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电工技术 > 第15讲 可编程控制器之一 > 15.3 位逻辑指令 > 15.3.2 Video
在这个Step7-Microwin里边
程序要分成程序段或者叫程序片
一个程序段叫做一个网络
每个程序段只能有一个联通的能流通路
也就是说在一个程序段里边都是互相联通的
就像这个
各个支路都是互相联通的
所以可以放到一个程序段里边
这个就是另外一个程序段
这俩如果放到一个程序段里边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这块东西放到这
放到这个下边
那是不符合它的编程的规则的
如果说按照这种程序段去安排整个程序的话
很容易把这个梯形图的程序转换成语句表
如果你不按照这种程序段去划分这个程序的话
是不能够把这个梯形图转换成语句表
下边介绍一下这个OLD叫做组并联指令
和ALD叫做组串联指令
这是一个梯形图的程序
当然这个梯形图的程序比较的复杂
里边既有串联还有并联
还有两组的串联
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梯形图程序
我们把它写成语句表指令
首先 从I1.4的常闭触点开始
所以是LDN I1.4
从这开始
然后与I0.3串联
所以是AI0.3
那么这指的是这一段
下边我们就开始写这一段
这一段还要装载LD I3.2
一装载这个
实际上就把这的运行结果就往堆栈里边下压了一层
所以这个结果就放到了堆栈的第二层
这个运算结果就放到了堆栈的第一层
然后这个OLD它这个指令是用来
把一个串联支路和其他的支路相并联的
叫做组并联
怎么去表示呢
就是这个装载I1.4的反再与I0.3
和这个装载I3.2再与T16的反
这是两个串联支路
然后他们俩并联起来要用到OLD
所以这个OLD指的是前边的两个LD它两块的并联
再往后写
所以到这以后它子站点的数值就应该是这的运算结果
然后我们在写这一块的时候这么写
就是LDN C24
这是C24是一个计数器的一位
这是I1.2
是一个输入映像寄存器的一位
然后LDN C24
然后再ON I1.2
这两部分电路要串联
就要用到ALD
所以你在写这个ALD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这一块和这一块的一个串联
那么到这以后这个运算的结果就是栈顶的数据
就是在这一块的数据
就是在栈顶
那么下边再与Q3.4
所以是O Q3.4
那么这个结果就出来了
这就是这个结果
然后再输出给Q5.3
把栈点的数据再复制到Q5.3
这个就是组并联和组串联指令它的一个用法
大家只看这个语句的话
可能还不太理解
我们下边给大家看一下具体的堆栈的操作
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首先看第一行 LDN I1.4
它这个操作实际上就是把I1.4的反放到栈顶
然后第二行I0.3和栈顶的这个值与
然后再放到栈顶
所以第二行执行完以后
这个栈顶的数据就是他们两个运行的结果
比如说我们叫做S1
当运行这一行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又装载了一个I3.2
于是就把刚才那个结果
就是S1就下压了一层
这个时候栈顶就是I3.2
然后I3.2再和T16的反再与
又放到栈顶
所以这个时候栈顶的数据就是I3.2与T16的反
这叫我们叫它S0
所以是这个时候一运行到这
这个栈顶的第一层是S0
第二层是S1
这个OLD它的操作是这样的
OLD是把第一层和第二层这两个值把它或
再放到第一层
并且堆栈里的数据都再上移一层
然后再往下运行是这样
再装载C24的反
这个时候实际上栈顶的数据就是C24它的反
然后第二层的数据就是刚才运行的结果
然后我们把栈顶的数据和I1.2的反再或
这个时候就放到栈顶
实际上这个时候栈顶仅仅是这两行的运行的结果
然后你再执行ALD
那么它是把第一层和第二层相与
放到栈顶
底下各层分别上移一层
然后再往下是把这个运行结果再和Q3.4再或
所以它是整个和它并联
然后这个时候栈顶的数据就是S6
S6就是这的结果
然后下边的输出把这个S6就复制到Q5.3里边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梯形图
我们想把它转换成语句表
大家看这样写法对不对
首先从I1.4这个常闭触点开始
所以这是LDN I1.4
然后后边是A I0.3
然后再往后我写O I3.2
然后我再写AN
就是这个 AN T16
然后OLD
那么后边是AN C24
就是这个
然后再输出给Q5.3
实际上这样是错的
因为啥呢
因为这个OLD前边必须有两个装载
有两个装载才能够在栈顶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有两个结果
然后才能把它两个再或
再放到栈顶
是这样的
所以这样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写成这样
就是LDN I1.4
然后再A I0.3
就指的是这个
然后下边是再装载
装载I3.2
然后再AN
指这个AN T16
这个时候在这写OLD
它就是把栈顶的两层数据或起来放到栈顶
然后底下就顺序上移一层
所以运行到这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到这的这个结果
这个结果再串联C24的常闭触点
就是AN C24
然后再输出给Q5.3
所以这个是对的
下边介绍一下堆栈指令
这是一个梯形图
梯形图的这有分支
如果要把它转换成语句表
就要用到堆栈指令
堆栈指令有这么四个
一个是LPS叫入栈
这个LRD叫读栈
LPP叫出栈
LDS n 叫装载堆栈
这个一般我们不用
在这个地方
也就是在第一个分支这
要用到LPS
底下的这几个分支
只要不是最后一个
要用到LRD
最后一个用LPP
所以我把它转换成语句表的话就是
LDN I1.4 那就是这个
然后再与I0.3 A I0.3
这个时候这是第一个分支
所以这要加一个LPS
后边是AN I1.2
就是这个
然后再输出给Q5.3
下边第二个分支要用LRD
后边是A T16
然后再输出M3.7
这是最后一个分支
在这里加一个LPP
后边是AN C24
然后再输出给Q0.3
所以这个堆栈指令实际上是用来表示梯形图的分支的
下边我们看看各个堆栈指令它的堆栈的操作
LPS它就是把堆栈的数据顺序的下压一层
并且保留第一层的数据
所以说你加一个LPS
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都一样了
都是原来的第一层
这是读栈
读栈是什么意思呢
读栈是把这个第二层的数据读到第一层
这样的话第一层和第二层都一样
就是原来第二层的数据
这个是叫做出栈
出栈的意思就是从第二层开始顺序上移一层
就是这么一个操作
所以如果我再解释一下这个梯形图的话
那么就比较清楚了
你看运行到这
这个时候栈顶的数据就是这个数据
这个数据如果说你直接往后写
不加这个入栈操作的话
直接往后写
实际上这个结果就丢失了
那么如果你再回来从这往后运算的话
实际上这个结果已经没有了
所以是我们运行到这以后
我们把这个数据要把它复制一下放到第二层
然后你再运行这一段程序
运行这一段程序的时候用的都是栈顶
所以说它是把前面的结果和它串联
然后再输出
所以栈顶的数据就是它的运行结果
但是你如果说这个运行完了
要执行到第二个分支了
这个时候要把刚才存的那个数据
就是这个结果
要把它读到栈顶
因为下边要用
所以在这要加一个LRD
然后把它这个数据读到栈顶
然后再进行操作
这个时候你只要到这
那么栈顶的数据其实又不是刚才那个数据了
然后如果说还有一层
不是最后一层的话
你还得加一个LRD
到最后到这
那么我们把堆栈里的数据顺序上移
其实也是把第二层的数据读到第一层了
这个时候再运算后边就没有了
就不用再读栈了
那么堆栈也恢复了
但是最底层就丢失了
所以说PLC这个梯形图
如果是往右边有分支的话
要用到堆栈指令
但是实际上用堆栈指令使得语句表比较复杂
所以说我们在编写PLC程序的时候
这个梯形图有一个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左重右轻
就是说最好靠近母线这个地方的电路比较多
然后分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比如说这么一个梯形图
这个梯形图是有一个并联支路
和前边的电路是串联
所以一定得用到组串联
所以它的程序写的是LDN I0.0
然后到这因为是一个并联支路
所以必须待在加一个装载
所以是LD I0.1
再或Q0.1
底下因为它是一个并联电路
和前边的电路串联
要用到ALD
所以他这里边写起来好像程序比较复杂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电路稍微变一下
你看我变成了叫做左重右轻
就是把这块电路前移了
把这个移到后边来
这个电路是一样的
如果要用语句表写这个电路的话
那就要简单的多
你看LD I0.1
再O Q0.1
然后再AN I0.0
然后再输出Q0.1
所以它是把这个并联支路放到了最左边
就不用那个组串联了
还有这个
它有很多往右的分支
我们要写这个程序要用到堆栈指令
你看第一个加LPS
第二个加LRD
最后一个加LPP
那这个写起来就比较复杂
但是如果我把这个电路分成三片
你看分成三片
那么这样就比较好写了
每一片对应一个语句表
这每一个都比较简单
所以我们如果遵循着左重右轻的原则
把电路做一些变化
那么这个语句表就会写起来就比较简单
而且就可以避免使用这种比较复杂的指令
-1.1 电路变量及方向
--作业
-1.2 基尔霍夫定律
--作业
-1.3 电路元件
--作业
-1.4 两种电源的等效互换
--作业
-1.5 支路电流法
--作业
-1.6 节点电位法
--作业
-2.1 叠加定理
--作业
-2.2 等效电源定理之戴维宁定理
--作业
-2.3 等效电源定理之诺顿定理
--作业
-2.4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作业
-3.1 SPICE电路文件
-第3讲 电路仿真软件SPICE--3.1 SPICE电路文件
-3.2 元件语句
-第3讲 电路仿真软件SPICE--3.2 元件语句
-3.3 直流分析与输出语句
-第3讲 电路仿真软件SPICE--3.3 直流分析与输出语句
-3.4 子电路与模型语句
-3.5 Aim-spice使用方法
-4.1 正弦交流电路的概念
-第4讲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4.1 正弦交流电路的概念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4讲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3 纯电阻交流电路
-第4讲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4.3 纯电阻交流电路
-4.4 纯电感交流电路
-第4讲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4.4 纯电感交流电路
-4.5 纯电容交流电路
-第4讲 正弦交流电路基础--4.5 纯电容交流电路
-5.1 RLC串联的交流电路
-第5讲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5.1RLC串联的交流电路
-5.2 交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第5讲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5.2交流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5.3 功率因数的提高
-第5讲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5.3 功率因数的提高
-5.4正弦信号源与.tran分析语句
-第5讲--5.4正弦信号源与.tran分析语句
-6.1 串联谐振
--作业
-6.2 并联谐振
--作业
-6.3 电路的频率特性
--作业
-6.4 ac交流扫描分析语句及其应用
--作业
-6.5 RLC电路的串联谐振实验
--6.5Video
-7.1 三相交流电源
-第7讲 三相交流电路--7.1 三相交流电源
-7.2 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第7讲 三相交流电路--7.2 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3 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第7讲 三相交流电路--7.3 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分析
-7.4 三相电路功率
-第7讲 三相交流电路--7.4 三相电路功率
-7.5 安全用电常识
-7.6 用SPICE分析三相电路
-第7讲 三相交流电路--7.6 用SPICE分析三相电路
-7.7 三相电路实验
--Video
-8.1 非正弦周期交流信号的分解
--作业
-8.2 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作业
-8.3 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作业
-8.4 用Spice分析非正弦交流电路
--作业
-9.1 换路定理与初始值的确定
--作业
-9.2 过渡过程的经典分析方法
-第9讲 电路的过渡过程之一--9.2 过渡过程的经典分析方法
-9.3过渡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
-第9讲 电路的过渡过程之一--9.3过渡过程的三要素分析法
-9.4 过渡过程的叠加分析方法
-第9讲 电路的过渡过程之一--9.4 过渡过程的叠加分析方法
-10.1 微分电路、积分电路与脉冲激励下的RC电路
-第10讲--10.1微分电路、积分电路与脉冲激励下的RC电路
-10.2 含有多个储能元件的一阶电路
-第10讲--10.2含有多个储能元件的一阶电路
-10.4 用Spice分析电路的过渡过程
-第10讲 --10.4 用Spice分析电路的过渡过程
-10.5 RC电路的过渡过程
--Video
-11.1 磁场的物理量与磁性材料
-第11讲 磁路与变压器--11.1 磁场的物理量与磁性材料
-11.2 安培环路定律和磁路的欧姆定律
-第11讲磁路与变压器--11.2安培环路定律和磁路的欧姆定律
-11.3 交流铁芯线圈
-第11讲 磁路与变压器--11.3 交流铁芯线圈
-11.4 变压器的结果与工作原理
-第11讲 磁路与变压器--11.4 变压器的结果与工作原理
-11.5 变压器的额定值及特殊变压器
-第11讲 磁路与变压器--11.5变压器的额定值及特殊变压器
-11.6 用SPICE分析变压器电路
-第11讲 磁路与变压器--11.6用SPICE分析变压器电路
-12.1 Multisim主要窗口组件
-第12讲--12.1 Multisim主要窗口组件
-12.2 电路图的编辑与测试
-第12讲 --12.2电路图的编辑与测试
-12.3 元件库
--12.3
-第12讲 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12.3 元件库
-12.4 测试仪表
-第12讲 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12.4 测试仪表
-12.5 Multisim的分析功能
-第12讲 --12.5 Multisim的分析功能
-12.6 用Multisim分析电路举例
-13.1 预备知识
-第13讲 电动机--13.1 预备知识
-13.2 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第13讲 电动机--13.2 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
-13.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作业
-13.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第13讲 电动机--13.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13.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第13讲 电动机--13.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
-13.6 单相异步电动机简介
-14.1 常用低压电器
-14.2 电动机的启-保-停控制及电机的保护
--作业
-14.3 基本控制环节
--作业
-14.4 综合举例
--Video
-14.5 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实验
--Video
-15.1 可编程控制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作业
-15.2 S7-200 PLC程序设计基础
--作业
-15.3 位逻辑指令
--作业
-15.4 定时器指令与计数器指令
--作业
--第十五讲讲义
-16.1 小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第16讲--16.1小型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16.2 顺序功能图
-第16讲 可编程控制器之二--16.2 顺序功能图
-16.3 利用顺序控制继电器(SCR)编写程序
-第16讲--16.3 利用顺序控制继电器(SCR)编写程序
-16.4 Step7-Microwin的窗口组成
-16.5 Step7-Microwin使用举例
-期末考试--电工技术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