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工伦理》课程(32学时,2学分),是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课,也可作为材料与化工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素质通识课或专业选修课。课程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将材料与化工领域涵盖的工程知识与人文知识充分融合,将伦理思想运用于材料与化工实践过程,注重学科交叉,立足素质教育,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涵盖材料与化工中的责任伦理、利益伦理、环境伦理、职业伦理、科研伦理及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伦理等。《材料与化工伦理》课程是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方式,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线上学习材料与化工伦理的理论知识、线下“案例观看+案例讨论+情景剧表演+专家进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团队成员将教学成果及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实验室及化工管理经验应用于教学,课程内容不仅与专业方向高度融合,而且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了教学。通过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或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提高工程实践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真正具有“伦理意识”的现代工程师。
开设学校:北京化工大学;学科:工学、
《材料与化工伦理》课程(32学时,2学分),是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课,也可作为材料与化工等相关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素质通识课或专业选修课。课程在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下,将材料与化工领域涵盖的工程知识与人文知识充分融合,将伦理思想运用于材料与化工实践过程,注重学科交叉,立足素质教育,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涵盖材料与化工中的责任伦理、利益伦理、环境伦理、职业伦理、科研伦理及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伦理等。《材料与化工伦理》课程是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采用小班教学方式,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通过线上学习材料与化工伦理的理论知识、线下“案例观看+案例讨论+情景剧表演+专家进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团队成员将教学成果及经验、科研成果及经验、实验室及化工管理经验应用于教学,课程内容不仅与专业方向高度融合,而且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了教学。通过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或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提高工程实践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真正具有“伦理意识”的现代工程师。
-1.1 化学工业的现状
-1.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
-1.3 教育目标及内容
-第1章 课件
--第1章 课件
-第1章 习题
--第1章 习题
-2.1 材料与化工
-2.2 伦理
--2.2 伦理
-2.3 材料与化工伦理
-第2章 课件
--第2章 课件
-第2章 习题
--第2章 习题
-3.1 工程风险的来源及防范
-3.2 化工材料类企业风险控制与安全
-3.3 工程风险的伦理评估
-3.4 工程风险中的伦理责任
-第3章 课件
--第3章 课件
-第3章 习题
--第3章 习题
-4.1 材料与化工工程价值的多元性
-4.2 材料与化工工程价值的两面性 综合性和导向性
-4.3 利益伦理在材料与化工中的典型表现-邻避效应
-4.4 邻避效应之“厦门PX项目”
-4.5 厦门PX项目:邻避效应原因剖析
-4.6 邻避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4.7 邻避效应的化解方法
-4.8 邻避效应之“九江PX项目”
-第4章 课件
--第4章 课件
-第4章 习题
--第4章 习题
-5.1 环境伦理问题
-5.2 环境伦理原则
-5.3 环境及可持续发展
-第5章 课件
--第5章 课件
-第5章 习题
--第5章 习题
-6.1 材料与化工职业
-6.2 职业自治
--6.2 职业自治
-6.3 工程职业制度
-6.4 职业伦理章程
-6.5 工程师权利和责任
-6.6 工程师职业美德
-6.7 职业伦理冲突的应对
-6.8 举报
--6.8 举报
-第6章 课件
--第6章 课件
-第6章 习题
--第6章 习题
-7.1 化学类实验室安全伦理观
-7.2 化学类实验室“责任关怀”
-7.3 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
-第7章 课件
--第7章 课件
-第7章 习题
--第7章 习题
-8.1 科研诚信和科研规范
-8.2 学术诚信
--8.2 学术诚信
-8.3 学术不端
--8.3 学术不端
-8.4 科研伦理
--8.4 科研伦理
-8.5 学术规范
--8.5 学术规范
-第8章 课件
--第8章 课件
-第8章 习题
--第8章 习题
石淑先,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在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教案/案例评比中获得多项奖励,负责的《工程伦理》课程荣获校级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功能化涂层及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刺激响应型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生物环境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主编或参编(译)专业教材/工具书4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文章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乔宁,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项国家“863”计划,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14年起加入先进化学电源与能源材料团队,深度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项、主持了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开发课题一项、横向课题七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7项。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来,先后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4项,主编或参编(译)专业教材/工具书2部。有多年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所在课题组是第一批校级“安全环保先进实验室”。
马贵平,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有:天然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微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在环境和能源应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设计及柔性器件应用等。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技术负责人身份承担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和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各1项,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企业类研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身份发表论文80篇,授权发明专利36项,转让(许可)12项。先后完成海藻酸盐医用敷料(三类)、水溶性/可降解包装膜及光固化修复齿科材料等项目的开发及产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