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CT诊查技术 > 第九章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 颅脑CT检查 > 颅脑CT检查
同学们好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
颅脑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最早就是
从颅脑检查发展起来的
由于其扫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费用低
小出血灶检出率高等优势
目前在许多颅脑疾病的诊断中
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且有些颅脑疾病
还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比如脑出血 外伤等
但在配备有MR的大中型医院
头颅MR越来越受到重视
颅脑CT检查方法有横断面扫描
冠状面扫描 增强扫描
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灌注等
颅脑扫描易于制动
通常采用非螺旋扫描
也称轴位扫描
CT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方法
通常采用螺旋扫描
本节内容主要从颅脑横断面扫描
颅脑冠状面扫描
增强扫描
脑血管CTA
脑CT灌注成像等五部分
讲述颅脑CT检查技术
一 颅脑横断面扫描
适应证
颅脑横断面CT平扫
可应用于颅脑外伤
急性脑出血 脑梗死
脑先天性畸形 脑萎缩
脑积水等疾病
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被检者常规取仰卧位
头先进
头置于头架中
下颌内收
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正中冠状面与扫描定位水平线重合
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体位要摆正对称
使每层图像两侧对称
以准确地反映该层面的解剖结构
且便于双侧对照
扫描范围从枕骨大孔到颅顶
自足侧向头侧扫描
扫描方式和参数
常规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
即眶耳线
眼外眦与外耳孔的连线
听眉线是眉上缘中点
与外耳道的连线
经该线扫描对显示第四脑室
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显示较好
听眶线是眶下缘与外耳孔的连线
作为扫描基线时
断面经过眼窝 颅中凹
和颅后凹上部
被检者摆好位置后
要进行体表定位
移动检查床将被检者头部
送入扫描孔内
使扫描机架上的指示灯定位线
定位于扫描范围的上方
采用侧位定位像
非螺旋扫描
层厚5-10mm
扫描视野为250mm
图像后处理
观察脑组织结构时
取窗宽75-90HU
窗位35HU 左右
观察颅骨结构时
取窗宽1500 2500HU
窗位400-700HU
对于颅脑外伤的被检者
常规要拍摄骨窗CT片
以免遗漏骨折的诊断
二 冠状面扫描
适应证
当疑有垂体瘤 鞍区占位
颅底病变 小脑病变
以及大脑凸面病变时
可做冠状面扫描
冠状面扫描的缺点是
由于病人体位不适
容易动
难固定
同时由于厚的颅底及鼻窦
鼻腔等含气结构的X线
吸收差别较大
容易产生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
一般不作为颅脑的常规扫描方法
鞍区扫描则常规采用冠状面扫描
但随着颅脑MR
在垂体诊断中的优越性
CT已不是垂体检查的首选
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颅脑冠状面扫描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头部过伸
头先进
仰卧位时取颌顶位
俯卧位时取顶颌位
两者均要求使扫描层面
与眶耳线垂直
一般顶颌位较常用
病人也比较容易配合
要求以下颌为支点
头颅两侧基本对称
颅脑冠状面扫描范围
应从额叶至枕叶
鞍区扫描范围应视蝶鞍大小而定
原则上包括蝶鞍前床突和后床突
有较大的占位性病变时
应扩大扫描范围完整显示病变
扫描方式和参数
均采用头颅侧位定位片
非螺旋扫描
一颅脑扫描应倾斜扫描机架
使扫描层面尽可能
与眶耳线垂直
以层厚 层距为8-10mm
视野 200-250mm
连续逐层扫描
直至脑实质全部扫完为止
二鞍区扫描
应尽可能与蝶鞍后床突平行
或与鞍底垂直
层厚 层距1-3mm
视野为150-200mm
进行连续逐层靶扫描
图像后处理
颅脑冠状面观察条件同常规横断面
鞍区显示窗宽250-300HU
窗位为50-70HU
增强扫描
1 适应证
在平扫的基础上
对怀疑血管性
感染性及占位性等病变
均需加做增强扫描
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的被检者
可以不做平扫
而直接进行冠状位薄层的增强扫描
有时脑瘤术后随访
也可直接增强扫描
检查体位 扫描范围
扫描方式和参数均同常规平扫
对比剂的使用
成年人一般用量为50-70ml
儿童按体重用量为
1-1.5ml/kg
用高压注射器静脉给药
注射速率1. 5~3ml/s
注射完成即行增强扫描
四脑血管CTA
适应证
脑血管CTA可应用于脑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急性脑卒中
脑血管狭窄
或血管闭塞性疾病等的诊断
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率
对于直径5-30mm的动脉瘤
显示满意
DSA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检查创伤小
又可进行全方位观察
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脑血管 CTA常规取仰卧位
头先进
头部用绑带固定于头架上
以减少移动伪影
扫描范围从舌骨水平至颅顶
由足侧向头顶侧扫描
为了获得优质的脑血管 CTA图像
应使用至少4层以上多层螺旋 CT
扫描方式和参数
采用侧位定位像
螺旋扫描
螺距为1-1. 5mm
层厚 层距为1mm
视野为250mm
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对比剂
50-70ml
生理盐水 20-50ml
注射速度3.5-5ml/s
常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
及智能触发技术进行扫描
对感兴趣区置于颈内动脉
设定CT值阈值80-100HU
也可以通过小剂量对比剂
同层动态测试
获得颈动脉层面的时间 密度曲线
制订出延迟时间
通常延迟时间为15-18秒
对于脑实质有病变者
在CTA 扫描结束后
可以再行颅脑常规增强扫描
既可了解脑血管情况
也可了解脑组织及其他结构的情况
图像后处理
扫描结束后
可进行MIP
CPR
SSD
VR
等多种方式的重组
重组时可以通过裁剪
去除骨骼的影响
脑血管CTA图像
一般可以清晰显示四级以上脑血管
并可以旋转图像多角度观察
获得多种二维 三维图像
脑CT灌注成像
适应证
脑CT灌注成像技术
已较成熟地应用于临床
许多疾病的诊断与器官功能的评价
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可半定量分析
及动态观察脑内缺血性病变的位置
范围 程度等
在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及肿瘤放化疗疗效的评价方面
显示很大的优势
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同脑血管CTA
扫描时应先行横断面平扫
根据平扫图像
及临床要求
选择好合适的感兴趣区层面
应包括一条大的血管比如上矢状窦
以利于参数计算
扫描方式和参数
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
50ml 碘对比剂
20ml生理盐水
注射速度通常宜大于5.0ml/s
注射开始后5-7秒对选定的层面
进行连续多次扫描
层厚为5mm
视野为150mm
共扫描40-50次
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
利用专用的软件计算出
各灌注参数值并可制成彩色功能图
图像后处理
CTP在工作站的技术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在工作站的浏览表中
选中检查病人的增强灌注图像
并点击灌注软件
进入CT灌注模式选择界面
根据临床检查要求选择不同算法
和不同功能灌注模式
然后进行图像校正以减少图像在
X Y 方向的运动
下一步是调整CT值的阈值
再选择感兴趣区和附近的代表动脉
与静脉的兴趣区域
则软件自动描绘出各兴趣区的TDC
设置最后一幅增强前的图像
和第一幅增强后的图像
点击下一步即可重建出
各种血流灌注参数的功能值
如果选择的是脑卒灌注软件
并以彩图模式观察
则可以分别得到CBV CBF
和MTT功能彩图
如果选择的是脑肿瘤的灌注软件
则可以得到CBV CBF MTT
和PS功能彩图
小结
本章内容主要需要大家掌握
颅脑CT各种检查技术的检查体位
扫描范围
扫描方式和参数
图像后处理等
需要熟悉颅脑CT
各种检查技术的适应证
好
同学们
通过以上讲解
大家应该对颅脑CT检查技术
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节颅脑的CT检查技术学习就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CT检查技术发展史、基本结构以及成像过程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CT检查技术的岗位
-CT检查概述作业
-CT设备运行基本条件
-CT成像基本原理—X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
-CT成像基本原理—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和图像重建
-螺旋CT成像—单层螺旋CT
-螺旋CT成像—多层螺旋CT
-特殊CT成像
--特殊CT成像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准备工作
-CT检查步骤与流程
--CT检查步骤
--CT检查流程
-CT检查准备工作与扫描方式作业
-CT开机及检查步骤
-CT扫描参数
--CT扫描参数
-CT图像的特点、CT值
-CT窗口技术和影像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CT平扫
--CT平扫
-CT增强扫描
-多部位联合增强CT成像
-课后作业
-CT血管检查
--CT血管检查
-心脏与血管CT检查技术
-CT血管检查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剂量管理
--CT辐射安全防护
-CT辐射安全管理--习题
-CT图像处理与辐射安全习题二
-颅脑CT检查
--颅脑CT检查
-眼眶CT检查
--眼眶CT检查
-耳部CT检查
--耳部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鼻和鼻窦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颌面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检查
-颈部CTA检查技术
-胸部平扫
--胸部平扫
-胸部增强扫描
--胸部增强扫描
-腹部平扫
--腹部平扫
-腹部增强扫描
--腹部增强扫描
-盆部CT检查
--盆部CT检查
-脊柱扫描
--脊柱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四肢骨关节扫描
-CT介入检查技术
-特殊CT检查的临床应用
-胸痛中心的临床应用
-卒中中心的临床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二
-医学影像图像储存与传输概述
-PACS的分类
--PACS的分类
-PACS的组成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临床应用
-影像储存与传输系统的技术管理
-影像质量的有关概念
-CT图像质量的评估指标及影响因素
-CT图像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正确选择CT扫描技术参数
-CT装置的日常保养与校准
-鼻窦CT操作流程
--鼻窦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腹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颈部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颅脑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盆腔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胸部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腰椎CT操作流程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