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CT诊查技术 >  第六章 CT检查的扫描方式 >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返回《CT诊查技术》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在线视频

下一节:CT血管检查

返回《CT诊查技术》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本节课程内容是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我们将介绍以下三个内容

一 头颈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主动脉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全身血管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首先来看

头颈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头颈部动脉和冠状动脉

都是动脉硬化的常见受累部位

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尤其缺血性脑卒中的

患者常伴有头颈血管的受累

准确评价头颈血管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对患者的早期干预

及后期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

同时进行头颈血管CTA检查

可以很好地显示

脑内及颈部血管的形态

评价其血管的阻塞程度

及其毗邻关系

宽体检测器或大螺距快速扫描

可以在一次注射对比剂的

较窄时间内完成头颈部动脉

和冠状动脉CTA的全部检查过程

结合低kV成像技术

减少对比剂用量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头颈与冠状动脉

CTA联合扫描有效地解决了

以往需要两次单独检查时

重复注射对比剂的弊端

扫描方式与参数详见表一

以大螺距扫描为例

扫描设备为64层

及以上螺旋CT

扫描类型为采用心电门控螺旋扫描

扫描范围为从心脏膈面水平至颅顶

呼吸方式为吸气后屏气

静脉对比剂

以4.5-5ml/s的速率

注射60ml对比剂

随后用相同的速率

注射40ml盐水

扫描延迟

一般15-25s

团注跟踪技术

ROI 设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内

阈值60-120Hu

手动或自动触发启动扫描

定位像为正位

管电流为自动管电流调制

参考值100-150mAs

管电压为自动管电压调制

参考值70-120kV

螺旋因子为2.0-3.0

采集矩阵为1024x1024

显示矩阵为1024x1024

显示野为200-350mm

采集层厚为0.5-1.0mm

重建层厚为2.5-5.0mm

重建间距为2.5-5.0mm

重建算法为标准算法

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 400Hu

窗位35-50Hu

需注意达到触发阈值后

还需要6s左右的

延迟时间才开始扫描

此时间用于提示患者吸气后屏气

同时能够使对比剂

充分充盈冠状动脉各支

扫描完成后

分别进行头颈与

冠状动脉CTA的重建

将重建图像传至工作站

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三维立体重组

采用多平面重组 曲面重组

容积再现等方式进行

头颈与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析

第二个内容是

主动脉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对于主动脉疾病

如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或壁间血肿

具有发病突然

进展迅速

病死率高的特点

有时临床症状很难

和急性心肌梗死区分

因此

临床怀疑主动脉或冠状动脉病变时

常需要进行

主动脉或冠状动脉CTA的联合检查

主动脉和冠状动脉CTA联合检查时

因为需要观察包括

冠状动脉在内的自主动脉弓

至髂血管分叉在内的主动脉情况

所以扫描范围大

由于心脏冠状动脉扫描

可以采用大范围的单心跳扫描方式

极大地降低了冠状动脉的扫描时间

使注射一次对比剂后同时

做主动脉CTA和冠状动脉CTA检查

成为了可能

表2为主动脉与冠状动脉CTA

联合扫描及重建参数

扫描设备采用

64层及以上螺旋CT

扫描类型

采用心电门控螺旋扫描

扫描范围

从胸廓入口至髂血管内外动脉

分叉以远水平

呼吸方式

吸气后屏气

静脉对比剂

以4.5-5ml/s的速率

注射70- 80ml对比剂

随后用相同的速率

注射40ml盐水

扫描延迟

一般15-25s

团注跟踪技术

ROI设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内

阈值60- 120Hu

手动或自动触发启动扫描

定位像为正位

管电流为自动管电流调制

参考值100-350mAs

管电压为自动管电压调制

参考值70- 120kV

螺旋因子为1.5-3.0

采集矩阵为1024x1024

显示矩阵同样为1024x1024

显示野为300- 400mm

采集层厚为0.5-1. 0mm

重建层厚为2. 5-5.0mm

重建间距为2.5-5. 0mm

重建算法为标准算法

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400Hu

窗位35- 50Hu

检查完成后

在工作站对图像分别作三维重组

采用多平面重组

容积再现等方式

进行主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析

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

患者的复查与大范围

冠状动脉CTA检查

保证了扫描野内桥血管

全程的强化程度基本一致

能清晰 直观和整体地

显示桥血管及其连接关系

以及桥血管管腔是否存在狭窄

最后一个是

全身血管与冠状动脉CTA联合扫描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

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

受检者往往存在

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

因此

临床上可能需要评估

更多血管的狭窄情况

即在进行冠状动脉CTA的同时

进行头颈部动脉或腹部动脉

髂动脉

双下肢动脉的CTA

这需要在一次注射对比剂后

完成冠状动脉和全身大血管的CTA

合理的检查方案可以在一次

注射对比剂的时间内

完成包括冠状动脉CTA

头颈CTA

胸腹部CTA

及下肢动脉CTA的全身动脉检查

同时结合迭代技术

可以减少

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表三为

全身血管与冠状动脉CTA

联合扫描及重建参数

扫描设备为64层

及以上螺旋CT

扫描类型为采用心电门控螺旋扫描

范围从颅顶至足底水平

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扫描范围

呼吸方式

吸气后屏气

静脉对比剂

对比剂总用量为80-100ml

先注射60ml

注射速度为4.5-5.0ml/s

再注射40ml

注射速度为3ml/s

随后用相同的速率

注射20-40ml盐水

扫描延迟

一般15- 25s

团注跟踪技术

ROI设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内

阈值60- 120Hu

采用心电门控技术

手动或自动触发启动扫描

定位像为正位

管电流为自动管电流调制

参考值为100-350mAs

管电压为自动管电压调制

参考值为70- 120kV

螺距因子为1.5-3.0

采集矩阵为1024x1024

显示矩阵为1024x1024

显示野为300-400mm

采集层厚为0.5- 1.0mm

重建层厚为2.5-5.0mm

重建间距为2.5-5.0mm

重建算法为标准算法

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

窗宽300- 400Hu

窗位35- 50Hu

因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

流动速度不同

所以当扫描下肢血管时

应适当减小螺距

保证小腿血管也可充盈良好

采集完成后在工作站进行

三维重组

通过多平面重组

容积再现技术进行

冠状动脉和全身血管分析

为影像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本节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聆听

CT诊查技术课程列表:

第一章 CT检查概述

-CT检查技术发展史、基本结构以及成像过程

--CT检查技术发展史、基本结构以及成像过程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概述作业

第二章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与成像原理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CT成像基本原理—X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

--CT成像基本原理—X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

-CT成像基本原理—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和图像重建

--CT成像基本原理—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和图像重建

-螺旋CT成像—单层螺旋CT

--螺旋CT成像-单层螺旋CT

-螺旋CT成像—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的基本结构

--多层螺旋CT的数据采集

-特殊CT成像

--特殊CT成像

第三章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步骤与流程

--CT检查步骤

--CT检查流程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作业

第四章 CT装置的基本操作

-CT开机及检查步骤

--CT开机及检查步骤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

第五章 CT图像

-CT图像的特点、CT值

--CT图像的特点、CT值

-CT窗口技术和影像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CT窗口技术和影像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第六章 CT检查的扫描方式

-CT平扫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对比剂及常规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课后作业

第七章 血管检查

-CT血管检查

--CT血管检查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CT血管检查

第八章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安全防护

-CT辐射安全管理--习题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习题二

第九章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颅脑CT检查

--颅脑CT检查

-眼眶CT检查

--眼眶CT检查

-耳部CT检查

--耳部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A检查技术

--颈部CTA检查技术

-胸部平扫

--胸部平扫

-胸部增强扫描

--胸部增强扫描

-腹部平扫

--腹部平扫

-腹部增强扫描

--腹部增强扫描

-盆部CT检查

--盆部CT检查

-脊柱扫描

--脊柱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CT介入检查技术

--设备和器械及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

--准备与方法、及并发症处理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胸痛中心的临床应用

--胸痛中心的临床应用

-卒中中心的临床应用

--卒中中心的临床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二

第十章 CT图像存储传输与质量控制

-医学影像图像储存与传输概述

--医学影像图像储存与传输概述

-PACS的分类

--PACS的分类

-PACS的组成

--PACS构架和硬件配置及作用

--存储介质和支持软件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技术管理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

-影像质量的有关概念

--影像质量的有关概念

-CT图像质量的评估指标及影响因素

--空间、密度及时间分辨力

--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减少方法

-CT图像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诊断要求及受检者辐射剂量要求

--CT成像技术条件及图像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正确选择CT扫描技术参数

--影响图像质量的技术参数

--影像处理和影像观察相关条件的参数

-CT装置的日常保养与校准

--CT装置的日常保养与校准

第十一章 实训操作

-鼻窦CT操作流程

--鼻窦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