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汽车理论 >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  知识点4.14: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返回《汽车理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在线视频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下一节:制动防抱死系统

返回《汽车理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下面介绍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14个知识点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通过前面的讨论呢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为了防止后轴抱死

发生危险的侧滑

汽车制动系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

也就是β曲线

应该总是在理想的制动力

分配曲线I曲线的下方

同时呢为了提高附着效率

这个我们这个β线

应该越靠近I曲线越好

同样若按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图

来考虑的话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后轮抱死

并提高制动效率

前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总是应该在φ等于

z直线的上方

同时呢还应该尽可能的

靠近该曲线

下面呢我们主要讨论

两方面的内容

一个呢就是ECE的制动法规

我们看一看呢

这法规是怎么来体现

我们对这个制动系统的期望的

第二的话呢

就是讨论一下

具有变比值的前后制动器

制动力的这样一个分配

怎样一个分配呢

它才是合理的

首先呢我们讨论一下

ECE制动法规

为了保证制动时

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和具有足够的制动效率

联合国的欧洲经济委员会

制定ECE R13制动法规

对双轴汽车

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而我们国家的行业标准

ZBT240007-89

也推出了类似的这样一个要求

下面呢

以轿车和最大总质量

大于3.5吨的货车为例

对这个法规呢做一个说明

法规呢

首先做了一个笼统的规定

也就是说

对所有的车子

先做出了这样一个规定

也就是它的规定是怎么说呢

就是说

对于在附着系数

0.2到0.8之间

这样来行驶的各种车辆

它所要求的制动强度

Z呢是大于等于0.1

加上0.85乘上括弧

φ减去0.2

就是这样的一个表达式

也就是说呢

我们假如把它

用附着系数来表达呢

也就是说

我们在利用附着系数

应该小于等于

这括弧Z加上0.07

括弧除上0.85

这是第一个要求

这个第二个要求

就是车辆在各种装载

状态的情况下

前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始终应该处于

后轴利用附着曲线的上方

用这个话的话

把它翻译过来

也就是说你这个车子

只能是前轴先抱死

不能够发生后轴先抱死的情况

刚才ECE法规呢

假如用这个图

来把它表达出来的话

也就是这样的

这个图的横坐标

是制动强度

纵坐标的话

是它的利用附着系数

在这个图上

我们也画出了

φ等于Z的

这样一个对角线

这个当然是理想的

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因为我们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只能处于φ等于Z线的上方

并且呢按照法规的要求

也就是说呢

我们只有前轮的利用附着系数

能够出现在这个上方

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呢

不能在这个上方

因为在这上方

你就违规了

另一个的话

在这里边

我们还给了一个界限

等于φ呢等于Z加上0.07

除上0.85

这个呢也就是说

我们呢利用附着系数

说实在的

要处于这根界限的下方

也就是这根直线的下方

实际上也就要处于

φ等于Z的这根直线的上方

而处于这个直线的下方

就是处于这两个夹的之间

实际上这个也就是

达到了什么样要求呢

一个也就是说

你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不要离我的φ等于Z太远

同时呢我的前轴的

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还要处于这个

两个之间

还要处于这样两个之间

这个呢实际上也就是说

对所有的车子

这样一个要求

一般来说呢

要想达到

ECE法规的要求

你车上假如没有任何手段

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所以呢

在这种情况下呢

ECE法规的话

它为了体现出来

这法律呢

它尽管呢是要求

大家都得达到

但是呢有的时候

还得考虑实际情况

就是说呢

要给出一些特例

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呢

你可以稍稍超出一些

我这个法规的要求

比如呢它对于

总质量大于3.5吨的货车

它呢就给了这样一些宽限

也就是说它怎么宽的呢

就是在制动强度

Z等于0.15到0.3之间的时候

每根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要位于φ等于Z正负0.08

这样两条平行于理想的

附着系数直线的平行线之间

它要处于这样一个

窄的区间里边

另一个呢

它呢

也又给出了一条宽容的要求

也就是说呢

在制动强度Z大于0.3的时候

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假如满足关系式

φ小于等于括弧

z减去0.0188

然后呢再除以0.74的时候

它认为呢

也满足了法规的要求

假如我们要是

还是用这个图来说明的时候呢

除了刚才我们的

φ等于Z的直线以外

就是说在0.15到0.3之间

我们还画了两条这样的线

这个线的话呢

就是刚才的Z正负0.08

一个是加0.08一个是减0.08

也就是说呢

你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处于这两个线之间也都可以

另外呢它放的宽容是

因为按照严格的来说

我们的后轮的

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不能够出现在

φ等于Z的这个线的上方

但是呢对于

3.5吨以上的货车呢

它允许后轴的

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位于这个φ等于Z的

这条直线的上方

但是呢它必须位于

这条直线的下方

也就是φ呢

等于Z减去0.0188

除上0.74

所以呢你的后轴的

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只要夹在了

这样两根直线之间

它认为呢

你也可以达标的

因为呢对于一个空载的货车

你呢很难做到

让它的后轴的

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呢

始终位于这样φ等于Z的

这根直线的下方

下面呢介绍一下

对于轿车

实际上对于轿车呢

它也给了一点宽限

这个图的话

是主要专门针对轿车的

对于轿车呢

当你的制动强度

位于0.3到0.4之间的时候

这个后轴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它可以超过φ等于Z的这根直线

但是呢

它不允许超过

φ等于Z加0.05的这根直线

也就是说呢

因为按照一般的要求

我们的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要始终位于这条直线的下方的

但是呢它

为了给出一些宽限

实际上这个宽限呢

我们可以看到

它实际上是

对于装有这种感载比例阀的

这样一个车子呢

或者装有限压阀的这个车子呢

它允许你后轴呢

稍稍超越一点

然后呢再下来

然后再下来

也就是说呢

它只允许在一定的限度呢

你呢可以这个

违反它的通用的标准

但是呢你只要是

在这个限度以内呢

你的也还是这个达标的

我们呢前边那个画出那个

图4-32

实际上还给出了

某个货车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与制动强度的关系曲线

同时呢

在那个图上还画出了

ECE法规

对货车利用附着系数曲线的

区域的要求

这个图呢

就是我们提到的

我们的这个卡车的

这样一个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是什么样子的呢

φ等于Z的这样一根直线

然后呢

这里边呢也画出了

ECE法规的这个要求

ECE法规的这根

这个点画线这样一个要求

这个是空车的情况下

后轮的利用附着系数曲线

我们可以看到

它大体上呢

是在对附着系数

不到0.3的情况下

这个时候呢

它就已经超出了

这个界限的这个要求

那也就是说呢

对于这一个卡车空车的情况下

就算给了它一定的宽限

它有时候要想达到法规要求

也是很难的

当然了在满载的情况下呢

它基本上也还是差不多达标

也当然了

这个实际上的界限呢

也还没有到0.8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

也就是说呢

当你的这个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这个比值是固定的

这样一个货车

如果不配备适当的

制动力调节装置

基本上是无法满足

法规的要求的

根据前面的这些分析的话呢

对于具有固定比值的

前后制动器

制动力的这样一个特性

其实际制动力分配曲线

与理想的分配曲线之间

差别还是很大的

制动效率很低

前轮呢可能因为抱死

而丧失转向能力

后轮的话呢也可能

因为抱死而发生侧滑等等

所以呢现代的汽车一般来讲呢

都装有ABS

当然早一些年的汽车呢

它为了达到法规的要求

一般也装有比例阀

或感载比例阀

这样一些制动力的调节装置

只有装了这样一些

调节装置以后

那么我们才可能满足

制动法规的要求

制动力分配曲线的设计的话

一般来讲

它的考虑就是兼顾制动稳定

和最短的制动距离

但是呢

它实际上是优先稳定性的

这个原则

从ECE的法规来讲

它首先考虑得就是说

不允许你前轴发生抱死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尽可能来缩短你的制动距离

但是实际上这个

是也还是很难做到的

就算你装了

这样一个调节装置

实际上呢

在你的装置的

这样一个转折点的选择

也是很复杂的

因为前面我们所讲的I曲线

是简单的直线制动的情况

这个时候呢

你可以简单的画出I曲线

实际的制动工况呢

会使I曲线发生改变

比如我制动的时候

发动机没有及时脱开

在这种情况下呢

由于发动机的

附加的制动力加上以后

那么它会有影响

另外的话

在转弯制动的时候

由于左右轮载荷

发生了这样一个转移

所以呢I曲线的话呢

它这时候也会发生

复杂的这个变化

所以转折点的选择呢

它一般来讲呢

它是在低于I曲线的情况下

就去转折了

这样也保证有一定的

稳定性的余地

我们这个图上呢

就给出了各种各样的

调节装置

那么它们的调节的原理

这个图A

它显示的是一个限压阀

它的工作的情况

在这里边呢

我们看到有一个满载的I曲线

我们呢还有一个空载的

这样一个I曲线

我们限压阀的话

工作一般来讲

当然最开始是一个β线

它沿着β线工作到了

一定情况以后

这个转折点

当然我们在这种情况下

它是0.4

在0.4的情况下

就对后轮限压了

这个时候呢

实际上后轮的

这个地面制动力呢

也就不增长了

而前轮是增长的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呢

对于前轴它呢

实际上也就是说

从0.3到0.5之间

这样一个情况下呢

它实际上就突出去了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

就意味着后轮先抱死

实际上呢

在你I曲线上方的

这样一些

都是后轮先抱死的

这样一个情况

当然对于满载的情况下

那么它就始终

都是前轮先抱死

这个就是限压阀的情况

当然限压阀呢

这个工作情况的话呢

它不仅仅使得这一点

它超出了这个使得

就是说在空载的时候

它使得后轮先抱死了

同时呢

在后边它走势的过程里边

它与满载的这个曲线之间

距离也太大

这实际呢

在这种情况下

路面的附着条件

利用的也不是很好

比起这个限压阀呢

稍稍进步一点的

是我们这个b图所示的

这样一个比例阀

这样一个比例阀

比例阀它怎么工作呢

首先它有前面一段

它呢前面的第一个

第一段的话

也是前后制动器

制动力沿着这样一个β线走

然后呢

走到一定程度以后

它会发生一个这个转折

它会发生一个转折

刚才我们限压阀的转折

它是转折以后

变成一个直线

一个水平线

然后呢比例阀的话

转折以后

它仍然是一条

斜率相对比较小一点的

这样一个

一个β线

斜率稍稍小一点的β线

这样的话一般来讲

我们把这个转折点

安排在空载的

I曲线相交的这个点

然后呢再以这个点呢

最后呢再往上走

再往上走

走到呢

差不多0.6左右的时候

又与空载的

这样一个I曲线相交了

所以呢在附着系数

小于0.6的情况下

空载它可以做到

前轮先抱死

但是大于0.6以后呢

它呢又会做到

后轮先抱死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比例阀来讲

我们按照空载来这样设定

它实际上呢和满载状态下

这两个曲线之间

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呢

在一个车子满载的时候

它利用的也不是很充分

对于这个比例阀

进一步的改进

那就出来了

这样一个感载比例阀

感载比例阀

感载比例阀的工作原理

它实际上是会根据你的

载荷状态

来调节你这个转折点

比如呢在最开始的时候

我还是沿着最初始的

β线上升

上升假如我是空载

才检测到

它这个时候呢

是会按照

空载的这样一个交点

最后呢它发生转折

它发生了一个转折

假如要是满载的情况下呢

它会按照满载的情况下

然后呢它再转折

它转折呢会相对的晚一点

这样子的话呢

加上一个感载比例阀以后

它呢一般来讲

我们这个车子的

它就可以达到

这个法规的要求了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装上了这样一些

调节装置以后呢

比如像最复杂的

这个感载比例阀以后呢

我们基本上还是可以达到

ECE法规的要求的

但是呢这个时候

实际上还不是最理想的

实际上最理想的呢

我们可能还是要装上

下一节课介绍的

这样一个ABS装置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呢

就介绍到这里

汽车理论课程列表:

绪论

-绪论

--默认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知识点1.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

--视频-1.1

-知识点1.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作业

-知识点1.2:汽车的驱动力

--1.2-汽车的驱动力

-知识点1.2:汽车的驱动力--作业

-知识点1.3:汽车的行驶阻力(1) 滚动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1)

-知识点1.3:汽车的行驶阻力(1) 滚动阻力--作业

-知识点1.4:汽车的行驶阻力(2)空气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2)空气阻力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知识点1.4:空气阻力

-知识点1.5: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

-知识点1.5: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作业

-知识点1.6: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知识点1.6: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作业

-知识点1.7: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

-知识点1.7: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作业

-知识点1.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知识点1.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作业

-知识点1.9: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汽车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知识点1.9: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作业

-知识点1.10: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

--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

-知识点1.10: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作业

-知识点1.11:汽车的附着率

--汽车的附着率

-知识点1.11:汽车的附着率--作业

-知识点1.12: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

--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

-知识点1.12: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作业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知识点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知识点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作业

-知识点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知识点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作业

-知识点2.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

-知识点2.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作业

-知识点2.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

-知识点2.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作业

-知识点2.5:电动汽车的研究

--电动汽车的研究

-知识点2.5:电动汽车的研究--作业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

-知识点3.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知识点3.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2: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知识点3.2: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3: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知识点3.3: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4: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4: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知识点3.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知识点3.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知识点4.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知识点4.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作业

-知识点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知识点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作业

-知识点4.3:硬路面的附着系数

--硬路面的附着系数

-知识点4.3:硬路面的附着系数--作业

-知识点4.4: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知识点4.4: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作业

-知识点4.5: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

--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

-知识点4.5: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作业

-知识点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知识点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作业

-知识点4.7: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知识点4.7: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知识点4.8:制动时汽车的侧滑和转向能力丧失

--制动时汽车的后轴侧滑和前轴转向能力丧失

-知识点4.8:制动时汽车的侧滑和转向能力丧失--作业

-知识点4.9: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知识点4.9: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作业

-知识点4.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知识点4.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作业

-知识点4.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知识点4.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作业

-知识点4.1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的制动过程分析

-知识点4.1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作业

-知识点4.1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知识点4.1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作业

-知识点4.14: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知识点4.14: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作业

-知识点4.15: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制动防抱死系统

-知识点4.15: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作业

-知识点4.0:前四章知识总结

--前四章知识总结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知识点5.1: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第五章--知识点5.1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知识点5.2: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2)评价方法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2)评价方法

-知识点5.3:轮胎的侧偏现象

--轮胎的侧偏现象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知识点5.3:轮胎的侧偏现象

-知识点5.4: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知识点5.4: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5: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知识点5.5: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6: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知识点5.6: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作业

-知识点5.7: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第五章--知识点5.7: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知识点5.8: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5.8: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作业

-知识点5.9: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知识点5.9: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作业

-知识点5.10: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5.10: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作业

-知识点5.11: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

--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5.11: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5.12: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知识点5.12: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13:汽车的侧倾轴线

--汽车的侧倾轴线

-知识点5.13:汽车的侧倾轴线--作业

-知识点5.14:汽车的侧倾角刚度

--汽车的侧倾角刚度

-知识点5.14:汽车的侧倾角刚度--作业

-知识点5.15:汽车的侧倾角

--汽车的侧倾角

-知识点5.15:汽车的侧倾角--作业

-知识点5.16: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知识点5.16: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17: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

--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

-知识点5.17: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作业

-知识点5.18: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

--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

-知识点5.18: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作业

-知识点5.19: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知识点5.19: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20: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

--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

-知识点5.20: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作业

-知识点5.21: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知识点5.21: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22: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知识点5.22: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作业

-知识点5.23: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知识点5.23: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作业

-知识点5.24:汽车的侧翻

--汽车的侧翻

-知识点5.24:汽车的侧翻--作业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

-知识点6.1:汽车的平顺性

--汽车的平顺性

-知识点6.1:汽车的平顺性--作业

-知识点6.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知识点6.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作业

-知识点6.3: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3: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6.4: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4: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知识点6.5: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第六章--知识点6.5: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知识点6.6: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

--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

-知识点6.6: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作业

-知识点6.7: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知识点6.7: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作业

-知识点6.8: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

--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8: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9: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第六章--6.9: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知识点6.10: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第六章-6.10: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知识点6.11: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知识点6.11: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作业

-知识点6.12: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12: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13: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

--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

-知识点6.13: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6.14: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

--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

-知识点6.14: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作业

-知识点6.15:双轴汽车的振动

--双轴汽车的振动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15:双轴汽车的振动

-知识点6.16: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

--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16: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17: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

--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

-知识点6.17: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作业

-知识点6.18: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知识点6.18: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作业

-知识点6.0: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考试入口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