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汽车理论 >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  知识点5.22: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返回《汽车理论》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在线视频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下一节: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返回《汽车理论》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 大家好

下面介绍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第22知识点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来控制转向特性的这些情况

用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来控制转向特性

实际上是现代汽车

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

重要手段之一

当汽车

尤其是在低附着系数的

路面上行驶的时候

驱动力对汽车的弯道行驶的影响

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这个图

就是对于三种不同驱动形式汽车

在冰雪路面上

以一定的初速度按圆周行驶

固定方向盘的转角

并且以不同的纵向加速度

行驶一秒以后

汽车横摆角速度

变化的曲线

这图里边

横坐标是切向加速度

纵坐标

也就是说在1秒钟以后

横摆角速度变化的情况

对于后轮驱动的汽车

随着纵向加速度的增加

那么它就会表现出来

明显的过多转向的趋势

这里边当然图里边

还画了虚线

这个当然表达的是回转半径一定

回转半径一定

意味着就是中性转向

实际上后轮驱动汽车

在小的切向加速度的情况下

也就是纵向加速情况下

它实际仍然还是不足转向的

当大于一定的值以后

在这点

也就是0.1g多一点

0.1g多一点的时候

就会向上弯曲

表现出来强的过多转向

而对于前轮驱动的汽车

当然这个纵向加速度

比较小的时候

它实际上也是适度的不足转向

但是随着纵向加速度的增大

它就会表现出来过大的不足转向

当然对于四轮驱动的汽车

它的不足转向量

一直都是表现出来比较适当的

当然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些特性

前驱动是变成不足转向

后驱动会有过多转向的趋势

这样来控制四轮驱动的汽车

前后驱动轮上驱动力的

这种分配比例

通过它来控制汽车的转向特性

制动力矩

实际上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和驱动力它基本上是对称的

是对称的

实际上基本上是一样的

改变制动力

在前后轴上的这种分配比例

同样可以起到

控制汽车曲线运动的作用

由于现代汽车上

基本上都装有ABS

通过ABS调节制动力是非常方便的

因此 实际上现代汽车

改变切向力

经常是改变制动力

实际上改变驱动力

相对来讲要难的多

因此我们在下边讨论的时候

将不局限于讨论驱动力

而是讨论切向反作用力

这是里边

包含了驱动力和制动力

来控制汽车曲线运动

切向反作用力控制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

叫做总切向反作用力控制

也就是说我控制你整个的大小

就前轮加后轮

基本上进行总量的控制

比如像ABS

就是总的制动力控制

以抑制过大的制动器

制动力的例子

这个当然是为了保证

最佳的滑移率

来提高制动的时候方向稳定性

不少汽车也采用限制

总驱动力的这种方式

来控制一下驱动的过程中

它的方向稳定性

比如像TCS系统

就相当于牵引力控制系统

第二种当然就采用了前后轮间

这个切向反作用力的比例

比如我改变我的总力

打个比方是1000N

我在前边分配七成

后边分配三成

还是在前边分配三成

后边分配七成

实际上也就是改变

前后轮间的分配比例

这样的一种方式

下面这个图是实际上显示的

也就是改变

轮间驱动力的试验的情况

横坐标主要是指的转弯直径的大小

转弯直径的大小

纵坐标

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位置的情况

实际上也就是显示曲线运动位置

当然对于汽车来讲

对于完全是前驱动的汽车

实际上这里面标注着

ac等于1.0

完全是后驱动的汽车

ac它实际上标志为零

实际上ac

也就是相当于前轮驱动力

占总驱动力的比例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

当ac的数值越大的时候

1.0的时候

不足转向的特性也就越大

随着ac的降低

不足转向力也将下降

尤其是变成后驱动的情况下

这个时候

不足转向量相对来讲是最小的

但是它仍然还是不足转向量

因为这条曲线

意味着就是转向半径不变的

这条曲线是中性转向的

它仍然是在中性转向的外侧

当然改变前后论的分配比例

实际上这个上面

还有个aF aR

实际上都等于0.5

意味着

左右两个轮子驱动力是一样的

没有改变左右轮的驱动的情况

使用的行驶工况

就是方向盘转角等于90°

初速度等于每小时40公里

切向加速度是0.2g

也就是以0.2g的加速度在行驶

路面附着系数是非常好的

是1.0

针对前后轴间的

分配的比例情况

日产公司还研制了总是保持

中性转向特点的电子控制

前后驱动力分配系统

叫做ETS

下面这个曲线表征的是

运行的这种状况

这个图横坐标和纵坐标

仍然它是汽车位置的状况

当然日产的这种装有

ETS的汽车

总是保持中性转向

那么对于这样的车子

说句实在话

它应该最原始是不足转向量非常小

很容易变成过多转向的车

它ETS才能够起作用

在这里当然是所谓的

前轮驱动汽车

当然是具有不足转向的

所谓的福格孙四轮驱动

实际上也就是前后轮

驱动力一样的情况下

当然也还是有适度的不足转向

这种装有ETS的中性转向

在这种情况下

车完全是后轮驱动的情况下

就会变成略微有点过多转向

当然第三种情况

实际上也就采用内外侧车轮间

这种驱动力的分配

也就是我在外侧和内侧车轮之间

做切向力的分配

一般来讲

普通汽车上

内外侧车轮分配到的

驱动力它都是一样的

它一般来讲是靠差速器来实现的

当然最近也有一些公司开发出

可以改变内外侧车轮

驱动力分配比例的

新的传动系

但实际上这种应用的极少

你本身在市面上

这种车子应用的非常少

并且成本代价也是比较贵的

一般来讲不太用

一般来讲

要改变左右侧车轮的切向力

经常是靠制动力来改变的

经常是靠制动力来改变的

而不是靠驱动力来改变的

你真要对于传动系统

你使得左右侧不一样

实际上难度相对来讲

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了它由于改变了内外侧

它的驱动力的分配

实际也就把它叫做

直接横摆力偶矩的控制系统

由于我们前边

实际上改变了前后

实际它也是一种改变

横摆力偶矩的情况

那时候我们把它称之为间接的

相对于这种间接的来讲

像我们改变左右车轮分配比例

把它叫做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系统

下面我们从作用汽车的

力的平衡的关系

来说明直接横摆力偶矩

控制来改变汽车稳态转向特性

提高极限工况下

弯道加速行驶能力的

这样一些基理

当我们把汽车

还是把它作二自由度

模型的时候

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到

两个力的平衡方程

一个是侧向力的平衡方程

一个就是力矩的平衡方程

上面这个式子

就是侧向力的平衡方程

前轮加上后轮的侧向力

应该等于它的这种侧向加速度

乘以它的质量

然后前轮的侧向力

乘上质心到前轴距离a

减去后轮的侧向力

乘以质心到后轮的距离b

这就造成了横摆力矩

这个横摆力矩

应该等于整车的转动惯量

乘上它的角加速度

就是力矩的平衡方程

当我们在左右两侧车轮上

有了切向力改变的时候

实际上就相当于在这里边

增加了力偶矩

当然从刚才式子

我们也可以看到

前后车轮的侧向力之和

应该等于质量乘上侧向加速度

但是二者数值的大小

完全取决于横摆惯性力

横摆的惯性阻力矩

假如要是大一点

它可能就会改变

前后轴上的侧向力的分配的比例

下面这个图

显示在稳态情况下

以及加上横摆力偶矩以后

它的变化情况

我们左边这个图

假如就是在稳态行驶的时候

这个时候由于

横摆角加速度为零

所以我们的横摆力矩

它实际上也是为零的

当我们在车子后轮上

加上了横摆力矩以后

比如像左侧车轮加一个朝前的力

后侧车轮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实际就相当于在车上又加了

横摆力偶矩

加了这么一个横摆力偶矩

假如我们汽车

原来是就是向右行驶的

加上向右的横摆力偶矩以后

那么就会使得它

向右的这样旋转的横摆角速度

就会有一定的增加

有一定的增加

这个时候

同时假如我们这时候还是稳态的

还是稳态的

这时候

横摆角速度加速度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

实际也就意味着

需要减小前轮的侧向力

而增加后轮的侧向力

然后使得达到新的平衡

实际上后轮侧向力增加了

是什么呢

也就导致后轮的侧偏角增大了

这时候前轮侧偏角也就减小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

过多转向的这种状况

这时候就会导致不足转向量减小

或者过多转向量增加

显然这个时候就会导致

前轮的侧向力减小

后轮的增大

相应的前轮侧偏角减小

后轮的加大

汽车不足转向量

实际上是减小

当然我们作用相反的

横摆力偶矩

这个时候

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作为汽车的横摆力偶矩

它是可以直接改变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的

下面这个图

当然就是从仿真计算得到的

不同的内外侧

驱动力比例的时候

假如我们固定

方向盘的转角的情况下

汽车加速行驶的路径

这个图的坐标

无论是横坐标和纵坐标

仍然表示汽车的位置情况

当我们完全采用

内侧车轮驱动的时候

当我们转向的时候

完全是内侧车轮驱动

当然这个就会给

向相反方向的横摆力偶矩

这个时候

就会使得汽车有过大的不足转向

当我们左右侧车轮

相等的这种情况下

也就是说

内外侧车轮驱动力

都是一半一半的时候

那么它的不足转向量

是相对来讲适当的

当这个外侧和内侧这比例

达到0.75的时候

那么它这个时候

有比较小的不足转向了

这个线实际上是

中性转向的位置曲线

假如是完全是外侧车轮

驱动的情况下

那么这个时候

就会变成过多转向

大家也可以想象

转弯的时候

外侧车轮驱动当然就给了一个

使得汽车向转弯方向的

横摆的力偶矩

并且在力偶矩很大的时候

它就会变成过多转向

直接横摆力偶矩的

这种作用

比起间接横摆力偶矩

作用起来要大很多

下边我们再通过横摆力偶矩

提高极限工况下

弯道行驶能力的机理

当然就是我们这个图

假如我们汽车

在最开始是在做稳态行驶的

这时候前轮的侧向力

基本上已经差不多用到了极限

用到了极限

假如这个时候

需要我们汽车

加速行驶

这个时候

对于前驱动汽车的来讲

假如我们这个时候

它本来附着力

就已经用的差不多了

假如还需要增加驱动力

然后同时

由于基本上用到的附着极限

那么加速的时候

它要用到一定的附着 加速的时候

载荷一定要向后转移

使得它的前轮侧偏刚度

还要下降

这时候就会使得前轮侧偏角

增大过多

容易产生过大的不足转向

假如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给它在后轮上作用上

这种力偶

比如

外侧的车轮有向前的纵向力

内侧车轮有向后的纵向力

造成力偶 造成了力偶

在这种情况下

这时候就会减轻前轮侧向力的负担

减轻前轮侧向力的负担

因为我们是往

原来向右侧转向的

你加了向右侧转向的力偶

这时候就会使得前轮侧向力减小

后轮侧向力增大

然后使得后轮的侧偏角也增大

前轮的侧偏角减小

正好抵消一下

前轮原来侧偏角要增大的趋势

这样使得汽车不要产生侧滑

下面我们这个等式

给出了刚才加上横摆力偶矩以后

它的受力的情况

实际上

这里边Fy1乘上a

然后减去Fy2乘以b

是当时稳态情况下的等式

在这里边

加上了Fx乘以轮距B力偶矩

实际上就使得

这式子就增加一项

原来显然这个和这个

和后边这个

它是平衡的

我加了这一项以后

实际上就增加了

汽车的转向的趋势

假如它使得后边这一项

也就是说Fx乘以B

大于这一点的话

这个时候就会使得前后轮

这样侧向力也发生一定的改变

当然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从刚才那个等式

假如Fx乘以B比较大

在克服了惯性阻力偶矩以后

还有富余的话

这个时候在加速过程里边

前轮的侧向力

不仅不会增大

还会稍稍有所减少

这就给前轮创造了

提供更大驱动力

使汽车加速的条件

实际上这时候

也就使得它的极限行驶性能提高了

由此可以见

充分利用后轴富裕的附着条件

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方法

可以提高弯道行驶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就介绍到这里

汽车理论课程列表:

绪论

-绪论

--默认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知识点1.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

--视频-1.1

-知识点1.1:汽车动力性的评价--作业

-知识点1.2:汽车的驱动力

--1.2-汽车的驱动力

-知识点1.2:汽车的驱动力--作业

-知识点1.3:汽车的行驶阻力(1) 滚动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1)

-知识点1.3:汽车的行驶阻力(1) 滚动阻力--作业

-知识点1.4:汽车的行驶阻力(2)空气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2)空气阻力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知识点1.4:空气阻力

-知识点1.5: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

-知识点1.5: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道阻力与加速阻力--作业

-知识点1.6: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知识点1.6:汽车行驶方程式与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作业

-知识点1.7: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

-知识点1.7: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的求解--作业

-知识点1.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知识点1.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作业

-知识点1.9: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汽车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知识点1.9: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作业

-知识点1.10: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

--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

-知识点1.10:作用在汽车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作业

-知识点1.11:汽车的附着率

--汽车的附着率

-知识点1.11:汽车的附着率--作业

-知识点1.12: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

--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

-知识点1.12:汽车的功率平衡和动力特性图--作业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知识点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

-知识点2.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作业

-知识点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知识点2.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作业

-知识点2.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

-知识点2.3: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作业

-知识点2.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

-知识点2.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2)--作业

-知识点2.5:电动汽车的研究

--电动汽车的研究

-知识点2.5:电动汽车的研究--作业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确定

-知识点3.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知识点3.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及其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2: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知识点3.2:最小传动比和最大传动比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3: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知识点3.3: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作业

-知识点3.4: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4: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知识点3.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5: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知识点3.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

-知识点3.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发动机、变速器和主减速器传动比--作业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知识点4.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知识点4.1:制动性的评价指标--作业

-知识点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知识点4.2:制动时车轮的受力--作业

-知识点4.3:硬路面的附着系数

--硬路面的附着系数

-知识点4.3:硬路面的附着系数--作业

-知识点4.4: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知识点4.4: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作业

-知识点4.5: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

--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

-知识点4.5:制动距离的计算分析--作业

-知识点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知识点4.6: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作业

-知识点4.7: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知识点4.7:制动时汽车的跑偏

-知识点4.8:制动时汽车的侧滑和转向能力丧失

--制动时汽车的后轴侧滑和前轴转向能力丧失

-知识点4.8:制动时汽车的侧滑和转向能力丧失--作业

-知识点4.9: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知识点4.9: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作业

-知识点4.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知识点4.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作业

-知识点4.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知识点4.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作业

-知识点4.1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的制动过程分析

-知识点4.12:前、后制动器制动力比值固定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的制动过程分析--作业

-知识点4.1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知识点4.13: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作业

-知识点4.14: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知识点4.14: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作业

-知识点4.15: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制动防抱死系统

-知识点4.15: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作业

-知识点4.0:前四章知识总结

--前四章知识总结

期中考试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知识点5.1: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第五章--知识点5.1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1)研究的内容

-知识点5.2: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2)评价方法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2)评价方法

-知识点5.3:轮胎的侧偏现象

--轮胎的侧偏现象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知识点5.3:轮胎的侧偏现象

-知识点5.4: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知识点5.4:轮胎结构参数对侧偏特性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5: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

-知识点5.5:车轮外倾角对轮胎侧偏特性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6: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

-知识点5.6: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操纵稳定性模型--作业

-知识点5.7: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第五章--知识点5.7: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稳态响应

-知识点5.8: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5.8:稳态响应的评价方法--作业

-知识点5.9: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

-知识点5.9:前轮角阶跃输入下汽车的瞬态响应--作业

-知识点5.10: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5.10:瞬态响应的评价方法--作业

-知识点5.11: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

--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5.11:横摆角速度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5.12: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知识点5.12: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13:汽车的侧倾轴线

--汽车的侧倾轴线

-知识点5.13:汽车的侧倾轴线--作业

-知识点5.14:汽车的侧倾角刚度

--汽车的侧倾角刚度

-知识点5.14:汽车的侧倾角刚度--作业

-知识点5.15:汽车的侧倾角

--汽车的侧倾角

-知识点5.15:汽车的侧倾角--作业

-知识点5.16: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知识点5.16:侧倾导致左右车轮垂直载荷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5.17: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

--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

-知识点5.17:侧倾外倾与侧倾转向--作业

-知识点5.18: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

--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

-知识点5.18:变形转向与变形外倾--作业

-知识点5.19: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知识点5.19: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20: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

--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

-知识点5.20: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实验--作业

-知识点5.21: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知识点5.21: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作业

-知识点5.22: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

-知识点5.22: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作业

-知识点5.23: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知识点5.23:提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作业

-知识点5.24:汽车的侧翻

--汽车的侧翻

-知识点5.24:汽车的侧翻--作业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

-知识点6.1:汽车的平顺性

--汽车的平顺性

-知识点6.1:汽车的平顺性--作业

-知识点6.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知识点6.2: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作业

-知识点6.3: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3: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6.4: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4: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知识点6.5: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第六章--知识点6.5:空间功率谱密度化为时间功率谱密度

-知识点6.6: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

--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

-知识点6.6:汽车振动系统及其简化--作业

-知识点6.7: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知识点6.7: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作业

-知识点6.8: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

--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8:单质量系统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9: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第六章--6.9: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概述

-知识点6.10: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第六章-6.10: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量的计算分析

-知识点6.11: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知识点6.11: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作业

-知识点6.12: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12: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13: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

--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

-知识点6.13:系统参数对双质量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影响--作业

-知识点6.14: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

--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

-知识点6.14:主动与半主动悬架概述--作业

-知识点6.15:双轴汽车的振动

--双轴汽车的振动

-第六章:汽车的平顺性--知识点6.15:双轴汽车的振动

-知识点6.16: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

--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

-知识点6.16:双轴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作业

-知识点6.17: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

--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

-知识点6.17:双轴汽车振动响应量的计算--作业

-知识点6.18: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

-知识点6.18:人体—座椅系统的振动--作业

-知识点6.0: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第五、六章知识总结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考试入口

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简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