大扫描野
图像质量要好
应尽可能的使用小的扫描野
由于扫描架中心位置图像质量最好
所以我们在摆位时
尽可能把要观察的解剖部位
放在扫描机架中心
也就是显示野或重建野
要和扫描野的中心重合
扫描野一般为50cm
显示野可以根据欲观察的
组织结构范围大小而改变
如腰椎间盘为15.0cm
肺组织为36.0cm
若矩阵不变的情况下
显示野减小
则空间分辨力提高
突出了病变的细节显示
6 曝光条件
即包括管电压和管电流
不同的检查部位选择不同的条件
管电压的选择范围一般在100~140kV
管电流的选择范围一般在
70~260mA
管电压
一般选择120kV
患者体形过大时可以适当增加管电压
体形过小时或儿童检查时
可降低管电压
当管电压改变时
组织的CT值
尤其是注入碘对比剂后的血液
或脏器
其CT值会发生变化
管电流在管球热容量许可的情况下
可任意调节
它主要影响图像噪声
X线剂量减低时
噪声增大
图像质量下降
管电流调节是降低辐射剂量
常用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
影响图像噪声的是有效毫安值
它与管球旋转时间呈正比
与螺距呈反比
所以不能单纯的比较管电流值
而应该综合考虑
CT技师在临床工作中
要根据检查部位的组织厚度
和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
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病人所接受X线剂量
第7个参数
矩阵
矩阵是指CT图像上行与列的乘积
CT图像的矩阵一般选择
256×256
512×512
或1024×1024等
矩阵越大
像素的尺寸会越小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也就越高
同时体素内分配的X线剂量
会相对的减小
X线量子噪声
又会对应的增加
此时CT图像的噪声增大
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
就会相应下降
所以在选择矩阵时
要综合考虑到其对空间分辨率
和密度分辨率的双重影响
第8个参数
层厚
层厚即指CT成像层面的厚度
当层厚减低时
图像的纵向空间分辨率增高
同时体素的体积减小
X线量子噪声增大
CT的噪声增大
密度分辨率又会对应的下降
反之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选择层厚时
亦要综合考虑到
层厚对空间分辨率
和密度分辨率的双重影响
在临床工作中
扫描层厚
更多的是依据被检结构的大小和
病变来确定
扫描层厚可以从
2.0毫米到10毫米不等
高档CT机
如64层螺旋CT
双源CT
等的扫描厚度最薄
可达到0.33毫米
第九个参数
层距或层间距
一般运用于常规扫描中
是指相邻两个层面的
中点之间的距离
当层距等于层厚时
该扫描方式为连续扫描
若层距>层厚时
该扫描方式为间断扫描
若层距
该扫描方式为重叠扫描
间断扫描扫描时间短
重叠扫描
对小于层厚的病变显示较好
所以对层距和层间距
我们要酌情选择
第十 重建间隔
重建间隔表示相邻两层重组图像
之间的间隔距离
常应用于螺旋扫描时
其减小可导致图像质量改善
尤其是重组图像
重建间隔相当于常规CT的层距
但二者却又有不同
其一
层距是在常规扫描类型中
扫描前设定的参数
而重建间隔
是在螺旋扫描类型中
可以在扫描后设定的参数
其二
常规CT的层距减小时
扫描辐射剂量
将会成倍增加
而螺旋CT重建间隔减小时
并不增加额外的扫描辐射剂量
如螺旋扫描时
扫描范围为10厘米
扫描层厚为一厘米
当重建间隔为一厘米时
可以重建得到10幅图像
若调整重建间隔为5毫米时
可以重建得到20幅图像
当重建间隔为一毫米时
可以重建得到100幅图像
第11个参数
重建算法
重建算法即图像重建的数学演算方式
有很多种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基本算法
第一种标准算法
标准算法
可以均衡图像的密度
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适用于一般CT图像的重建
例如颅脑
脊柱等部位图像重建时
第二种算法
软组织算法
软组织算法能够突出密度分辨率
适用于软组织图像重建
例如肝
脾
肾
子宫附件等
重建的图像柔和平滑
密度分辨率高
第三种算法
骨算法
骨算法能够突出空间分辨率
适用于密度差异大
且需要清晰显示细节的部位
例如骨质结构
尤其是在显示骨小梁时
还有内听道
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图像重建等
当然除过以上三种基础算法外
现在各厂家公司
对图像重建算法
更加细化
如用于肺间质病变
主要应用于高分辨率检查
和清晰的显示骨的细节部分的算法
还有主要用于亚毫米级的头部细节
部分的显示等等
在临床工作中
作为CT技师
要能够根据检查部位的组织成分
和密度差异及诊断要求
选择合适的图像演算方式
综上所述
在CT检查中
可选择的扫描技术参数有
扫描类型
探测器宽度
管球转速
曝光条件
包括管电压和管电流
层厚
层距
视野
其中视野包括了扫描野和显示野两个
矩阵
重建间隔
螺距
算法等11种参数
那么这些参数
在CT检查过程中
选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要依据被检部位
及诊断的要求
来确定扫描类型
首先一般进行的
扫描类型为定位像扫描
根据被检部位选择扫描范围
和曝光条件
得到被检部位的定位像
然后根据被检部位的不同
即扫描的要求
进行常规扫描或螺旋扫描
如果对被检部位实施常规扫描
那么参数的选择顺序应该是
一 探测器宽度
二 管球转速
三 曝光条件
四 视野包括扫描野和显示野
五 层厚
六 层距
七 矩阵
八 算法
这些参数都必须在扫描前设定好
如果对被检部位
实施螺旋扫描
那么参数选择的顺序
应该是
探测器宽度
二 管球转速
三 曝光条件
四 扫描仪
五 层厚
六 螺距
七 显示野
八 矩阵
九 重建间隔
十 算法
以上十个参数中
其中
1~6
是必须在扫描前要设定好的
而对于7~10
即 显示野 矩阵 重建间隔
算法等参数可以在扫描后
图像重建时进行选择
本小节内容主要学习了
CT检查成像参数的选择
要求同学们
尤其是要熟悉和理解
CT扫描的各个技术参数
同学们通过以上讲解
大家应该对CT扫描参数的选择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强化
对11个
CT扫描成像参数的理解和记忆
本小节CT装置的基本操作
就学习到这里
谢谢大家
-CT检查技术发展史、基本结构以及成像过程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概述作业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CT成像基本原理—X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
-CT成像基本原理—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和图像重建
-螺旋CT成像—单层螺旋CT
-螺旋CT成像—多层螺旋CT
-特殊CT成像
--特殊CT成像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步骤与流程
--CT检查步骤
--CT检查流程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作业
-CT开机及检查步骤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
-CT图像的特点、CT值
-CT窗口技术和影像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CT平扫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课后作业
-CT血管检查
--CT血管检查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CT血管检查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安全防护
-CT辐射安全管理--习题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习题二
-颅脑CT检查
--颅脑CT检查
-眼眶CT检查
--眼眶CT检查
-耳部CT检查
--耳部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A检查技术
-胸部平扫
--胸部平扫
-胸部增强扫描
--胸部增强扫描
-腹部平扫
--腹部平扫
-腹部增强扫描
--腹部增强扫描
-盆部CT检查
--盆部CT检查
-脊柱扫描
--脊柱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CT介入检查技术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胸痛中心的临床应用
-卒中中心的临床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二
-医学影像图像储存与传输概述
-PACS的分类
--PACS的分类
-PACS的组成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技术管理
-影像质量的有关概念
-CT图像质量的评估指标及影响因素
-CT图像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正确选择CT扫描技术参数
-CT装置的日常保养与校准
-鼻窦CT操作流程
--鼻窦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