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  3.3.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3.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3.1图文感知

“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同学们,我们这次课,来看一个不太常见的概念:“怨谱”,这个词语是明代的陈洪绶在评点孟称舜的传奇戏曲《娇红记》时提出的,《娇红记》的男女主人公最终“抱怨而终”,陈洪绶总结这部悲剧的结局说:“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人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陈洪绶:《娇红记》第五十出《仙圆》批语)“怨谱”代表着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悲剧意识。

陈洪绶点出“昔人谓诗人善怨”,这让我们想起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说的“怨”,无疑主要指的是孔安国所说的“刺上政”,即对不良政治的批判。如果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不适当,则人民的怨恨便是合理的而“事君”的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敢于直言进谏。但是孔子所说的“怨”又不止于“刺上政”。清代黄宗羲指出:“怨亦不必专指上政。”(《汪扶晨诗序》,《南雷文定》四集卷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除君臣关系之外的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中,当人们符合于义道德理想欲望和情感要求得不到实现,或遭到压制、否定的时候,“怨”便是合理的。《诗经》是经孔子删定的,表现男女之爱的诗却不加以删除,说明孔子所说的“怨”,其范围是广泛的,其中就包含着男女爱情、婚姻家庭在内的种种忧伤、追求感叹。

《礼记·乐记》也提出“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把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审音知情”,“观乐知政”,由“安以乐”、“怨以怒”、“哀以思”的音乐歌舞,既可见民之安乐、怨怒、哀思的心理感情,又可见“政和”“政乖”“民困”的社会政治状况。这里的“怨”主要说的是人们的怨恨,是由于世道混乱,人们不得不生生别离造成的,这里的“哀”是指的个人由于亡国、败军而死亡的悲哀。

《论语》和《礼记·乐记》中关于怨恨悲哀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悲剧意识的源头。从内容来看,中国古代悲剧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类人物与社会压迫势力冲突的悲剧,这种大多为公案剧和爱情剧,比如《窦娥冤》《娇红记》;二是善恶忠奸冲突的道德悲剧,这种大多为历史剧,如《赵氏孤儿》《清忠谱》。这两种悲剧都在直接意义上是个人的,但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可以归入社会悲剧的范围。

《窦娥冤》中,善良无辜的窦娥之悲剧,发生于悲剧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的冲突,是社会的各种黑暗因素造成窦娥的重重不幸,并把她一步步推上断头台。如果说发生在窦娥二十岁以前的悲剧,如三岁丧母、七岁离父、不到二十岁丧夫可算是命运的悲剧,那么,此后的悲剧就完全是社会造成的了。对官府的信任使窦娥相信“公断”,衙门以毒打逼供使她不能不救婆婆,被迫招认的冤屈使她不能不诅咒黑暗社会。第三折“有日月朝暮悬”等曲子,以及死前她发下的三柱誓愿,把激烈的个人与社会之冲突,呈现为荡气回肠的抒情曲词,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弱女子不甘而又无奈的情怀,从而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底层人民对社会公正的绝望。是谁吞噬了这个弱女子,答案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黑暗的社会。

《娇红记》描述王娇娘和书生申纯的爱情因不被准许而双双殉情的悲剧。申生和娇娘的“抱怨而终”,表现的是个人情怀,造成悲剧的原因同样是个人与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按照戏曲所写的二人之间的阻力,就是门阀观念,那是即使申生中个状元回来,也无法打破的。所以,男女主人公所期待的,不能是终成眷属,只能是死后团圆,“做的个鸳鸯同冢”(第三十一出《要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的悲剧往往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如《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写了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这就使得故事结局转悲为喜,善恶有报,大快人心。

统观《赵氏孤儿》全剧,其实是“假团圆,真悲剧”。它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伦理主题“忠孝节义”,它的悲剧在于忠奸斗争的忠义落败和义士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它看似写作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实则悲剧意蕴极强。恶人最终受到惩罚,正义得以伸张,使“三百口冤魂,方才家自有主”,符合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维模式。但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深重的悲剧上的。诸多的人为了成功复仇走向了死亡或毁灭,而屠岸贾在作威作福二十余年后才收到了他应有的报应。

中国戏曲之所以追求大团圆的结局,一是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化要求。好人一定要得到好报,恶人一定要受到惩罚。二是受制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趣味。如果悲剧过度悲苦,就会引起观众普遍心理上的悲哀与恐惧,真正完全的悲剧有时难以引起审美快感,前悲后喜、悲喜混杂的剧目,都很受欢迎。还有中华民族在文化心理上追求和谐,中国人精神上有一种天生的乐观情绪,也造成民众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中产生了优秀的悲剧作品,中国人也生发出悲剧意识,只是在戏曲理论中对悲剧没有明确的理论概括和概念阐释,才造成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悲剧。今天,我们通过对“怨谱”范畴的理清,一定要建立起对中国古代悲剧的正确认识。

 


下一节:3.3.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3.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