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 >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  3.2.1图文感知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2.1图文感知资料文件与下载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马兆杰.ppt---点此下载文件

3.2.1图文感知

“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同学们,大家在学习了文学的常识后都知道文学形象这个概念。在文学作品的各层次中,文学形象处在核心的层面,它既离不开文学的语言组织,又内含着文学的意蕴层面,表层语言靠它得以超越,深层意蕴靠它得以传达。因此,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艺术呈现的中心。因为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文学形象的状态也就不同。这次课,我们先来谈谈文学“意象”。

“意象”之说,源于《周易·系辞》: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

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工具,但它在表达思想时又是苍白无力的,尤其是周易中精神微妙的意思难以用一般语言表达,但通过设立卦象,再在卦下加以文辞说明的方法,就可以表达穷尽。这里的卦象,指阴阳之“爻”构成的图形,是古人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符号,用以占卜吉凶。

如成语“否极泰来”指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就是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周易》中否卦代表不顺利,泰卦说明顺利。这种哲理思想是如何呈现的?泰卦是乾下坤上之象,天在下,地在上,不是正常的模式。天是由清气组成,它质量轻,会上浮,地由浊气组成,它质量重会下沉。这样天地交流而万物就会通达,就达到吉、亨的效果。反之的否是坤下乾上,表示的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就不会吉利。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王充《论衡·乱龙》中:“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王充:《论衡·乱龙》)认为君臣上下之礼寓于兽象,那么“象”就因为表达“意”而显得珍贵,“象”是象征权位和礼仪的,表达的是伦理学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能够表“意”的“象”,是由象征的手法而形成的。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橄榄枝、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十字架象征基督教。

象征艺术是人类各民族都具有的最古老的文化形式。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中国的礼乐文化。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乐文化心向往之,为什么?就是因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象征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规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与象征。

《礼记·乡饮酒义》讲到“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礼记·乡饮酒义》)60岁的人可以坐着,50岁的人要站着服侍,听从差遣,是为了表明尊长的道理,年纪越大的人给予的食物越丰盛,是为了表明养老的道理,这样才能让百姓受到教化,国家的秩序才能巩固。

孔子认为乐能改变人们的性情,感发人们的心灵,使人自觉地接受和实行仁义之道。《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孔子同学生开玩笑,提出治理一个小小的武城,还用得着“乐”这东西吗? 子游作出了使他满意的回答,指出乐同“学道”的关系,乐可以使君子“爱人”,即行仁道,小人“易使”。

不仅在原始的儒家有象征文化的表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上还多次出现象征性的文学潮流,如汉代的劝谕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可见,象征型文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文学意象来表达哲理观念,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哲理性文学。如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精卫形象背后含有的是以小搏大,奋斗不息的哲理。

在哲理性文学作品中,文学意象的最主要的特征,一是暗示性。这是指的是文学意象在表达意义时不是直接说出的,读者要通过作者所提供的言语结构去猜想出其中隐含的深刻含义。余光中的《夸父》希望夸父不去“挽救黄昏”,“不必吸大泽与长河”,“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以他清醒的历史主动精神,从悲剧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树起雄心壮志,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去探索人类未来的前途。

二是多义性。李商隐《锦瑟》,有人以为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或者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者是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还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总之,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是哲理性文学作品中,通过象征的手法塑造的,为了表达哲理而存在的文学形象。


下一节:3.2.1视频领悟

返回《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儒家美育观与文学理论素养课程列表:

绪论(主讲人:张明)

-绪论1图文说明

-绪论2视频介绍

-绪论3章节目录

-绪论4参考书目

1.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本质论(主讲人:夏静 张明 霍俊国)

-1.1“文道”观与文学本质(夏静)

--1.1图文感知

--1.1视频领悟

-1.2.1“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人格教育

--1.2.1图文感知

--1.2.1视频领悟

-1.2.2“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与文学的审美特征

--1.2.2图文感知

--1.2.2视频领悟

-1.3“中和”说与文学审美理想(霍俊国)

--1.3图文感知

--1.3视频领悟

-1.4“尽善尽美”说与文学价值(霍俊国)

--1.4图文感知

--1.4视频领悟

-1.5.1诗可以兴

--1.5.1图文感知

--1.5.1视频领悟

-1.5.2诗可以观、可以群

--1.5.2图文感知

--1.5.2视频领悟

-1.5.3诗可以怨

--1.5.3图文感知

--1.5.3视频领悟

-1.本章作业

--一章作业

-1.本章讨论

--一章讨论

2.儒家美育观与文学创作论(主讲人:周维山)

-2.1.1“诗言志”的内涵

--2.1.1图文感知

--2.1.1视频领悟

-2.1.2“诗言志”与文学创作

--2.1.2图文感知

--2.1.2视频领悟

-2.2.1“物感说”的内涵

--2.2.1图文感知

--2.2.1视频领悟

-2.2.2“物感说”与文学创作

--2.2.2图文感知

--2.2.2视频领悟

-2.3.1“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2.3.1图文感知

--2.3.1视频领悟

-2.3.2“发愤著书”说与文学创作

--2.3.2图文感知

--2.3.2视频领悟

-2.4.1“神思”的内涵

--2.4.1图文感知

--2.4.1视频领悟

-2.4.2“神思”与文学创作

--2.4.2图文感知

--2.4.2视频领悟

-2.5.1“文如其人”的内涵

--2.5.1图文感知

--2.5.1视频领悟

-2.5.2“文如其人”与文学创作

--2.5.2图文感知

--2.5.2视频领悟

-2.6.1“才胆识力”的内涵

--2.6.1图文感知

--2.6.1视频领悟

-2.6.2“才胆识力”与文学创作

--2.6.2图文感知

--2.6.2视频领悟

-2.本章作业

--二章作业

-2.本章讨论

--二章讨论

3.儒家美育观与文学作品论(主讲人:马兆杰)

-3.1.1“文质彬彬”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1图文感知

--3.1.1视频领悟

-3.1.2“风骨”“情采”说与文学作品构造

--3.1.2图文感知

--3.1.2视频领悟

-3.2.1“意象”说与文学理想形象

--3.2.1图文感知

--3.2.1视频领悟

-3.2.2“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2图文感知

--3.2.2视频领悟

-3.2.3“意境”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3图文感知

--3.2.3视频领悟

-3.2.4“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一)

--3.2.4图文感知

--3.2.4视频领悟

-3.2.5“性格”说与文学理想形象(二)

--3.2.5图文感知

--3.2.5视频领悟

-3.3.1“怨谱”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1图文感知

--3.3.1视频领悟

-3.3.2“传神”说与文学艺术意识

--3.3.2图文感知

--3.3.2视频领悟

-3.4文之“体制”与文学作品体裁

--3.4图文感知

--3.4视频领悟

-3.5文之“体性”与文学作品风格

--3.5图文感知

--3.5视频领悟

-3.6.1“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一)

--3.6.1图文感知

--3.6.1视频领悟

-3.6.2“雅乐”“郑声”说与文学雅俗之分(二)

--3.6.2图文感知

--3.6.2视频领悟

-3.本章作业

--三章作业

-3.本章讨论

--三章讨论

4.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接受论(主讲人:孟凡生)

-4.1.1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4.1.1图文感知

--4.1.1视频领悟

-4.1.2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一)

--4.1.2图文感知

--4.1.2视频领悟

-4.1.3接受美学主要理论观点(二)

--4.1.3图文感知

--4.1.3视频领悟

-4.1.4中国文学阅读理论

--4.1.4图文感知

--4.1.4视频领悟

-4.2“以意逆志”说与文学批评方法

--4.2图文感知

--4.2视频领悟

-4.3.1“知音”说与文学鉴赏条件

--4.3.1图文感知

--4.3.1视频领悟

-4.3.2“知音”的实现路径

--4.3.2图文感知

--4.3.2视频领悟

-4.4.1“诗无达诂”与读者的创造性阅读

--4.4.1图文感知

--4.4.1视频领悟

-4.4.2王夫之“自得”说与文学接受

--4.4.2图文感知

--4.4.2视频领悟

-4.5.1“训诂”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1图文感知

--4.5.1视频领悟

-4.5.2“涵泳”说与文学鉴赏方法

--4.5.2图文感知

--4.5.2视频领悟

-4.本章作业

--四章作业

-4.本章讨论

--四章讨论

5.儒家美育观与文学源流论(主讲人:马兆杰)

-5.1.1“诗之兴也”说与文学起源

--5.1.1图文感知

--5.1.1视频领悟

-5.1.2“举重劝力”说与文学起源

--5.1.2图文感知

--5.1.2视频领悟

-5.1.3“祝史陈信”说与文学起源

--5.1.3图文感知

--5.1.3视频领悟

-5.1.4“观物取象”说与文学起源

--5.1.4图文感知

--5.1.4视频领悟

-5.2.1“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一)

--5.2.1图文感知

--5.2.1视频领悟

-5.2.2“质文代变”说与文学发展(二)

--5.2.2图文感知

--5.2.2视频领悟

-5.2.3“复古通变”说与文学发展

--5.2.3图文感知

--5.2.3视频领悟

-5.3“因时而兴”说与文学新时代

--5.3图文感知

--5.3视频领悟

-5.本章作业

--五章作业

-5.本章讨论

--五章讨论

期末考试(命题人:全体教师)

-期末考试

3.2.1图文感知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