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  1.5.1诗可以兴 >  1.5.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5.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1.5.1诗可以兴-张明.ppt---点此下载文件

1.5.1图文感知

诗可以兴

同学们好!上一讲我们讲了“文学本质论”中的第四个方面:“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讲第五个方面:“兴观群怨”说与文学功用。由于本次课的内容涉及内容较多,为学习方便,我们又在这一个大的标题下面细分出了三个小的层面,它们分别是:诗可以兴;诗可以观,可以群;诗可以怨,好,下面我们将依次讲解。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这里,孔子将《诗经》看作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教科书,所以“兴、观、群、怨”说是关于如何通过诗歌去发挥社会功用的全面概括,也流露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见解。显然,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兴、观、群、怨”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有关“兴”的语源,从已知的最早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兴”是一个象形字。历代学者将“兴”训为“起”,从字形来看,“兴”字意为众手共同举起一物。到了先秦,“兴”的解释出现了一些变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汉魏时期的何晏引用另外一位学者包咸的话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论语集解》)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要从《诗经》开始,在这里,“兴”是讲功用价值的。“兴”义的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孔子将作为一般动词使用的“兴”,升级为具有功用的概念、诗歌鉴赏的概念。不过,在孔子的解释中,原始的“起”义得以保留,比如《论语·泰伯》又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包咸注解说:“兴,起也。君子厚于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则民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论语集解》)梳理《论语》,我们发现,“兴”字共出现九处,皆可作“起”来理解。

到了汉代,经学家们将“兴”解释为一种引申义——譬喻。郑玄实际上是将兴与诗的美刺联系起来,解释为政治教化的内容。汉代学者孔安国将“兴”注为“引譬连类”。所谓“引譬连类”,也就是通过个别的、形象的比喻,使人们在联想的作用下,领会到它的普遍道理或意义。在《论语》中,子夏由“素以为绚兮”类推出“礼后乎”,子贡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引申出“贫而乐,富而好礼”。子夏和子贡即是以原诗为生发点,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但宋代朱熹对于“诗可以兴”却注为“感发志意”(《论语集注》),这是说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发、奋发。他认为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是在强调诗歌“感发志意”、启迪心性、培养人格的功能和目的。这是从接受角度把“兴”理解为一种启发心志、思想、感情的力量,对上面提到的“兴于诗”,朱熹的解释为:“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论语集注》)

后世对于“兴”义的诸多分歧,此处是为一例。有学者认为,将“兴”解作“引譬连类”,容易与作文作诗之法,也就是“赋、比、兴”之“兴”相混淆。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譬喻的目的在于通过直观、联想的作用,诉诸个体的社会情感,作用于人的个性和心理,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实际上,这也就是朱熹所谓的“感发志意”。从诗歌艺术本质来说,这种“兴”就是通过联想、想象,达到情感、理智与客观物象的统一,表现为可以直观到的个别形象,一言以蔽之,也就是用艺术的形象去感染人、教育人。也许正是二者在思维特点上有相同之处,后世对于“兴”义的理解也常纠缠在一起,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

魏晋以后,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增强,触物生情的诗歌创作原理得到确认,诗可以兴情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西晋傅玄《连珠序》一文,称赞班固、傅毅、蔡邕、张华等诗人之作“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就是对诗歌兴发作用的明确肯定。“诗可以兴”的命题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运用,到了唐宋时期更富于理论生发力。叶朗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指出,唐宋人论诗多从“兴”着眼,陈子昂标举“兴寄”,王昌龄推重“感兴”,殷璠创说“兴象”,司空图倡言“韵味”(即“兴味”),最后又有严羽之“兴趣”。“兴”及其所衍生的“兴寄”“兴象”“兴味”“兴趣”等概念,既被用以指称审美的感发兴起功能、思维过程和特点,又常常被用以指称由审美感发所生成的各种审美体验、情感形态。

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诗可以兴”的影响甚远。以严羽所称“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崔颢《黄鹤楼》为例,全诗采用“兴寄”的写法,借黄鹤楼上黄鹤飞逝、人事空空来表达自己的忧思情怀。诗中所写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以及萋萋芳草、江上烟波等画面,正是由一系列饱含乡情色彩的“兴象”所构成,从而带来了品赏不尽的言外之“兴味”。

从中国古代无数优美的诗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兴”作为诗歌艺术的一项基本功能,其要义乃在于感发生命。感发的凭藉便是生命与生命的感通,感发的目的是要催唤、激励和振奋人的心灵,使其从世俗的桎梏与自我的禁闭中自觉地解放出来,焕发其原初的生命活力。“诗可以兴”的命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得中国古诗充满灵性和睿智的诗性生命感发力,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与深刻的哲理内涵。


下一节:1.5.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1.5.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