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定性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五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在线视频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下一节: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下面我们来看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七部分

上次课当中我们讲到了研究者的个人特征

可能会对研究产生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看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在定性研究中

研究者不仅对研究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

对研究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假设

而且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

通常也可以找到从事该研究的理由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研究各个方面的实施

那我们下面从各个方面来看一下

研究者可能会具备的一些什么样的倾向

第一个是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指的是

研究者在研究中对自我形象

和功能的设计和塑造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

希望达到的目的不同

那么他们在研究中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角色

比如说学习者

鼓动者或者是研究者

这些角色又与研究者

个人所信奉的科学范式有关

一般来说

信奉建构主义的人

大多将自己看成是一名学习者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向当地人学习

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学生

研究者应该主动向当地人表示

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知识非常尊重

自己有浓厚的兴趣

希望了解他们

与此同时

作为一名学习者

研究者还必须设法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研究课题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情境

遵从批判理论的人

大都将自己看成是应鼓动者

他们认为

研究的使命就是揭露现实中的不公正现象

唤醒当地人的思想意识

提高他们批判社会

改造社会的能力

鼓动者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行动纲领

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第三种研究者

一般推崇后实证主义的人们来说

研究者他就是研究者

研究者在从事研究之前呢有自己的理论假设

那么他们的任务就是到实地去了解有关的情况

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证伪

持这种态度的研究者认为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虽然研究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客观现实

但是客观真理是存在的

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在修正现有结论的基础上

逐步接近客观真理

由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处于相互关联

相互定义的关系之中

研究者的身份定位

也就决定了被研究者的身份定位

学习者认为被研究者是自己老师

对方不仅仅是一个个有意识的主体

而且是掌握了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的提供者

老师对研究的方向和进程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习者只是跟随着他们

向他们学习

鼓动者也认为被研究者是一个个行动者的主体

但是其作用是参与行动

鼓动者通过与参与者之间积极平等的对话

逐步唤醒对方的虚假意识

使对方获得自身解放的能力

那么作为研究者

则把对方看成研究的对象或回答问题的人

他们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

其行动受到研究者客观的

不带感情色彩的研究

从上面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出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不仅对研究的实施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对研究的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

学习者获得的研究结果

大都揭示了被研究者自己看待事物

和解释事物的方式

其研究报告通常使用被研究者自己的语言

目的在于再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意义建构

而鼓动者则可能更多的看到研究现象中

不公正的地方

呼吁对这些现象呢进行批评和改革

并且提出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

研究者则从自己的理论框架出发

中立的对客观事实进行冷静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个方面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指的是研究者看待研究问题的角度

以及对研究问题的有关看法

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

潜意识中对这一课题实际上

肯定已经有了某些先见或前设

而选择该课题本身

通常与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关

研究者的前设

不仅会促成自己对某一类课题情有独钟

而且还会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产生影响

比如一位研究者对自己孩子的培养

制定了分层次的目标

因此他在设计访谈提纲时

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

您对自己孩子的培育

是否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和最低的目标

如果理想的目标不能够实现

退而求其次的目标是什么

结果他在访谈中就发现

自己的访谈对象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目标

由于这位研究者自己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想法

因此他在访谈时便总想问对方类似的问题

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

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以及对被研究者的态度

假如研究者对于触犯法律的犯人

在道德上不能接受

认为他们都是坏人

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果研究者到监狱里去调查犯人的生活情况

便很难保持中立的立场

研究者应该了解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前设

观察他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研究的

而不是受其影响而茫然不知

第三个方面是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指的是

研究者自己生活中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经历

以及研究者本人对这些经历的体验和评价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

研究者需要问自己这样的一些问题

我有哪些与本研究问题有关的生活经历

这些生活经历与我目前的研究有什么关系

我本人对这些经历有什么情绪和看法

这些情绪和看法可能如何影响此项研究的进行

比如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

一生对精神分析理论深感不满

就与他与弗洛伊德的一次会面有关

他慕名去拜访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就把他带到自己的治疗室

坐下以后他一言不发

为了打破尴尬

阿尔伯特就开始叙述

自己刚才在电车上遇到的一件事情

他说一个四岁的小孩特别怕脏

在车上什么地方也不愿意坐

好像有恐怖症似的

他刚刚叙述完这件异事

弗洛伊德突然以一种治疗师的眼光盯着他说

这个孩子是否就是你

这是阿伯特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从这次个人邂逅当中

阿尔伯特意识到

深度心理学如果挖掘得过深了

有可能对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忽略不计

于是他就开始了对人格特质理论的探讨

强调机能自主的人在心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说在实际研究当中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会对我们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

产生影响

那么而且会对我们研究的具体实施

和结果分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者往往将自己有关的个人经历

及其感受带入研究之中

将自己的研究与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和对照

特别是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同是局内人时

这种情况尤其普遍

由于双方共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研究者很容易将从自己生活经历中

总结出来的价值观念

作为检验研究结果的标准

除了与研究有关的过去的生活经历以外

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经历

也会影响到研究的进行

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评价

如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感觉比较愉快

与研究对象相处的比较和睦

便很容易对研究的结果持褒扬的态度

否则则有可能对研究的对象

持比较苛刻的评价标准

我们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说

派斯金在对美国三个学区进行研究的时候

由于自己在这些学区有不同的个人经历

结果他对自己这些学区的评价就很不一样

写出来的报告也迥然各异

在第一个项目中

他研究的是一个乡村学区

在那里他受到了当地人热情的接待

他非常喜欢这个学区

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竭力强调保存学区的重要性

在第二个项目中

他研究的是一个基督教学校

该学校不认可犹太教的教义

但是作为一个犹太人

派斯金在那里的十八个月中

几乎一直都是感到十分的孤立

因此他对这个学区的描述

就充满了不满和怨恨的情绪

而在第三个项目中

他研究的是一个由多种族

多文化人群组成的城市学区

由于吸取了前两次项目的教训

他在这次研究中对自己的个人身份

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列出了自己六个不同的

与该研究项目有关的自我身份

种族保持的我

他认可自己作为犹太人的价值观念

和行为方式

第二个是学区保持的我

赞同学区团结和学区成员之间的交流

第三是文化融合的我

愿意与其他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

第四个是寻求正义的我

试图纠正临近富裕学区对该贫困学区的偏见

第五个是教学改进的我

希望改革学校低质量的教学

第六是非研究的人性的我

他感谢学区人民对自己的欢迎

对学区的建设也表示关心

由于对自己的主观性进行了比较客观地反省

他在这个学区进行研究时

对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加自觉的调控

他的研究报告

也比较客观的对现实情况进行了描述

综上所述

研究者的个人因素

不仅会对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以及检验结果的依据

研究者不仅应该对自己的个人特征

和思维倾向保持足够的警惕

而且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

利用他们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正如斯特劳斯

在他的一句双关语当中所说的

挖掘或者叫注意你自己的经历吧

那里可能有金子

这里呢它用的这个单词呢叫做mind

mind我们知道

它有挖掘也有注意的意思

那实际上就是说

我们在自己的研究过程当中

对于我们的个人经历

我们可能就要去运用它

同时也要警惕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研究

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无论如何定性研究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认识

而对人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整个研究的过程当中

我们需要时刻去反思

我们的个人倾向

可能会对我们的个人的研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 课程介绍

-第一节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第二节 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四节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第六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另类范式)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

-第八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第九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第十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一章 测试

第二章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一节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与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讨论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第一节 两种科学模式1

--两种科学模式1

-第二节 两种科学模式2

--两种科学模式2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第四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第五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第六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第七节 阅读推荐

--html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讨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1

--定性研究的设计1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3

--定性研究的设计3

-第三节 选取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第五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第六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八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第五节 实践课1

--实践课1

-第六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第七节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第八节 实践课2

--实践课2

-第九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收集 讨论

第六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html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第五节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第六节 叙述分析

--叙述分析

-第七节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八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九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第十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第十一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做结论:引子

--做结论:引子

-第二节 做结论:理论

--做结论:理论

-第三节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第四节 做结论:扎根理论

--做结论:扎根理论

-第五节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第六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成文与汇报

-第一节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九章 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1

--软件和定性研究1

-第二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2

--软件与定性研究2

-第三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3

--软件和定性研究3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期末考试

-讨论题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