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定性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  第一节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在线视频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下一节: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讲的是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在

主观和客观的这组概念之下来进行讨论的

实际上我们会说在定性研究里面

我们来评判一项研究

实际上更多的

是用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或者是其他的这样一个评判标准来去评判

而非完全的放在传统的主观和客观的

这样一组概念之下来进行评判

因为在定性研究当中

我们知道会有行动情境

那么相对应的来说

就会有行动者和第三者的这样的思维框架体系

因此在定性研究当中

就不能够完全放在一个二元的主客观的

这样的一个框架体系之下来进行评判

为什么这样说

在定性研究当中的这个行动和情境如何来体现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方说

现在是一个定性研究者

那么他到了一个课堂当中

来进行研究

这个课堂是一个公开课

在这个公开课当中

会有很多的这个听课的人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之下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

突然间有一个学生迟到了

那么他就说

报告

然后这个老师

当时因为有很多的听课的人在场

所以他就在这个情景当中

进行一个合适的这样的一个行动

那么他就对这个迟到的人说

为什么今天你会迟到

然后这个迟到的同学就说

老师因为我昨天晚上看书看迟了

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境之下

他说我看书看迟了

老师就问同学

在场的同学们就说

这位同学

看书看迟了

虽然说他今天迟到了

但是这个是因为昨天晚上看书看迟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解释

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们现在

是不是可以请他进来

原谅他今天迟到的这样的一个行动

这个事情

就在当时这样的一个公开课当中

得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这样的一个解决

但是课堂之后

这个老师

就对这个学生厉声叫道

为什么你会迟到

当然了

这个时候

这个听课的人

都已经离去了

那么这个时候

迟到的学生就说

老师我说实话的话

那么这个是因为我昨天晚上打游戏

睡得晚了

所以今天迟到了

所以在这个当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

因为上课迟到

不同的情境之下

这个迟到的学生

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因此

我们说在这个具体的行动当中

我们是会有根据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解释

行动者会有不同的解释

作为研究的第三者来说

它应该怎么样去评判

它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的这样的一种解释

我们从而

就可以发现在定性研究当中

那么可能

就不完全的是在传统的这样一个主客观的

这个概念体系之下

来去进行评判

这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在探讨的

就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如何来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当然

就是围绕着我们刚才所说的这样的一种解释

这样的在定性研究当中

可能会有的这样的一个

超越传统的二元框架体系的

这样一个解释思路

第二个问题

就是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第三个

就是在人类学当中

是如何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那就像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的影子当中所说的

一般情况下

我们来说一项研究是否客观

这样的一种评判

是基于传统的主观客观的二元框架来思考的

之前也说到了

这个实际上在定性研究当中

应该是在一个四元的

甚至是多元的这个框架体系之下来进行思考

因此它应该是颠覆传统的主观客观的

二元框架的

这个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可能会发现

有三个背景

第一个背景

就是对国家学术管理体系主导性

与学术的多样性的认识不足

国家学术管理体系的主导性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这个学术管理体系

可以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

这样的一个分类体系

然而这样的一个分类

可能会造成误解

比如说像人类学这样一个学科

那么它应该是属于什么样的一个范围体系当中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学科

那么这样的一个问题

可能就是会带来一些

不同的这样的一些见解

然而在现实情况当中

学术是呈现出来多样性的

比如说放在我们国家这个地域非常辽阔的

这样一个国家当中

那么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这样一个分类体系

比如说从族群的角度来分

那我们可能会有汉学藏学蒙古学

壮学和裕固学等等

这样的一些分类

从地域的角度

我们可以分成东方学西南学吐鲁番学

高台学等这样一个分类

那么从生态的角度

可能会有黄河学长江学高原学

草原学湿地学等等

从文化的角度

那么会有儒学佛学道学

格萨尔学江格学等等等等

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带来了这样的一个挑战

如何来协调分类认知与多样现实之间的

矛盾关系

也就是说固化的这样的一个学术管理体系

那么它不可能涵盖多样的现实

必然呈现出某一些现实

他没有办法非常好的

放进一个类型体系当中来进行解释

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

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研究的不准确的认识

比如说在英语学术界的社会学研究

真的是定量研究主导的吗

那么在现在我们会觉得说

定量研究好像是社会学

甚至是社会科学当中所使用的一个主流的方法

实际上

我们可以去选取社会学研究当中的其中一篇文献

比如说

是陈云松的这篇

基于大数据来看待百年社会学

它是基于百万书籍的文化影响力的一个研究

他在这项研究当中

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半个世纪以来

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总体上哪个占优

总体上两类方法呈交替主导的状态

从50年代到80年代

定性方法占据优势

但80年代定量方法的使用超越了定性

不过很快在95年左右被定性超越

到2000年左右

定量方法再次超越定性

因此我们就可以发现

即使在社会学研究当中

那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这两种研究方法

它的使用是呈现一种交替发展的这样一个势头

在社会科学当中

实际上也是同样的

那么就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理解的

而定量研究好像一直都是

占据主导位置的这样的一个定位

因此就带来这样的一个挑战

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解决

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也就是说同样的一项研究

针对同一个问题的这样的一个研究

可能会有定性研究

也可能会有定量研究

那么他们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

那如何来解决不同水平的

这样一个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

这样的一种比较

那么这个是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

是对于国家构建与学术学科分层的

关系认识不足

在这个背景之下

我们可以看到

自从建国以来就推崇

科学推崇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科学推崇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因此

在这样的一个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倾向之下

我们会追求一种科学的这样一种范式

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这样一种范式

那么当然这是与我们国家

在建国初期

以实业救国实业兴国的

这样的一种思潮所密切相关的

那么因此

对于在学术研究当中

就有对自然科学的这样的一种偏向

我们同样是选取在

这个社会学研究当中的

来自于徐兵的这样一项研究

它的研究是名实关系和现代社会想象

他在当中

讲到了改革开放对于实证科学的这样一种倚重

那么它有这样的一段论述

他说中国当代改革有两条线索

一条经济先行

另一条文化开放

在这两条线索之间

政治民主谨慎的进行

以把握稳定和变化之间的平衡

在经济先行中受产生于西方的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济学训练的学者曾起智囊作用

而主流社会科学遵循自然科学般的客观性准则

因此文化在这些学者的话语中只处于边缘位置

靠这种准则获得权威的学者多自称制度论者

他们将传统人文学者称为文化论者

与后者拉开距离

甚至于后者形成对立

那么从这里

我们就可以发现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

主要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另外一条

就是以文化为基础

那么这两条线索之间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偏向

那就是以经济学为主导

而文化论者

所谓的文化论者

人文学者成为了一个边缘的这样一个定位

那么这个就可以看到

实际上这是基于我们在改革的过程当中

对于实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这样一种偏好

那么他在学术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的

这样的一种影响

因此在这个学术的过程当中

我们也会对于自然科学

对于实证科学的这样的一种导向

有这种倚重

那么因此

就带来了这样的一个挑战

在国家需求已经多元化的背景之下

在知识论上如何祛除对实证论的尊崇

例如发展和贫困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

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如说扶贫问题

那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这样一个路径

比如说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等这样的一些路径

那我们就可以发现

解决这样的一些原先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问题

可能不完全的是从经济的

这样的一个路径来去解决

会有更多的其他的一些文化的这个影响因素

因此我们就说作为学术话语的这个客观性

那么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学术政治话语

例如

人们总是倾向于忽视定量研究

与定性研究对比的质量差异

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

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当中

我们怎么样来去考量

不同的这种评判标准之下的

来比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时候的

这样的一种困局

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学术研究的主旨在于寻求真实

但遗憾的是从不存在独立于人类

主观经验之外的客观事实

因此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在寻求真实的路上

所以即使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可能我们也不能够说

他有绝对的客观的事实

而是更多的情况之下

我们是在寻求一种真实

那么以自然科学为母版

造成对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知识再生产机制的误解

在多元范式的这种并存与竞争

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常态

那么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当中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

完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机制

并且努力来寻求重叠共识

因此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当中

多元范式的并存

是一种常态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是来完善这种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

在人类学当中

是如何来讨论这个客观性问题的

在人类学当中

我们都知道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是民族志的方法

那么随着人类学的发展

实际上

对于民族是是否客观的这个问题

不同时期的学者

他也是有不同的这样一个态度和看法的

比如说人类学的鼻祖马凌诺斯基

他在写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922年的这样的一部著作的时候

他的这样的一个态度是认为

毋庸置疑

一切都是客观的

它所呈现出来的这样一个

关于西太平洋上面的一个岛屿的

这个民族志的研究

它当中的这个社会现象

他认为他所观察到的都是客观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是在1922年人类学

刚刚被建立的时候的这样一种态度

那么在这之后1936年

贝特森在写作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

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是实验

在这个时候

我们发现他的态度有了一些转变

他认为民族是是客观的吗

这个问题有点难

可以试试看

但是我们可能开始去怀疑

民族志可能不一定完全能够客观地

呈现出社会现象

但是

我们仍然在追求客观的这条道路之上

这是在1936年的时候

那么在这之后

1977年拉比诺座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的

这样的一部著作的时候

他在这个过程当中

反思了他在民族志研究过程当中的

是怎么样来做研究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那我会发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很实质性的转变

认为

民族志学者没说的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在这之后

1986年克利福德和马克思所编的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这样的一部着作当中

我们最终对民族志有这样的一个评价

那就是它是一种充满文化政治色彩的叙事

直接是部分真理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发现

民族志学者对于他们自身所创作出来的民族志的

这样的一个客观性的评价

呈现出了一个发展的这样的一种进路

那么对它的这样一种客观性的评价

实际上

是在逐渐地去淡化它的客观性的

这样的一个评价标准

那么现在

我们更经常地会去说民族志它是一种叙事

而且

是在一种具有文化政治情境之下的

这样一种叙事

直接是部分真理的这种叙事

因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小结

在人类学当中的这个讨论

关于民族志它是一种学术产品

归根结底

是一种文化产品

那么优秀的民族志

从来都是智慧与缺憾并存的

因为每一位作者

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当中的

人类学总是对自身的基础

持反思性的自我批评

和健康的怀疑态度

这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因此实际上我们说

人类学它本身所存在的

这个意义或者价值

最基础的或者说最根本的

就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当中

始终

是持一种反思性的这样的一种

研究伦理在进行的

所以这个是在人类学当中

我们如何来讨论民族志的客观性的

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最后

我们已在社会科学当中

经常引用的巴比的观点

来作为这一节的总结

巴比在社会研究方法当中

就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

进行了这样的一个观点的陈述

他认为

客观性是不存在的

那假如我们都承认人类经验

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我们在主观经验当中

寻求共识

并试图超越个人眼界的概念性尝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芭比的这个观点当中

他认为客观性这样的一个概念

它只是我们追求的

或者说我们可能去追求的

一种概念性的尝试

它是不存在的

即使在自然科学当中

我们也不可能有绝对的客观的这样的一个事实

更经常的情况之下

我们是在追求一种真实

因此在这个巴比的观点当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客观性的

这样的一个评判标准

在很多的情况之下

包括自然科学

包括社会科学

它可能都是一种概念性的尝试

绝对的客观事实可能是不存在的

更经常的

我们是追求一种真实

这个就是这堂课关于定性研究

是否客观的这样一个讨论

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 课程介绍

-第一节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第二节 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四节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第六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另类范式)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

-第八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第九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第十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一章 测试

第二章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一节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与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讨论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第一节 两种科学模式1

--两种科学模式1

-第二节 两种科学模式2

--两种科学模式2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第四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第五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第六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第七节 阅读推荐

--html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讨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1

--定性研究的设计1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3

--定性研究的设计3

-第三节 选取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第五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第六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八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第五节 实践课1

--实践课1

-第六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第七节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第八节 实践课2

--实践课2

-第九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收集 讨论

第六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html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第五节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第六节 叙述分析

--叙述分析

-第七节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八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九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第十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第十一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做结论:引子

--做结论:引子

-第二节 做结论:理论

--做结论:理论

-第三节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第四节 做结论:扎根理论

--做结论:扎根理论

-第五节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第六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成文与汇报

-第一节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九章 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1

--软件和定性研究1

-第二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2

--软件与定性研究2

-第三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3

--软件和定性研究3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期末考试

-讨论题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