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CT诊查技术 > 第九章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本节课程内容是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我们将介绍以下三个内容
痛风的双能量CT扫描
金属植入物的双能量CT扫描
以及颅内出血与对比剂渗漏的鉴别
首先来看第一个内容
痛风的双能量CT扫描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
和尿酸排泄障碍
所导致的代谢性疾病
以高尿酸血症
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
慢性痛风石形成
及关节畸形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血尿酸升高有助于痛风的诊断
但高尿酸血症不一定会导致痛风
而部分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
血尿酸水平是正常的
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是
从受累关节滑液中
或痛风石内容物中
找到特征性的尿酸盐结晶
然而关节穿刺属于有创性检查
加之受检者配合程度
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使该种方法的普及受到限制
同时穿刺提取物结晶数量少
技术水平不到位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近些年来开发的双能量CT
基于物质分离的原理
采用高低不同的管电压进行扫描
因为尿酸盐结晶
存在不同的X线衰减特征
能够检测出体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
为痛风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
无创性检查方法
表一为痛风的双能量CT扫描
及重建参数
扫描类型为螺旋扫描
扫描范围
手 足 腕 膝任选其一
呼吸方式
平静呼吸
定位像
正位 侧位
管电流
A球管有效管电流70毫安秒
B球管有效管电流300毫安秒
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
管电压
A球管电压140千伏
B球管电压80千伏或100千伏
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
螺距因子
0.5到0.9
采集矩阵
512乘512
显示矩阵同样为512乘512
显示野
260到350
采集层厚
0.5到1
重建层厚
2.5到5
重建间距
2.5到 5.0重建算法
软组织算法
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到400
窗位35到50
骨组织窗
窗宽1500到3000
窗位300到600
扫描结束后
将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
将双能量数据调入
并启动应用程序内的
痛风分析软件处理
该软件
通过调节三个组织的CT值进行处理
软组织 尿酸及骨骼
并以容积再现图像的形式
显示痛风结石
在后处理重组图像上
绿色所示为尿酸盐结晶
蓝色所示为密质骨
粉红色所示为松质骨
第二个内容是
金属植入物的双能量CT扫描
现代临床骨科工作
使用的金属固定装置
如外固定支架
钢板和螺钉等越来越多
对于固定术后的监测和随访
影像学检查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常规的CT检查
产生金属周围大量的线束硬化伪影
如图一所示
磁共振检查对骨关节比较敏感
但对金属显示效果不好
无法观察相应区域
骨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
因此金属内固定装置
影响图像质量的最大问题
就是其周围的所谓金属伪影
双能量CT扫描
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双能量CT虚拟单能谱成像技术
通过特殊计算后
得到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虚拟
单能谱图像
可有效地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的影响
并且随着kV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
能提高组织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
降低图像噪声
这样获得的虚拟单能谱图像
能最大限度地消除线束硬化伪影
从而获得优质的图像
扫描参数详见表二
以双源CT为例
扫描类型为螺旋扫描
扫描范围为相应的检查部位
呼吸方式
平静呼吸
定位像
正位 侧位
管电流
采用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
参考值分别为86毫安秒和468毫安秒
管电压
两个球管电压分别为140千伏和80千伏
螺旋因子
0.5到0.9
采集矩阵
512乘512
显示矩阵同样为512乘512
显示野
300到400
采集层厚
0.5到1
重建层厚
2.5到5
重建间距
2.5到5
重建算法
标准算法
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到400
窗位35到5O
骨组织窗
窗宽1500到3000
窗位300到600
应用双能量CT去除金属伪影技术
可以有效地去除金属伪影
最大限度降低线束硬化伪影
又保留了精细解剖结构
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如图二所示
最后一个内容是
颅内出血与对比剂渗漏的鉴别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受检者
在最佳时间窗内取栓
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常用方法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但动脉再通后
颅内出血概率也时有发生
临床上发现
术后梗死部位常出现高密度区
其原因是有脑出血或对比剂外渗
鉴别颅内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对诊断脑卒中患者
血管再通后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意义重大
由于出血和对比剂外渗
二者均为高密度
常规CT扫描难以区分
只能依靠连续随访监测
双能CT
利用不同球管电压下X线衰减差异
可有效地鉴别
颅内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这对于诊断脑卒中患者
血管再通后
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意义重大
双能CT扫描之后
将数据传到后处理工作站
进行脑出血处理
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中
低密度的是出血
碘图呈高密度
虚拟平扫图像呈低密度的是
外渗的对比剂
同学们
本节内容就到这里
感谢大家聆听
-CT检查技术发展史、基本结构以及成像过程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概述作业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CT成像基本原理—X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
-CT成像基本原理—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和图像重建
-螺旋CT成像—单层螺旋CT
-螺旋CT成像—多层螺旋CT
-特殊CT成像
--特殊CT成像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步骤与流程
--CT检查步骤
--CT检查流程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作业
-CT开机及检查步骤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
-CT图像的特点、CT值
-CT窗口技术和影像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CT平扫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课后作业
-CT血管检查
--CT血管检查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CT血管检查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安全防护
-CT辐射安全管理--习题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习题二
-颅脑CT检查
--颅脑CT检查
-眼眶CT检查
--眼眶CT检查
-耳部CT检查
--耳部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A检查技术
-胸部平扫
--胸部平扫
-胸部增强扫描
--胸部增强扫描
-腹部平扫
--腹部平扫
-腹部增强扫描
--腹部增强扫描
-盆部CT检查
--盆部CT检查
-脊柱扫描
--脊柱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CT介入检查技术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胸痛中心的临床应用
-卒中中心的临床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二
-医学影像图像储存与传输概述
-PACS的分类
--PACS的分类
-PACS的组成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技术管理
-影像质量的有关概念
-CT图像质量的评估指标及影响因素
-CT图像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正确选择CT扫描技术参数
-CT装置的日常保养与校准
-鼻窦CT操作流程
--鼻窦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