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定性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六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在线视频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下一节:定性研究的设计

返回《定性研究方法》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大家好

下面我们来看定性研究的设计第六部分

那么这个部分关于研究者的个人身份

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的个人身份

包括研究者本人与研究现象有关的个人特征

下面我结合有关的文献

以及自己从事研究的体会

对这些特征分别进行讨论

第一是关于性别

性别不仅仅指人的生理特征

而且更主要的是指由这些生理特征

而带来的心理倾向和性别角色意识

以往很多定性研究都表明

研究者的性别

对研究的各个方面

都可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男性研究者

通常对宏观的政治制度

和社会问题比较热衷

而女性研究者则对人的平等

女性解放和人的情感生活比较敏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人们一般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

比较关切

而性别对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意识

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这个也就是性别的第一个影响

对于我们的选题方面的影响

基于我们的这样的一个兴趣

以及我们的这种利益的相关性

那么我们男性和女性

所可能的选题就是不一样的

性别不仅影响到研究者如何选题

而且对研究的具体操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在实际操作中

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加适合做个人访谈

在访谈中

女研究员往往更加容易让对方感到亲切

自如和安全

除此之外

大部分女性一般比男性心细

更适合做细致深入的访谈工作

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

双方性别方面的异同

也会对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

同性关系可能使双方产生一种认同感

先入为主地认为

彼此共同享有某些身心方面的共同之处

比如

如果两位男性在一起谈体育运动方面的话题

他们之间的谈话

可能会比两位异性之间要投机的多

但是有时候双方性别相同

也可能给研究带来不良的影响

特别是当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相近时

两位女性也许会暗中对比双方的相貌和衣着

而两位男性可能会相互攀比各自的职位和才智

由于受到这类竞争心理的干扰

交往双方可能较难

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的问题上

在谈话时不能完全坦诚的向对方吐露心迹

如果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性别不同

研究的关系和结果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

如果研究者是男性

他往往倾向于控制谈话的方向主题和风格

而女被访者由于受到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很可能被男性研究者牵着鼻子走

同理

如果研究者是女性

她有可能缺乏自信

在访谈时不敢或难以控制谈话的走向

而男受访者则可能对女研究人员

有意无意地表示出某种轻视

认为对方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格

向自己刨根问底

如果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属于不同的性别

双方还可能受到相互性方面的吸引或排斥

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有所意识

并且认识到这种现象有可能对研究产生的影响

无论如何研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而是由有性别有情感的人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来进行的交流

所以

首先我们考虑性别方面的一个影响

那么第二个方面是年龄

年龄在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人的生理发育程度

而且包括与年龄有关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社会上一般人对年龄的看法

以及年龄带给人的象征意义

在定性研究中

研究者的年龄也会对研究的实施

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

在实地从事长期追踪调查的研究者

多半是年轻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做这种类型的研究

有比较好的条件保证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适应性比较强

从选题上来看

研究者的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此外如果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年龄相仿

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也会多一些

在从事追踪调查

特别是隐蔽型的追踪调查时

也会相对方便一些

而在实际操作中

那么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年龄差异

也可能给研究带来一些影响

年长的研究对象有时不太愿意接受

年轻研究者的采访

因为他们觉得年轻人生活阅历太浅

乳臭未干

而年长的研究者

在调查年轻的研究对象时

有可能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试图或无意地运用自己在年龄上的优势

对对方施加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受访的年轻人可能提供一些对方希望知道的

但不一定是准确的信息

当然在现代社会里

年长者的这种态度和做法

有可能引起一些年轻人的反感

因此而拒绝坦率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有时候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年龄相差太大

也可能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研究者计划对实地进行隐蔽式参与性观察

年龄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如果一位60多岁的研究人员

到一所中学的课堂上

进行隐蔽式参与性观察并不合适

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者应该改变研究方法

将隐蔽型改为公开型

或者改变研究问题

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那么第三个方面是文化背景与种族

研究者的文化背景与种族

对定性研究的进程和结果

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研究者

相对被研究者来说处于比较先进

发达的社会经济形态

研究者可能会比被研究者受到更多的尊重

当既来自不同种族

又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

或性别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相遇时

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

研究者的文化如果与被研究者的文化十分不同

而研究者对这种差异程度

又没有足够意识的话

双方的关系也有可能出现障碍

第四个是我们的社会地位

与受教育程度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对社会地位

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对研究的关系

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研究者的地位被对方高

对方可能感到诚惶诚恐

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达到研究者对自己的预期

自己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对研究者有用

如果研究者比被研究者的社会地位要低

研究者则有可能感到力不从心

在对方面前感到紧张

担心自己是否可以在这种权威面前

扮演研究者这一角色

那么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

这种不对称的关系

还可以反映在上下级关系之中

如果研究者是被研究者的直接上级

后者可能因为害怕

自己平时与前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而选择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

而如果研究者是被研究者的直接下级

研究者也可能难以得到真实的信息

比如说

如果一位老师向自己学校的校长

了解学校的财政支出状况

它很可能难以如愿

校长可能碍于面子

不告诉她学校的一些丑闻

而他也因为与校长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而不敢对有关的问题穷追不舍

在有些情况下

被研究者可能认为研究者是上级派来的

代表了上级的旨意

因此有意和研究者故意报喜不报忧

或者害怕研究者给他们带来厄运

有学者认为

在有的情况下

研究者与其追求平等

不如坦率地承认和面对不平等

以帮助者或者被帮助者的姿态

与被研究者交往

从而来赢得对方的信任

那么正是因为存在不平等关系

研究这一形式本身

对有的被研究者来说

并不适合

比如说那些较少受到正规学校教育的人

一般就不太习惯于访谈这种人为的形式

因为他们可能不善于长篇大论地

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这些人在研究过程中大都感到不舒服

不知道如何与研究者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

研究者应该意识到自己与研究对象

在社会地位

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别

尽量给对方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来决定研究的地点时间

以及具体进行研究的方式

研究者应该尽量争取在自然环境下

与他们接触

和他们一起做事

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那么第五个方面就是研究者个人的个性特点

与形象呈现

由于研究者是一个研究工具

这个工具的内部心理结构和外部表现形式

在定性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定性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有比较高的要求

质得研究的好坏取决于调查者的好坏

例如

威克斯认为

定性研究者除了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以外

还特别需要有耐心和智慧

思维要灵活机智

善于获得对方的信任

并且愿意使自己在对方眼里看起来像一个傻瓜

研究者既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办事认真负责

一丝不苟

但同时又要有想象力

注意捕捉自己的直觉和灵感

既可以容忍不确定性和含糊性

又不应预到困难而过分沮丧或急躁

匆匆作出结论

再收集资料时

研究者应该反应敏捷

善于抓住有关线索及其隐含的意义

在分析资料时

他应该不仅对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十分熟悉

而且注意自下而上使用归纳的方法

对资料进行分析

在写作的时候

他应该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写作的风格朴实清楚生动

伊犁等人也认为

具有下述性格特征的人特别适合从事定性研究

他指出思维和行动敏捷灵活

有幽默感

可以容忍事物的模糊性

具有共情的能力

接受自己的情感反应

这样的一些人就比较适合做定性研究

那么沃克斯

也从反面提出了定性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

他认为如下

这些人就不适合做定性研究

有权力欲望的人

期望仰仗自己的专业知识而高人一筹的人

希望对他们所接触的事情了如指掌的人

喜欢控制别人的人

一般来说

如果研究者为人谦和

善于倾听对方

对方会感到比较亲切轻松

乐意与研究者合作

而如果研究者喜欢一个人夸夸其谈

在对方谈话时不断打断对方

对方则很可能对研究者产生反感

不主动与研究者配合

如果研究者不仅谦恭有礼

而且性格开朗

主动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

双方会比较容易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而如果研究者不善搭讪

交谈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方可能会感到紧张

不知如何以研究者交往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

研究者的性格不仅会影响到研究的质量

而且呢会对研究者选择课题也有一定的影响

马克斯威尔曾经谈到

他之所以20多年来

对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如此感兴趣

就与自己的性格有关

他从小就比较害羞

习惯于一个人独处

不善于同家人和同伴相处

由于他总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

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

既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又可以与别人和睦相处的方式

结果他发现在学术上

对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可以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因此他就对文化差异问题

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决心致力于寻找一条不是为了认同

而是通过相互帮助

而是不同文化的人们和平共处的方式

他的亲身经历就验证了米尔斯说过的一句话

学问既是一个人的职业选择

也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除了性格

有时候研究者的形象呈现

也可能对研究的关系产生影响

如果研究者的发型

衣着和形体动作

与所研究的文化群体和具体情景格格不入

被研究者可能很难在心理上接受对方

比如如果一位生长在大城市的女研究员

打扮的花枝招展

披金戴银的

到一个贫困山区去调查当地的扶贫情况

当地的山民可能对她

如此不合时宜的穿着产生反感

在通常情况下

研究者的形象整事会在一定程度上

向被研究者传递一种信息

即表明自己

希望与当地某一类人认同

研究者应该以什么形象出现在被研究者面前

只能是具体情况而定

一个普遍认可的原则是

尽可能与被研究者的期待保持一致

不要让自己的外表形象引起他们过多地注意

因此

研究者应该选择

符合自己在当地人眼中身份的衣着

和行为举止

所以我们既要具备任何从事定性研究的

这样的一些性格特征

同时在我们从事具体的定性研究的过程当中

那么也必须要选择适合我们的一个外部形象

那么以上就是我们在定性研究的设计过程当中

所需要探讨的研究者的个人特征

对于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定性研究方法课程列表:

第一章 课程介绍

-第一节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第二节 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是什么?

-第四节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困惑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

-第六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1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另类范式)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2

-第八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3

-第九节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第十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一章 测试

第二章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一节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与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的互为主体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系

-定性研究真的不客观吗?讨论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第一节 两种科学模式1

--两种科学模式1

-第二节 两种科学模式2

--两种科学模式2

-第三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1

-第四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2

-第五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3

-第六节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4

-第七节 阅读推荐

--html

-个案研究的“反思性”实践 讨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1

--定性研究的设计1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3

--定性研究的设计3

-第三节 选取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研究方法论及方法论的辩护

-第五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第六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第七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定性研究的设计

-第八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四章测试

第五章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研究资料的收集1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研究资料的收集2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研究资料的收集3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研究资料的收集4

-第五节 实践课1

--实践课1

-第六节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研究资料的收集5

-第七节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互联网定性调查方法:观察与体验

-第八节 实践课2

--实践课2

-第九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收集 讨论

第六章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实例

--html

-第二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概论

-第三节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具体步骤

-第四节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研究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第五节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第六节 叙述分析

--叙述分析

-第七节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第八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九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1

-第十节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研究资料的分析案例2

-第十一节 阅读推荐

--html

-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做结论:引子

--做结论:引子

-第二节 做结论:理论

--做结论:理论

-第三节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做结论:定性研究中的理论

-第四节 做结论:扎根理论

--做结论:扎根理论

-第五节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理论视角-框架与定性资料解释

-第六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成文与汇报

-第一节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定性研究结果成文方式

-第二节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阅读推荐

--html

第九章 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1

--软件和定性研究1

-第二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2

--软件与定性研究2

-第三节 软件和定性研究3

--软件和定性研究3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1

-第五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2

期末考试

-讨论题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