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  5.1.2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5.1.2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5.1.2图文感知

“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前面我们以诗歌为例,谈到文学艺术的起源,在这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观念是文艺发生的劳动说,这种思想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艺术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前提,在劳动中人锻炼了肢体和大脑,产生了思维和语言,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并逐渐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原始人制作出第一把石刀,就是他的第一次艺术创作,劳动中人的第一声号子,就是第一首诗歌。因此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对于“劳动说”这个说法,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没有提出和论述,是因为他们的时代局限,使他们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同时,也与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关注点实际上只在“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上,并不在探索文学源流问题上。

但是,在儒家思想家、文学家那里,我们看到,他们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涉及到与劳动说有关的思想。比如前面郑玄、孔颖达在论述“诗之兴也”时,谈到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以及尧舜禹时期,历史长达几万年,是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中经新石器时代,直到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也正是艺术的起源阶段。在这么长的时间中,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采摘果实到渔猎为生,从自然农业、畜牧业到手工业,人们一直处在劳动中,原始艺术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记载了劳动的内容。

这其中,我们尤其要重视社会分工的问题。因为社会分工为文学早期形态的出现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原始社会后期经历了“两次社会大分工”:一是畜牧业、农业同渔猎活动的分离,二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正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出现了简单的商品生产,“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告别“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文明时代“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正是在“文明时代”产生了不事生产的商人阶级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出现专门从事艺术劳动的“少数特权分子”。这种专门从事艺术的“少数特权分子”同“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的分工,就为文学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也正是这种社会分工,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给不劳动阶级提供了自由时间,用于发展艺术、科学等等。

在先秦诸子中,关于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论述,孟子是最为精彩的。他提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不能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孟子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肯定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而且认为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农业同手工业的分工一样,都是一种分工合作、互通有无的关系。这样,孟子就从生产分工的必然性推论出阶级分工的必然性。

孔子关于劳动的说法,有一处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樊迟向老师请教种地的技术,孔子说:“种地我不如老农。”又请教种菜栽花,孔子说:“那我也不如老果农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须真是没有出息的人。……”

后世经常用这个故事来批评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其实这样看有点偏激。孔子培养弟子的教育目标就是有道德有本领的士而不是具体的生产技术人员,因此樊迟要学习种地与种菜的技术孔子当然会不高兴。如果从社会分工观点来看,孔子的这番话很明显是提倡社会分工的。

因此可以看出儒家文人对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似乎说得不明确,但也涉及到了。

对诗歌与劳动起源的探究,最著名的记载是《淮南子》谈到的劳动歌谣:“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

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说法在现当代学界一直占据中心位置。鲁迅论及艺术起源于劳动:“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劳动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比其他观念更接近文艺的本质,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最早形态,对文学艺术的起源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这个观点是可取的。但是劳动说只是指出了文艺起源的根本动力和终极原因,并不是直接的起因,这是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


下一节:5.1.2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5.1.2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